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比爾蓋茨時代到扎克伯格時代,世界變得更好了嗎?

2020-06-08     造就

原標題:從比爾蓋茨時代到扎克伯格時代,世界變得更好了嗎?

二十年前,時任微軟董事長兼執行長的比爾·蓋茨(Bill Gates)首次現身國會。在向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作證時,蓋茨就針對其公司的壟斷指控進行了辯護。

那個時候,始於老布希(George H.W. Bush)政府的微軟壟斷調查已經持續了將近10年。微軟PC作業系統無處不在,引起了人們的憂慮,而微軟攜Internet Explorer進入網絡瀏覽器市場的舉動則進一步加劇了外界的擔心。彼時,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的市場滲透率高達90%,因此政府和業界擔心,該公司會利用其強勢地位,收取不合理的費用或者控制對網際網路的訪問。當時,網際網路對個人和商業應用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新工具。

那場聽證會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至今仍然值得我們重溫。蓋茨作證時,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是猶他州參議員奧林·哈奇(Orrin Hatch)。二十年後,哈奇就Facebook的商業模式質問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引出了這位執行長令人捧腹的回答:「參議員,我們經營廣告。」

1998年至今,情況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年,受到質詢的是涉嫌壟斷的計算機軟體巨頭,而不是一家泄露大量個人數據導致民主受到破壞的全球社交網站。當年,人們想做的不只是以反壟斷為由約束微軟,還希望確保計算的未來不會被一家公司掌控,尤其是在網際網路將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問題上。

但自從蓋茨作證以來,計算的角色已經改變。計算機不再是人類生活的僕從,而開始成為人類生活的目的。這是當今科技行業的核心問題,是單靠數據隱私法規無法解決的問題。

當年,對微軟不滿的不只是國會議員,還有微軟的競爭對手。指責微軟壟斷的科技公司包括網景通信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s)和太陽微系統公司(Sun Microsystems),前者開發了第一款大受歡迎的網絡瀏覽器,後者在20世紀90年代初推出了Java平台。那時,太陽微系統公司執行長斯科特·麥克尼利(Scott McNealy)在作證時說:

「我們認為,如果不加以約束,微軟可以利用其壟斷地位,進入銀行、報紙、有線電視、廣播、網際網路服務、應用軟體和資料庫瀏覽器領域,以及你能想到的所有領域。」

麥克尼利有理由擔心科技行業的整合,但不應把微軟視為科技行業的作惡者。二十年後,扎克伯格被問及類似的問題:Facebook是一家媒體公司、金融服務公司還是應用軟體公司?蓋茨在國會作證時,谷歌還只是史丹福大學的一個實驗項目,如今提供寬頻服務,並擁有新型廣播媒介平台YouTube。相比之下,太陽微系統公司不復存在,在2009年被甲骨文(Oracle)收購。太陽微系統公司的辦公園區現在被Facebook占據。

但在20世紀90年代,很難預見到麥克尼利擔心微軟可能確立的那種統治地位,會被當時尚不存在的幾家創業公司實現。1994年,美國司法部要求微軟不得利用其在作業系統方面的主導地位打壓競爭對手。一些反對者認為責罰過輕,但這沒有阻止政府干涉微軟將網際網路服務軟體(包括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與各個Windows系統版本捆綁的計劃。經過多年的反壟斷裁決和上訴(包括拆分微軟未果),政府和微軟於2001年達成和解協議,但各州的上訴直到2004年才告結束。

在那些年裡,發生了其他的一些事情。1994年至2001年,網際網路電子商務興起;Netscape Navigator瀏覽器在1994年12月發布;到1999年,已有數百家科技公司上市,其中一些公司的股價在上市交易的第一天就暴漲了六倍;2000年3月,泡沫開始破裂,到年底時,科技行業市值蒸發1.7萬億美元;接著是911恐怖襲擊,隨後是安然和世通醜聞;到2002年9月,納斯達克(涵蓋大多數科技股)較2000年高位下跌近77%。

