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馬市,和平的見證者

2019-05-26     龍山大先生

平城.大同

大同在我國明代作為與北方蒙古族的貿易重地,曾三設馬市,對蒙古地區的經濟曾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明代的大同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決定了馬市的設立,而因為明朝廷與蒙古族之間的戰戰停停的微妙關係,又決定了大同馬市的幾起幾落。

大同位於山西省最北部,介與內外長城之間,史書上稱「山環采涼,水抱桑乾,長城界其北,雁塞峙其南,西眺朔漠,東瞻白登,屏三晉拱神京,巍然重鎮。」其地勢險惡,屬咽喉要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故而,又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從趙武靈王開闢,趙名將李牧居代,秦大將蒙恬築城,漢高祖劉邦被圍,漢名將李廣、衛青、霍去病守邊,就顯示了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南北朝時期,自鮮卑族拓跋珪稱帝,歷經七帝,長達九十七年,大同不僅是北方重鎮,還是我國北方各族人民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出現了「四裔往還極盛」的鼎盛時期。遼、金,又把大同作為西京陪都,經濟、文化頗為繁榮。

有明一代,在明王朝與蒙古諸部落長達二百多年的軍事對峙中,大同被列為邊防九鎮之首。其時,時戰時和。戰時,大同作為前線重鎮,是南北交鋒、戰馬嘶鳴的戰場。和時,因它地處交通樞紐是北方蒙古封建主入貢的必經之路,而成為漢族同蒙古族貿易的重要場所。曾出現「貢使絡繹,商隊接踵」的盛況。通過這種經濟聯繫和貿易往來,互通了有無,促進了南北生產力的發展。從明正統到隆慶年間,明王朝曾在大同三設馬市,每次馬市的開與閉,都直接影響著明、蒙古的戰與和。故而,馬市在這一階段歷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蒙古部落

明太祖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明大將軍徐達率軍取元,元順帝自大都(北京)遁出塞,逃回漠北,居開平。二年正月,常遇春取大同。以後,明太祖、明成祖數次發重兵深入蒙古腹地,意在剿滅蒙元的殘餘勢力。然而,蒙古諸部落一直占據漠北、漠南、漠西等地,與明王朝為敵。所以,明王朝並沒有形成大一統的局面。明王朝與蒙古諸部之間,長達二百年的軍事對峙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前一時期,明朝國力強盛,對蒙古諸部落採取了積極性的防禦,主動出擊。明王朝「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亘萬里,分地守御。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是為九邊。」明建國經八十年而傳到英宗,此消彼長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公元1449年,爆發了著名的「土木之變」,明王朝的五十萬軍隊被瓦解,連明英宗本人也被俘,這是明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明天順、成化年間,韃靼崛起,達延汗統一了大漠南北,實為蒙古勢力的復興。韃靼者,在明代是指東部蒙古成吉思汗後裔各部落。後達延汗的子孫形成了察哈爾、鄂爾多斯、土默特三大部落。尤其俺答(達延汗之孫)做了土默特部落首領後,軍事實力強大,威震明朝廷。這期間,蒙古部落兵強馬壯,明王朝則處於消極挨打,疲於奔命之狀。

大同是明王朝的前線重鎮,首當其衝,正統、景泰、嘉靖年間,每歲必戰,勝少負多。明王朝與蒙古諸部落連綿不斷的戰爭,給雙方入目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就山西而言,邊境地區土地荒蕪,生產停止。蒙古騎兵數次突破大同防線,深入到晉中、晉南一帶,兵馬至處,搶掠一空,給生產力造成極大的危害。經過多年的戰亂,俺答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絕對優勢,但是明王朝封閉了所有的北方邊界,商品貿易斷絕,對蒙古地區的危害是嚴重的。正如俺答所說:「各邊不許開市,衣用全無,氈裘不奈夏熱,緞布難得。入邊作歹,雖搶掠些許,人馬常被殺傷,烹無釜,衣無帛。」因此,蒙古諸部落,極力希望與中原地區建立通貢互市關係;而明王朝也把通貢互市作為控制蒙古緩和戰爭的一種手段。既然互市「漢達兩利」,那麼,通商貿易的「馬市」就在這種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了。

