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擁有什麼、想要什麼,學會去找到實現目標的路徑,去踏踏實實地做一件事的時候,將會收穫人生最重要的東西。
今天推薦一個我很喜歡的公眾號:「栩先生」。
栩先生是職場技能領域「最具價值微信公眾號TOP10」。
你可能很關心的一些話題,他都寫過知乎超萬贊的乾貨,例如:
·《大學畢業是去大城市好還是回小城市好?》
·《堅持跑步到底有哪些改變?》
·《工作多年才會懂的職場生存道理》
他寫的《如果格局決定了人生,那到底什麼決定了格局》,全網閱讀超千萬,影響了無數人對原生家庭和自我教育的思考。
掃碼關注栩先生後回復「知乎萬贊」可獲取以上文章。
栩先生不僅寫成長乾貨,同時還閱讀大量的歷史,尤其擅長寫毛主席的成長故事,嚴謹求實,引用大量史料,內容生動有趣,每一篇都是十萬+,被很多網友稱為「微信上最會寫毛澤東的人」。
比如:
《年輕時候的毛澤東,從來不焦慮》(有道雲筆記全網周收藏第一)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高於常人?》(全網轉載數百次)
《北漂毛澤東:在逆境中崛起》(全網轉載數百次)
這些文章創造性地將個人成長乾貨與歷史人物相結合,看完既了解了歷史又能得到啟發(關注後回復「毛澤東」可獲取相關文章)。
他寫熱點,總有獨到的思考,讓人關注到背後更深的東西。比如:
他的文章很真誠——這是這個時代很難得的一種品質。
所以很多讀者都親切地稱呼他「學長」。
如果你希望讀有用、真誠的文章,推薦關註:栩先生。
長按掃碼還有驚喜喔
文 | 栩先生
首發 | 栩先生(ID: superMr_xu)
今天,學長想跟大家聊點心裡話。
先從一個曾經爆火的人說起吧。
2017 年,一則網友隨手上傳的視頻,讓搬運工 朱芊佩迅速走紅。
視頻里的她,背心搭熱褲,徒手扛起一袋袋重達三、四十斤的貨物時,會露出硬朗的肌肉線條,很快, 「港版羅拉」的名字霸占了各大媒體的頭條。
採訪、上節目、做代言,她的勵志故事被瘋狂傳播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是不斷的質疑聲:
「長成這樣幹什麼不好,非要做搬運工,炒作吧?」
但不同於一些以職業技能為噱頭來炒作的網紅,30歲的朱芊佩是 貨真價實搬磚八年。
2010 年因為厭倦了職場中的是是非非,開始了搬運工的生活,這一搬就是 7 年,物流一年,水果市場 3 年,泰國貨車一年,運輸隊 3 年,現在搬運糧油。
她還一個人搬過 60 板貨,每板三四百公斤的大米,從早上 10 點搬到半夜 1 點。
她很享受這份混跡男人堆的工作:" 大家都好直率,真誠,又好團結,會互相幫助。雖然每天一身臭汗,但很開心。"
17 年 1 月,一名網友偷拍下幾張模糊的照片,在網上瘋傳,圖中她以一人之力拖動 目測 500 斤的水,就算猛男也未必能做到,何況一個纖瘦美女,然後火了。
但火了之後的她沒有進娛樂圈,也沒有開直播。
「水泥姐」火了三個月開蘭博基尼,朱芊佩火了一年多仍在做搬運工。
明明可以靠顏值生活,卻偏偏要靠自己的雙手工作。
2019年的時候, 人民日報都忍不住專門發了一篇文章, 《從一夜爆紅到被瘋狂質疑,香港「最美搬運工」港版羅拉後來怎麼樣了?》,來追蹤她一夜爆紅後的生活。
2019年初,朱芊佩參加了內地一檔相親節目,成功牽手男嘉賓,讓人們再一次注意到這個樣貌姣好,長得像 TVB 明星的香港搬運工。
她看起來變了,換上仙氣飄飄的長裙,精緻的妝容,「女人」得差點沒認出來。
但看完她的短片後會發現,一夜爆紅的她並沒有按照大眾設想的劇本發展。
明明可以靠顏值吃飯,爆火之後,有那麼多種活法。
但她都沒有,而是選擇回到香港的街巷裡,因為她始終清醒,知道自己要什麼。
比起保持微笑,面對採訪鏡頭,一遍遍重複自己看來並沒有什麼好歌頌的故事,她更喜歡搬貨、推車、累到大汗淋漓的踏實感。
她回到香港,回到那些隱藏在高樓大廈背後的大街小巷裡,依舊每天早晨 8 點準時上工,在一天之內,將近十噸的貨安全搬至三十幾個不同的送貨點。
搬運工是體力活,又苦又雜,現在的年輕男孩都不願意乾了,何況是個姑娘,還是她這樣年輕又漂亮的姑娘。
一年多又過去了,現在的朱芊佩又在幹什麼呢?