一些公司勉力度過一次次危機,其中包括亞馬遜、eBay和雅虎。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把這一時期同無度和愚蠢聯繫起來。Pets.com、eToys.com等公司募集和花費大筆資金開展網絡銷售;Lycos、GeoCities和Broadcast.com等門戶網站進行數十億美元的收購;Webvan、Kozmo.com等便利網站提供雜貨和零食的短時送達服務,Kozmo甚至連一個冰淇淋都免費配送。網際網路公司花錢大手大腳,包括幾百萬美元的派對、奢華的辦公室和昂貴的超級碗廣告,這一切都由巨大的營業凈虧損買單。

儘管肆意揮霍現象嚴重,但網際網路繁榮也是成功的源泉。在那些年裡,企業、組織、政府和社群紛紛上線。現在來看,電子商務已是老把戲,但在那段時間,網上購物的想法才剛剛站穩腳跟。關於商業、文化和公共活動的信息從家裡就可獲得。在網上可以購買有線電視服務、支付水電氣費或者預訂機票和酒店房間。想要實現這一切,擁有複雜遺留系統的大機構不得不兼容新的網絡伺服器和瀏覽器基礎設施。

曾在那段時間從事此類解決方案的人都知道,這項工作大大不同於如今APP或者網站的開發和維護。大部分工作涉及到讓網際網路與人和遺留系統配合,為人和遺留系統服務。

在出版工作流融合之前,報刊雜誌的內容管理軟體必須配合老系統進行拷貝和排版,這個過程不可能因為某個新奇網站而被顛覆。預訂、售後和倉儲系統必須跟主機上的服務通信,而一些主機運行的軟體已經有幾十歲「高齡」。即便是簡單的「brochureware」(把印刷手冊照搬到網上,不考慮使用新媒介的可能性)網站,也要求把印刷、廣播通信和營銷的標準轉化為受到更多限制的網絡能力。

當網絡服務比頁面更深入時,它們變得更像技術諮詢活動而不是網際網路狂熱夢想。必須跟內部管理員商討資料庫模式,其設計可能適合低容量的內部使用,但不適合實時的高負載環境;必須改造金融系統,以確保安全、可靠的訪問;必須解決高管、中層管理人員、區域運營商和客戶的疑惑,滿足他們的需求。Razorfish等網絡諮詢公司跟Pets.com一樣喜歡亂花錢,但這些公司確實為企業、政府和組織解決了問題。他們的工作是讓計算機與已有基礎設施配合,為已有基礎設施服務。儘管有偶爾的聚會和更常見的股票期權,但網際網路工作基本上是服務性工作。

與網際網路泡沫時代重疊的千年蟲問題強化了這種認知。在過去幾個跨年夜,Twitter用戶嘲笑了1999年百思買貼在新售電腦上的警告標籤。標籤上這樣寫道:「記住:在午夜之前關閉你的電腦。」這在如今看來簡直傻透了。但在千年蟲問題發生的前幾年,無數的軟體開發人員,因為做過COBOL編程而被招募的很多老程式設計師,都在努力確保幾乎所有機構的關鍵系統不會出故障。如果成功,他們的努力再也不會被看到或者聽到,事實也確是如此。千年蟲問題是不是倒逼技術諮詢行業加快發展?也許是,但不完全是。無論如何,人們應付千年蟲問題的方式(認真計劃、大力投入和密切關注)完全不同於今天人們思考全球技術問題的方式,包括Facebook在其平台上處理個人數據的方式。千年蟲問題如果發生在今天,會被視為一個機會,讓我們可以拋棄過去的糟粕,而不是將糟粕換個馬甲又用於以後的服務和安全。

當然,所有那些工作仍然在進行。銀行、電氣公司和航空公司仍然不得不讓他們的內部系統跟網站和APP協作。老主機仍然不得不更新,以便兼容新系統。但技術發展、尊重、抱負或財富的核心不是這類工作,而是用新方法顛覆和取代老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讓技術服務技術。Facebook、谷歌、Instagram和Uber等公司的產品既龐大又複雜,構建和保持正常運行都需要下大力氣。但他們也在努力脫離或者重塑舊世界,而不是跟舊世界藕斷絲連。目前這場Facebook醜聞是數據信任和完整性危機,但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說是地方主義危機。該公司懶得去想世人可能會如何使用Facebook,哪怕是用在該公司始料不及的地方,更沒心思去相應地設計其系統加以防範。