俺答汗

當時,蒙古部落與中原地區的經濟交往,主要是「通貢」和「互市」兩種形式進行。「通貢」就是蒙古部落派遣大批使臣,帶著駱駝、馬、皮貨等物去明王朝朝貢。而明王朝則利用賞賜的名義予以鈔幣、綢緞、茶葉、金銀首飾、貴重藥品等等。而且沿途還設置旅館,供貢使來往居住。蒙古每次入貢人數多至二三千,貢馬以及皮子數以萬計,據《明實錄》所載的不完全統計,永樂元年至隆慶四年是一百六十餘年間,蒙古封建主向明王朝入貢達八百多次。互市,主要是以馬易物,所以又稱馬市。由明朝廷官員負責組織、監督並管理的在指定地點進行貿易。開市期間,由蒙古使臣帶來大量的馬和皮貨等,來換取中原的棉布、鍋釜、穀類等日常生活用品。雙方擬定,一年交易兩次,每次為期三至十五天。閉市後,蒙古人立即出境,遠離互市地點。

第一次馬市始於明正統三年即公元1483年,大同巡撫盧睿請令軍民平價市駱駝與馬,明英宗朱祁鎮從之,並派遣東蒙古語的指揮李原來大同經理互市的事物。互市先由明朝廷官方對蒙古族部落送來的馬匹定價,每匹馬值金、銀、絹、布等各有定數,稱之為「官市」,剩餘馬匹才可以在民間交易,稱之為「民市」。在「民市」里,蒙古人用馬、牛、羊、毛皮、馬尾等物與商人交換綢緞、細布、針、線、食品等。但禁止兵器、銅鐵交易。但在1449年,也先貢馬互市,宦官王振壓馬價,導致也先入侵,後發生了「土木之變」,馬市隨著中斷。

大同第二次設立馬市是嘉靖三十年(1551年)春。明朝廷撥白銀十萬量在大同鎮羌堡以及宣府、延綏、寧夏開馬市,准以馬換布帛。俺答汗親臨大同,向明朝廷獻九馬,並告誡諸部落,不要飲酒誤事,勿用駑馬,馬必須膘肥體壯,毛齒相應,在貢。這次互市,宣府、延綏、寧夏、大同共交易一萬多匹。但明世宗以天朝自居,對俺答懷有戒心,於各種藉口阻撓,終於在次年下詔罷各邊馬市。

明穆宗.隆慶皇帝

自此幾年後,明王朝與蒙古部落之間征伐不斷,戰爭使雙方都損兵折將,疲憊不堪。一個偶然的機會,使邊境戰事緩和了下來。俺答汗的孫子把漢那吉,因婚姻問題,到大同投降明朝廷。當時明朝廷首輔高拱、閣臣張居正、和宣大總督王崇古等極力主張以此為契機實現邊境和平,於是同意俺答通貢互市,其條件是擒拿大同白蓮教徒趙全等人。隆慶五年即公元1571年,明王朝在大同得勝堡舉行授封詔書大典。封俺答為順義王,其妻子三娘子為忠義夫人,其弟老把都、其長子黃太吉為都督統治,諸子孫各有所封。五月,在得勝堡的晾馬台,俺答諸人接受了封號以及官職,俺答大喜,說:「天子幸我為王,永長北方,諸部焉敢為患」並對天發誓,表示永不相犯。

1571年,在大同得勝堡、新平堡、守口堡、助馬堡等第三次開設馬市。明王朝規定俺答等人每年貢馬五百匹,其中俺答的弟弟老把都貢馬二百五十匹,由宣化鎮進;俺答汗貢馬二百五十匹,由大同鎮進。並規定大同得勝堡為東哨順義王俺答汗、西哨大成台吉(俺答孫子把漢那吉)等互市;守口堡為兀慎台(蒙古一部,萬戶);新平堡為黃台吉(俺答長子)等互市。開市期間蒙古人和明朝廷各派文武官員帶領兵丁總理監督市場事物,明朝廷派五百人駐守市場,蒙古人派三百人駐邊外。交易後,由明朝廷統一發放賞賜。為了活躍市場,宣大總督王崇古等還「廣招商販貿易,布帛、瓷器、茶葉、咸鹽等,遠自江、淮、湖、廣商人也慕名而來」,各行交易鋪延長四、五里遠,尤以得勝堡、助馬堡最為繁華,有「金德勝,銀助馬」之譽。