我找了很久,才找到一個認證微博,粉絲只有一萬多人。
說實話,以當年她的爆火,如果早一點上抖音的話,估計粉絲破千萬都有可能。
微博里更新的生活,除了日常搬運,偶爾也接拍一些宣傳視頻。
最近的一條微博里提到自己 考過了貨運車的牌照,小小地實現了夢想。
總的來看,從爆火到回歸平靜,她的生活似乎沒有什麼新的變化。
說實話,翻看了她的多條微博,我挺佩服她的。
佩服她直到現在,還能堅守自己的初心。
自己選的路,她堅信自己會笑著走完。
她大方承認: 我熱愛這個行業,職業不分貴賤,不分性別,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浮躁的社會裡,像朱芊佩這樣的人,堪稱是一股清流。
這些年,從微博到微信,從抖音到快手,那麼多人拼了命地想出名,甚至不惜突破底線,搏出位。
而她,卻反而能在出名之後,依然保有一顆平常心。
我相信,雲淡風輕、不驕不躁的背後,是她這麼多年各種經歷磨練後的成色,更是源於內心的清醒和成熟。
從她的身上我至少得到了三點啟發。
第一點,人活著,最重要的是要想明白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有困惑。
年輕的時候說「不知道幹啥」,往往是指不知道幹什麼才能掙大錢,幹什麼才能實現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到了中年說「不知道幹啥」,往往是指不知道怎麼才能讓剩餘的人生不畏懼,不焦慮,不後悔,不遺憾。
一定要早一點去想。
去思考這輩子到底想要過、能過怎樣的生活,自己又能在什麼事情上能真正實現價值,人生短暫你究竟能改變和影響什麼。
既不好高騖遠心比天高,也不至於妄自菲薄唯唯諾諾。
一天沒想明白,則一天虛度光陰;一年沒想明白,則一年都在荒廢人生。
想明白,意味著該有自己的目標了。
這種目標不是「先掙一個億」之類的宣言口號,而應該像是打仗時「攻下那個山頭」一樣,不僅有清晰目的,還要有詳細的作戰計劃。
知道面對的是什麼情況,知道自己手裡有什麼牌,進攻的時候部隊如何展開,分成幾個階段,備用的方案是什麼,而不是空有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無頭蒼蠅打亂仗。
更要緊的是,這個目標一定是一個能真正發揮自己全部潛力、能激發自己全部動力的終極目標,自己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上什麼樣的生活,實現什麼樣的價值。
想清楚了自己要幹什麼,然後就要清楚該幹什麼;知道該幹什麼之後,就明白自己不該幹什麼。
這樣的想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時間的積澱。你可以將它放在潛意識裡琢磨,沒事兒的時候就琢磨,很可能突然有一天機緣巧合,就想通透了。
不怕暫時想不明白,就怕什麼都不想,然後年過半百也沒能想明白自己要幹什麼,這才是真的悲哀了。
《三體》里, 章北海的父親對他只有一句忠告:要多想。
「想了以後呢?」章北海問。
「北海,我只能告訴你那以前要多想。」父親回答。
這樣想的結果就是,章北海成了整本書里隱藏最深的「面壁者」,一個謀定後動,冷眼看透黑暗森林真相,一絲不苟地執行了所有謀略,幾乎以一己之力拯救了人類文明的人。
想明白是一種結果。
而想的過程,更多的是打破自己固有認知和思維方式的過程。
思維的方式不再是單一的線性思維,而是平面的立體的。不會輕易被情緒和他人的言論左右判斷,看問題想事情懂得利用各方面的信息和經驗,學著看透層層掩飾下的真正立場和目的。
第二點,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我有一個研究農學的博士朋友。
當年畢業時,有個很好的機會讓他去高校或研究所,繼續進行學術研究。
但他被當年的 「公務員熱」吸引,去了某個政府部門的辦公室。但問題是,那裡根本不需要他的研究能力。
數年過去了,他不僅職業毫無進步,而且身心非常疲憊。
他的博士同學,現在很多都成了教授,在專業領域內有了名氣,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有可以持之以恆的事業,心態和他已經完全不同了。
每次聊到這些,他都悔不當初。
他的特長在於學術研究,而不是辦公、做圖表。
所以不要去走那些你根本不可能擅長的路,哪怕這條路看起來多光鮮亮麗。
我想起多年前,我曾經干過一項工作,審核集團公司里所有人的檔案。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機會看到自己的檔案。
看得多了,我發現人生其實也就那麼回事,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的漫長歲月。
但在檔案里,就是幾頁紙。
前一頁的照片里還滿臉青春痘一副要改變世界的模樣,再翻幾頁就變成了沉默的中年大叔,然後就兩鬢斑白、滿臉皺紋,已到了快退休的時候。
人生並沒有什麼標準答案,你期待人生的真相是什麼樣,它就是什麼樣。
