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試前,一位班主任給家長群發了一條信息:
不管成績怎樣,沒有什麼優生差生的區別。
每一個小孩都是一粒種子,只是每個人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絢麗綻放;而有的花, 卻需要漫長的等待。
不要緊盯別人的花,不要覺得別人家的永遠都是好。
相信花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呵護,看著他一點點地成長,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也許你的種子永遠都不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期末將至,家長採取怎樣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幫助孩子進入最佳的備考狀態?
期末提醒家長:你的孩子永遠都不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父母給孩子講道理是必要的,但給14歲左右的孩子講道理時,要注意自己講話的姿態,尤其是在期末這個超級敏感的時間點。
姿態比道理更重要。否則,孩子會厭惡,反抗。
孩子會說:你講的話都是對的,但你講話的那個樣子很令人討厭。
孩子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
孩子10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
孩子14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
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後松,無效的教育是先松後嚴,最糟糕的教育是在錯的時間做錯的事情。
如果你的孩子在13歲的時候喜歡弗羅斯特的詩句「兩條路在樹林裡分岔,我選擇走人少的那一條」,這很正常,不要擔心,因為他長大以後,就會選擇人多的那一條了。
有修養的父母是「伏爾泰主義者」: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讓孩子乖乖去學習。殺雞給猴看的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
期末提醒家長:你的孩子永遠都不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期末儘量每晚和孩子共進晚餐。
白天分散各處的一家人重新相聚在一起,面對一桌美味佳肴。
這是生活中每天都擁有的一段節日般的時光,是創造鬆弛平等愉悅的談話氛圍的最好時機。
餐桌邊,每個人都談談自己一天的經歷、見聞和感想。講講自己正在讀的書或者看過的電影,今天發生的新聞或者一個很好笑的笑話。
餐桌上的話題可能來自報紙上的一篇報道,或者工作中的一件事,或者你與朋友的一次談話……
曾經一個考上清華的同學分享,自己高三最懷念的時光,也是每天最放鬆的時光,就是和爸爸媽媽共進晚餐,然後一邊磕著開心果,一邊閒聊八卦。
前美駐華大使洪博培說過:
我最後的目標是做一個稱職的爸爸,不然其他一切都沒有意義。
如果中國男人,什麼時候把家庭幸福也視為人生的一種成功,甚至最重要的成功,也許孩子的教育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相愛的人,就是要在一起吃飯,吃很多很多頓飯。
愛孩子的爸爸媽媽們,期末給孩子最好的減壓方式,就是和他開開心心吃飯,然後在飯桌上講笑話,嘮家常。
期末提醒家長:你的孩子永遠都不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期末尤其如此。
所有孩子在校時間都是一樣的,之所以成績天差地別,一多半的原因在於晚上在家怎麼過,怎麼學。
爸爸媽媽必須留意孩子的學習成績,但卻不必太在意他的名次。
也就是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只要孩子盡力了,那就是勝利。
什麼叫盡力?
期末上課認真聽講不叫盡力,認真完成複習卷子也不叫盡力。因為,這些本來就是一個學生的基本任務。
爸爸媽媽要告訴孩子: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只能保證偶爾考好;認真改錯和自主思考,才能保證永遠考好。
當孩子某道題目不會做,某道錯題不會改錯時,可以鼓勵孩子「再想15分鐘」。
看答案時,鼓勵孩子只看一部分,然後「再想15分鐘」,看看能不能做出來。
期末提醒家長:你的孩子永遠都不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女兒高中以前的學習雖然也有起伏,但大體上不太讓人擔心和操心。
進了高一,第一次期中考試竟是全班倒數第一。
這個成績讓我和娃爸難過了很久,有很長時間都不敢去教工食堂吃飯。
這之後,女兒明顯地比以前更加用功。
上課時儘量跟隨老師的講解;
下課後也積極主動地去老師辦公室釋疑解惑;
周末抓緊時間刷題;
周六晚上的桌球課停上了,只保留了周日上午的舞蹈課。
有一次我聽女兒說:「有時候我冥思苦想5分鐘都不得其解的物理題,我的同桌五秒鐘就給出了答案。媽媽,你知道那是什麼感受嗎?」
作為一名理科學渣,我完全懂得她的無助和無奈。
除了理解和愛,我給不了她更多。怕女兒壓力大,我和娃爸把期末考試目標定為班上倒數第五。
但現實情況卻是:女兒由班上的倒數第一,進步到了倒數第二。
比起女兒糟糕的理科成績,我們更心疼她的努力打了水漂。
我不顧其他人的反對,淡定地勸女兒轉讀文科。
娃爸憂心忡忡地說:「萬一她文科也讀不好呢?」我淡定地回答:「萬一文科也讀不好,降低目標就好了。」
我們養孩子是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並不是都像《摔跤吧,爸爸》里的爸爸一樣,因為缺個冠軍才要生孩子。
親子關係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是無怨的愛,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
在和孩子相處的這一路,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修行和改變自己,默默守護,靜待花開。
當我們本身充滿了智慧和力量,孩子也自然受到我們的影響。
轉入文科後,女兒現在的學習成績在她的努力中漸行漸漲,考試總分逐漸進步到班上前四名。
期末靜待花開,不是撒手不管。
期末我們和孩子一起分析學習現況後,一起制訂一個踮起腳,可以夠得上的成績目標。
每天和孩子一起吃晚飯,一起聊天減壓。
每天督促孩子改錯,多想想為什麼錯,多想想解題思路,多想想一題多解。
每天詢問孩子,是否需要配合記背文科的知識點。
每天詢問孩子,是否需要幫助整理粘貼理科的錯題……
爸爸媽媽做完以上這些,就不要再糾結考試成績,而該切換成「靜待花開」的心態了。
家庭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擁有多姿多彩的生活,追求快樂、幸福的人生。
與其給孩子定一個遙不可及的學習目標,不如引導孩子成為一個努力的學習者。
期末提醒家長:你的孩子永遠都不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麥田裡的守望者》為世界貢獻了一個詞語:守望。
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遠離大樹的小樹,極易扭曲或夭折;而太靠近大樹的小樹,也不能長成參天大樹。
家長和孩子就像兩顆彼此分離又相互靠近的大樹和小樹,大樹要為小樹遮擋風沙,也要給小樹留下足夠的空間,感受陽光,呼吸空氣。
這樣,小樹才能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自由伸展,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