35歲的招商銀行,能否安穩度過「調整期」?

2023-12-26     藍鯨財經

原標題:35歲的招商銀行,能否安穩度過「調整期」?

文|阿爾法工場

文|阿爾法工場

2022年4月18日,是所有招行投資者都想遺忘的一天。

當日,招商銀行 (03968.HK,600036.SH)開盤即遭遇跳水式下跌,跌幅7.9%,當天市值蒸發近900億元。

當晚,招行發布公告,免去田惠宇招行行長及執行董事職務,暫改由常務副行長王良主持工作。國慶節後,田惠宇被查消息正式公布。

35年正值壯年的招行,正在經歷一場嚴峻的考驗;但或許,也即將迎來另一個維度上的「轉折點」。

01 摩羯座行長

招行首當其衝需要面對的,是突發事件導致的股價大幅波動。

4月25日,招商銀行A股跌超9%。

在回答投資人最關心的股價問題時,時任代行長王良言辭懇切:「招行股價上周有所波動下行,我們非常著急,但招行數據非常安全,值得投資者放心。」

一句「非常著急」,恰到好處地共情了投資人的焦慮。首次亮相的王良,贏得業界一片好感。

坦然承認已發生事實,並以積極態度溝通,讓投資者看到了王良「接地氣」、不迴避、正視挑戰的務實作風。

出生於12月的王良,具有明顯的摩羯座特徵。

比如,摩羯座以持久耐力見長,而王良迄今已耕耘招商銀行28年。

1995年,在招行剛剛完成第二次增資擴股之後,30歲的王良進入招商銀行北京分行工作,在基層一干就是6年。

在這六年中,招行北京分行快速發展,在北京市連續創出多個「首創」。比如,首次發行集本外幣、定活期儲蓄於一卡的「一卡通」、首家24小時自助銀行、首個「手機銀行」業務、個人授信貸款業務等。

2001年,就在招行緊鑼密鼓籌備上市之時,王良被提拔為北京分行行長助理,正式走上領導工作崗位。

2012年,招行北京分行獲得《當代金融家》評選的「經營管理十佳分行」獎,王良也在當年榮升招商銀行總行行長助理,兼任北京分行行長。

3年後,王良獲任命為總行副行長,並在2016年至2019年期間兼任董秘、財務負責人和常務副行長等職,進入了招商銀行核心管理層。

一般情況下,「常務副行長」被公認為銀行多個副行長中排名第一的副行長。行長不在崗時,即由常務副行長全面主持銀行工作。這在圈內意味著繼任行長的第一順位。

「王良當行長,是早晚的事。」有銀行業內人士認為,王良在招行時間久、有成績、懂業務,是招行行長的最佳人選。

在招商銀行董事長繆建民眼中,聘請王良擔任招商銀行的行長,對招商銀行有很大正面的意義:「他是從招商銀行基層成長起來的幹部,對招商銀行非常熟悉、非常專業,管理經驗豐富,而且各個崗位的情況非常熟,善於統籌協調。」

與其他銀行頻繁更替核心管理層不同,從1987年創立以來,招商銀行長期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行長負責制」,行長一職一直非常穩定。包括王良在內,過往招行行長僅有4位,這一機制未來仍將保持。

除田惠宇外,其餘兩任行長,均稱得起中國銀行史上貢獻卓著的銀行家。

首任行長「改革派」王世楨,曾以房地產抵押貸款、「一卡通」、業務電算化等顛覆性創新產品與管理模式引領全行業。在其主持下,招行兩次增資擴股並形成了全國性商業銀行的格局,總資產增至1400多億。

自1995年蓄力零售業務的招行,藉由「一卡通」、「一網通」、「金葵花理財」等王牌產品和創新服務,一步步建立起「零售之王」的名號。

亞洲金融危機餘波猶在時,第二任行長馬蔚華臨危上任,9天即處理完畢當時棘手的擠兌危機。憑藉穿越時代的洞察力,馬蔚華帶領招行向零售業務全面轉型並完成上市。15年間,招商銀行資產規模擴張至近5萬億。

「新鮮感、求知慾,想要探索一下」也成為了馬蔚華及招行人的創新精神內核。

而田惠宇在任的九年,招行資產再突破9萬億大關。2021年營收和凈利再度雙增,凈利同比增幅亦創下六年新高。

伴隨中國經濟騰飛的40年,招行發展一路向上,幾乎每一步都踩在了正確的節點上,成為銀行界爭相效仿學習的對象,甚至是眾多銀行投資者的「思想鋼印」。

面對聳立群山之巔的巨人,繼承者壓力可想而知。田惠宇事件之後,投資者對招行的審視目光也更為犀利。

和前任相比,摩羯座的王良,個人風格偏嚴謹、低調,有「儒將」之稱。

市場希望知道,這位「儒將」能否手持利刃,帶領「零售之王」披荊斬棘、重新擦亮「招行信仰」的金字招牌?