懷舊派哀嘆我們失去了上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網際網路精神,他們常常說起去中心化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理應為公民生活帶來的開放、自由和個人主義。沒有看門人!沒有中間人!任何人只要有網絡伺服器,就可以變成他們所選行業的領路者。就連蓋茨在1998年參議院作證時也附和這一觀點:「網際網路的開放是其架構與生俱來的。」

那些理想總是存在嚴重缺陷。要是任何人都能直接獲取其他人的信息,危險、欺騙和利用肯定會隨之而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這個錯誤導致了目前這場Facebook危機,因為一家公司如果只是認為僅僅通過「連接人與人」就能做有益於世界的事,那麼它絕對想不到好心也可能辦壞事。

我們可能更應該哀嘆計算失去其人類生活的僕從身份,而非主人身份。也就是在1998年蓋茨向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作證到2018年扎克伯格上場的這段時間裡,計算變成了人類生活的主人。1998年的時候,計算機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捲入世俗行為,足以讓人看清計算機藉助於網絡在那些行為中發揮更重要作用的潛力。通過保證公平競爭來為創新掃平道路,這不是個壞主意,但反壟斷和解協議沒有對微軟造成多大影響,之後出現的創新者變得更加危險,而且像微軟一樣打壓競爭對手。科技界仍然依賴微軟,但也把該公司視為一家光輝不再的老派軟體和商業服務提供商。

在隨後的二十年里,以前的很多網際網路失敗故事(包括最可笑的失敗)以成功故事的面目再現世間。Instacart在Webvan倒下的地方站了起來;Uber Eats之流繼承了Kozmo的遺志;谷歌接替了Lycos、Inktomi、AltaVista甚至雅虎的位置;Spotify和Pandora重現了網絡音樂電台Broadcast.com背後的想法;MySpace和Friendster在Facebook和Twitter身上找到了自己的路。

一些人認為,它們的前輩出現得太早,生不逢時。運行那些服務所需的規模和基礎設施在當時更加難以實現,甚至不可能做到。即便真做到了,我們也可以認為,任何特定的人類活動被另一個主要或完全由計算機促成的人類活動所取代,這是歷史的倒退。據此推斷,一切最終將變成與計算機的交互,人類別無選擇,只能讓位給計算機。Netscape聯合創始人、風險投資家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曾說:「軟體正在吞噬整個世界。」若真是如此,那種暴飲暴食卻被人們視為好事,當作是財富、能力和進步的標誌。

就連國會似乎也在這個問題上聽之任之。質詢扎克伯格的聽證會表明,議員們充其量只是在考慮針對Facebook和谷歌等公司的消費者數據隱私法規。認識到美國在制定此類法規方面遠遠落伍是好事,但也相當於認為Facebook對美國和全世界的公民來說已經是正確的答案,這家公司大到不能倒,最好的選擇是讓它進一步發展壯大。誰能想像沒有Facebook、沒有谷歌、沒有亞馬遜、沒有Uber的生活會怎麼樣?計算機不再希望按照人類的目標,藉助於連接人和電腦的網絡,來整合公司機構的各個流程。現在,計算機希望為那些目標和流程的實施制定規矩。這等於用計算機取代世界。

諷刺的是,Facebook和谷歌仍然在整合井井有條的線上世界和如同亂麻的線下世界。不過,他們現在的做法主要是給普通人留一個小小的位置,讓他們與技術、與彼此進行無望的抗爭。正如扎克伯格所說,他們賣廣告。Facebook把廣告賣給無數的企業,後者試圖藉機越出他們的圍牆花園、超脫APP商店和伺服器農場,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科技行業及其財富的陰影中,忙碌的家庭、辦公室、城市、機場和其他所有地方都迴響著計算機的嗡嗡聲,與無數的東西相連,遠遠不只是用來買賣東西和交換相關信息的手機和伺服器。

虛擬的計算世界支撐著真實世界,與之相交,但我們早已不再把那個領域稱為「真實世界」,就好像真實世界不知怎麼地與計算世界分離。也許這是錯的。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台,發現創造力,下載造就APP觀看更多演講和精彩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PdJlHIBnkjnB-0zVK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