尼采說,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於適當的路、正確的路和唯一的路,這樣的路並不存在。
而很多時候,我們為之努力的,就是找到一條自己想走的路。
第三點,找到一件可以干一輩子的事
在獲得 奧斯卡獎的日本影片 《入殮師》里,一個大提琴師下崗失業到葬儀館當一名葬儀師,通過他出神入化的化妝技藝,一具具遺體被打扮裝飾得就像活著睡著了一樣。他也因此受到了人們的好評。
電影里,這名葬儀師說過:
當你做某件事的時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種難割難捨的情結,不要拒絕它,要把它看成是一個有生命、有靈氣的生命體,要用心跟它進行交流。
最近,重新回味了一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朱棣文在哈佛的一次演講。
在這次演講中,他向所有哈佛的年輕學生們提出了三個忠告。
第一,取得成就的時候,不要忘記前人。
第二,在你們未來的人生中,做一個慷慨大方的人。
第三,當你開始生活的新階段時,請跟隨你的愛好。如果你沒有愛好,就去找,找不到就不罷休。
他說第三條忠告的時候,特別的真誠。
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
他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是超級的一根筋,目標就是非成為物理學家不可。
本科畢業後,他在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又待了 8 年,讀完了研究生,做完了博士後,然後去 貝爾實驗室待了 9 年。
這些年他的重心和樂趣,都來自物理學。
現在的社會,誕生了各種的副業,大家看到別人拍視頻、買口罩、擺地攤發了,就開始搖擺動搖,跟風跑去一起做,從來不想想是否適合自己。
2020年,各種黑天鵝成了家禽,從疫情到金融危機再到戰爭陰雲,天災人禍,各種不確定性交織,讓人無所適從。
越是這樣,越要用自己內心的確定性,來對抗外界的不確定性。
找到自己願意投入時間、精力,花一輩子去干好的事情。咬定青山不放鬆。
不要擔心,這些東西遲早會成就你。
劉慈欣寫了那麼多年小說,都不過是娘子關水電站的一名普通工程師。
但有一天,他就成名了,成名到 歐巴馬給他寫郵件,國家領導專門提到他的作品;成名到他的書都擺進了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成就展,這一最高榮譽殿堂。
而關於如何找到自己擅長並值得干一輩子的事情。
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 丁肇中,曾經下過一個定義:
一件事情,你只要花一點力氣就做得比別人好,那就是值得喜歡去做的事。
就像物理,很多人死活讀不進去,但無論是丁肇中還是朱棣文,都學得很深。
很簡單,因為他們一開始不用費太大力氣,就能把物理和數學考到滿分。
最後,多說一點吧。
心智和社會經驗的成熟,一般人往往要到三十歲上下才可能開始進入這樣的狀態。
當然,也有個別或天賦異稟或經歷坎坷或機緣巧合的人,能在更早的時候,開始思考和總結這些。
但我希望的是,每一個過了三十歲的人,真的應該在這上面認真了。
三十而立,立的不止是家業,更是人格、三觀和思維體系。
當代社會,焦慮和迷茫是通病。
有多少人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迷失,早已忘了最初的目標;
有多少人,取得一點成績,就開始浮誇,只為了讓人相信,你一直站在台上;
還有多少人,被領導一頓臭罵,就自毀自傷,懷疑自己毫無工作能力。
而當你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擁有什麼、想要什麼,學會去找到實現目標的路徑,去踏踏實實地做一件事的時候,將會收穫人生最重要的東西:
篤定。
焦慮本身不能帶來成長,真正有用的是面對焦慮,看透焦慮的本質,然後,用堅守的初心去對抗浮躁,用堅定的行動去打破焦慮。
不管世界怎樣變化,你永遠要做的,都是找到自己。
這才是真正的千折百回,大志不改;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end——
本文作者栩先生,個人成長領域知名自媒體人,全網粉絲百萬,獲知乎點贊收藏數超180萬,著有《成為極少數》,位居噹噹新書24小時榜第一名。
栩先生在高效能工作學習和高質量人際關係方面,有很獨到的見解。例如:
《毀掉一個年輕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忙忙忙》
《如何提高說話技巧?我有九招實用秘笈》
《為什麼心機重的人,卻比你過得好?》
都是他利用業餘時間創作的高贊乾貨。
關注栩先生後回復「2」可獲取相關文章。
推薦關注他的原創公眾號——「栩先生」。
掃碼一鍵關注,可以在菜單欄閱讀更多全網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