02 治癒之年

或許王良認為,對於此時此刻遭遇「創傷」波及的招行,「治癒」是第一要義。

王良出任招行行長至今,「穩住」的意味更重。

「田惠宇案件是個人事件,招商銀行沒有一個人受到牽連」,王良先將「事件」與「基本面」進行了「切割」。

「兩個多月來,我在董事會領導下,在監管部門領導支持幫助下,率領招行管理層,就是穩戰略、穩經營、穩機制、穩隊伍、穩市場,保持了招商銀行各項經營管理業務運行的正常開展。」摩羯座行長,又再次展現出定力。

為表達對招行的信心,王良自掏腰包,兩度增持招行。

2022年5月26日,剛上任不久,王良即在二級市場增持2萬股招行股份,成交金額共計76.66萬元。三個月後,8月22日,他又增持3萬股,成交金額共計100.65萬元。

王良二度增持的同日,招行舉辦2022年中期業績定向交流會。在會上,分析師、媒體對上半年零售貸款增速放緩、財富管理業務中收波動、凈息差收窄、不良率指標抬頭等問題,表示出關注。

王良回應,招行將進一步堅持零售銀行發展戰略,發展好財富管理、加大零售信貸力度。——仍然是「穩」字當頭。

當被問及「為什麼去年員工增長約1萬人」時,王良說,2022年大學生就業遇到很大的困難,今年還會加大應屆畢業生的招聘力度。「多招一個人可能就解決了一個家庭的問題。同時,招行業務發展也需要充實人員。」

王良此番發言,有分析師形容「給市場吃了一顆「定心丸」。

如今一年半過去,市場開始擔憂,曾經意氣風發的招行,是否正在 「走向平庸」。

2023年前三季度,招行的營收同比下滑1.72%,並且呈現多季度下滑的態勢。「零售之王」正在面臨各方挑戰。

按照王良的說法,「零售業務目前是一個逆境下的調整期」 。

一方面,居民貸款買房、貸款消費意願不振,銀行業整體承壓,招行難獨善其身,表內零售貸款擴張較為緩慢。

今年第三季度,招行新增零售貸款59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733億元降幅達24%。在零售貸款中占比最大的按揭貸款餘額,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的餘額,無論是同比、還是相較於年初,都是下降的。

從表外零售來看,由於市場賺錢效應有待提升,居民將買基金、買理財的資產,有相當大一部分轉向定期存款和提前還貸,影響銀行的手續費收入增長。

財富管理本是招行的零售優勢所在,而今動能釋放不足,也是今年業績難有上佳表現的一大原因。

03 逆風守成

但招行手裡仍有不少「勝牌」。至少在零售領域與財富管理領域,招行江湖地位依然穩固。

比如,招行表內信貸業務韌性仍在。2023年前三季度,招行凈息差為2.19%,在有數據公布的上市銀行里名列第三。凈息差能保持較高水平,一部分在於高客戶粘性帶來的極低存款成本,另一部分則歸功於招行的「零售基因。

以招行一貫保持高凈息差的經營風格,未來料不會盲目進行價格戰。

12月22日,招行發布關於調整人民幣存款利率的公告,其利率下調幅度與國有大行保持一致。

再比如代銷,招商銀行目前成為業內首家公募基金保有規模突破10000億大關的銀行。

還比如,招行私行的想像空間。2023年12月18日中銀協披露,2022年末招行的私行客戶數和私行資產規模(AUM)兩項指標高居中資銀行榜首,且大幅領先第二名浦發銀行(600000.SH)。

私行客戶是銀行業務「皇冠上的明珠」,對於銀行收入的貢獻幾乎是全方位的。手握私行王牌,招行頻頻調整相關業務條線,近年又加大對年輕用戶的營銷,為未來發展騰挪出想像空間。

「不做零售業務,現在沒飯吃,未來也沒飯吃」。王良化曾化用馬蔚華的話,表明對零售戰略的堅定態度。

最後一點,資產質量穩定。今年三季度末,招行不良貸款率為0.96%,仍維持在1%以下,在上市銀行中屬於較低水平。特別是招行的信用卡資產,不良率僅1.68%,而其他多家股份行高於2%。

這意味著,招行在零售方面的擴張,並非以犧牲資產質量為代價。這放在當下「資產荒」的背景看,顯得尤為珍貴。

副行長王穎提到,「在資產增長中,保質、穩價、增量是不可能三角,對招商銀行來說排第一位的永遠是保質。」

保質,也暗合了王良的「穩健經營」思路。他曾在《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實踐》一書中寫道:「國內商業銀行在長期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形成根深蒂固的規模導向,對發展質量不夠重視;在結果上往往呈現的不是內涵集約發展特徵,而是粗放的外延擴張式發展特徵,甚至忽視風險。」

但投資者對招行的期許,不僅僅在資產質量,還在於早日見到其營收、利潤增速的拐點,即同時做到保質和擴張。

這是因為,過去房地產大肆擴張的年代,不少銀行鉚足勁往裡沖,不管不顧地做大了規模、做高了收益,但這幾年無一例外地陷入了陣痛期。儘快掃除「舊煩惱」、保持基本面持續穩健,將是所有銀行面臨的新時代命題。

站在新起點,資產荒、化債、降費讓利等全行業性的現實撲面而來。對於招行來說,逆風之時,守住資產質量、守住市場地位,或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前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a4fbfd889556b5c72ae47e0f97659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