三娘子

隨著貢市、貿易的逐年增加,雙方需求增大,在開放官市的同時,明朝廷還允許馬市完畢後,於同一地點開闢蒙漢人民之間交易的民市。民市交易更為繁榮,其交易額往往超出官市的幾倍。後來,為了加大兩族人民的交往,又在一些沿邊地帶開設了月市和小市。從朝貢發展到馬市、民市、月市、小市明了貿易關係已由統治集團發展到了蒙漢人民之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從明萬曆九年十二月十九日即公元1582年,俺答汗去世後,其妻三娘子-忠順夫人主持政務長達三十多年,一直與明朝廷保持著通貢互市的關係。按照蒙古人的風俗習慣,俺答去世後,忠順夫人下嫁俺答長子黃台吉;黃台吉去世後,又嫁黃台吉長子扯力克;扯力克去世後,又嫁扯力克長孫卜石兔。三娘子-忠順夫人歷配四王,史書上說,主兵權,為中國守邊保寨,眾人皆畏之。蒙漢互市,三娘子功不可沒,也正是因為如此,方使蒙漢和平貢市長達六十年之久,使長城內外四十多年無戰爭,民老死不識兵戈。

本文就設立馬市到底具有什麼意義和作用鋪展開來,首先說和平的互市 關係使廣大的蒙漢人民避免戰爭的災難,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蒙漢兩族的矛盾衝突曾經使長城內外生靈塗炭,兵禍連綿,陷于田土不能耕種,道路不能運輸,山川不得樵收的狀況,而和平貢市以來,對於明朝廷來說,北方出現了明初以來從未有過的和平富庶的局面。

得勝堡

史稱,九邊生齒日繁,守備日加堅固,田野日辟,商賈日通,東至沿海,西盡甘州(甘肅省張掖市),延裹五千餘里,無烽火警。而對於蒙古族來說既避免了各邊常調兵出搗,殺虜家口,趕奪馬匹,邊外野草盡燒,冬春人畜難過的戰亂之苦,有不受制於延用以制蒙古騎兵動輒深入的閉關絕市的經濟封鎖政策,使蒙漢兩族人民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自此,邊境休息,東起延永關,西至嘉峪關,九鎮數千里,軍民樂業,不用兵革。

其次,長期的和平互市關係,使長城內外的社會生產力都有所恢復和發展,的確是「漢達兩利」。隨著戰爭的平息,明王朝自然就減輕了巨額的軍事負擔,廣大勞動人民的苛捐雜役也隨著減輕;貢市,又輸出了大批的農耕畜力,這樣就調動起了邊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不僅邊疆水陸屯田,悉墾如內地諸省,而且開墾荒田遠至邊外,出現了官民城堡次第新修,糧餉日積於倉庫,禾稼歲登于田野的繁榮景象。

助馬堡

蒙古高原由於經濟上與內地有著緊密的依賴關係,所以互市是他們渴望已久的,通過互市,他們能從明朝廷哪裡得到優厚的賞賜,又能從互市中得到各種生產、生活必需品,這不僅促進了畜牧業和狩獵業的發展,而且使農業和手工業均得到了高速的恢復和發展。明神宗萬曆九年即公元1851年俺答汗和三娘子在古豐洲修建了呼和浩特城(蒙古語「青色的城」),明朝廷命名為「歸化」,蒙漢人民在這裡從事畜牧業、農業、園藝業和手工業生產。在蒙漢兩族人民共同的努力下,築城架屋,東西相望、良田萬頃,連村數百;成為耕種市廛,花柳蔬圃的塞上江南。當時有人曾發出「人言塞上苦,儂言塞上樂」的感慨。

再次之,大同馬市的設立,起到了促進民族團結的紐帶作用。大同馬市的幾起幾落,說明了雖然蒙漢統治階級發生過各種各樣的戰爭,長城內外曾出現過刀光劍影,硝煙瀰漫的局面。但是,和平相處,友好往來,仍是蒙漢兩族人民的主流。歷史是向前發展的,雖然有各種阻力,但誰也擋不住它的前進。蒙漢人民衝破種種阻撓,發展私市貿易,在滿足了各自的需要後,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祖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而在這一段曲折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大同的馬市起到了把蒙古族與中原聯結的紐帶作用,為促進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發展,發揮了它不可泯滅的功效。

守口堡

張夢章: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OAhAWwBmyVoG_1ZbSz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