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讀書是一種旅行。
那我第一次旅行目的地,是新華書店。
長大的那座小城,沒有太多的娛樂,沒有太大的商場,窺望世界的窗口便是新華書店。
大紅的底,白色的大字,來自毛主席的親筆題字。
一樓是各種教輔,新華字典永遠那麼顯目。
二樓是課外讀物,挑書的大人,席地而坐的孩子。
人們肩並著肩,擠在某個小角落,一字一句讀自己手中的書。
分神開了茬,偷瞄旁邊,看別人的書入了神。
「哎呀,你先別翻,這頁我還沒看完。」
那人也不會奇怪,自覺翻回,兩個人就對著一本書啃。
photo by @tj要做孝子
後來,辦了圖書館的卡,可還是喜歡擠到新華書店去看書。
那些來回走的人的聲響,收銀台發出的出庫的「滴」聲,明明嘈雜,卻好似更容易看進書。
偶爾被驅趕也像是一種刺激的遊戲。
時至今日,完全記不起那些近乎「朝夕相處」的收銀員的相貌。只記得她們常說的兩句話:
「現在人多,別在貨架邊堵著。」
「要關門了,明天再來看吧。」
保定新華書店
長大後,再沒有好好逛過一個書店。
現在書店多漂亮啊,氤氳著咖啡香,時髦的裝修,這個網紅,那個網紅。
可怎麼都沒有那箇舊舊的,土土的新華書店更讓人看進書呢?
揚州國慶路新華書店
可也沒能再如兒時一樣,拿本書就敢厚著臉皮坐在書架下看起書來。
那其貌不揚的新華書店是孩童的樂園,長大後我與它也生疏了。
而它離開了我們,也慢慢不再是原來的樣子。
它們也開始變得漂亮,請來知名的設計師,設計得那麼美,那麼潮,那麼好打卡,可和我的距離卻怎麼越來越遠呢?
新華書店被爆改已經不是什麼新聞。
最新的一例在揚州古城區,國慶路新華書店是揚州第一家新華書店,前身是原民國時期的「建國書店」。
70年,它承載了揚州幾代人的記憶。
可到底它還是慢慢衰敗了,經營面積越來越小,部分門面也租賃給了服裝店。
今年,這家70歲的新華書店終於迎來了新生。
外立面仍是國慶路灰色的主基調,
內里是一個白色輕盈的書店。
一樓用白色亞克力書架作為屏風,
在書店圍合分割成書店的迷宮。
半透明的亞克力如同薄霧,
書如同漂浮在白色的雲霧上,
帶來輕盈的感覺。
二樓是童書館,
布局延續了一樓的思路,
只是把白色亞克力改成了鮮黃色的木製。
書架的形狀都做成木屋的樣子,
層層疊疊的木屋,在鏡面牆壁的反射下,
如同一個溫暖的納尼亞般的小世界。
曾經運送圖書的升降平台,
被設計師堅持保留,
改造成了一個一棟的小客廳。
它隱藏在鏡面牆面的背後,
打開的瞬間,
仿佛能見到新華書店的歷史變遷。
三樓則是黑色的暗色調,
書架採用了更堅硬的不鏽鋼材質,
因為這是一個小型的珍藏書籍區,
因此基調更偏嚴肅向。
屋頂則是一個花園,
靈感來自個園的竹子和
個園的清漪亭。
若俯瞰這個花園,
白沙石上,竹如漣漪,波盪湖心。
若置身期間,
白色的基調,會有雲中漫步的錯覺。
毋庸置疑,改造後的新華書店變得更美,更漂亮。
它更符合現在的市場需求,更符合現在人的審美。
面對這樣的新生,我應該為它感到開心,可心裡就是忍不住五味雜陳。
這樣的爆改,這幾年發生在各個城市。
比如上海虹橋,由安藤忠雄設計的「光的空間新華書店」。
4000㎡的大面積,將新華書店和明珠美術館貫通,可以說是一家包含美術館的書店。
木色,溫暖的幾何漏光,極高的高度,帶著一種神聖。
書架中間做了很有趣的設計。
方形鏤空,層層書架,往遠處而去,
像是迷幻的萬花筒。
還有河北保定的新華書店,這家的設計還拿下了「德國紅點獎的至尊獎」。
這家的設計更禪意,更簡單、寧靜。
枯山水,茶室,蒲團……
素樸的感覺,像是一縷新鮮空氣。
靜謐的光影,鋪灑在閱讀區,
可以安放內心。
除此之外,湖北仙桃的新華書店
北京海淀的新華書店
這樣的改變在每個城市發生著。
多麼複雜的情緒。
即為它高興,又有很多感傷。
我如此懷念曾經的新華書店,可心裡又清楚,隨著時代向前,它必須變。
記憶中的新華書店啊,總是那麼親切。
這種親切,是跟爸媽說一聲「約了同學去新華書店」,便不會讓人擔心的信任;
是爸媽去逛商場時,說一句「你們去吧,我在這看會書」,便可以輕易「被託管」的放心。
它承載了我們一代人的童年和記憶。
全新的它也會承載後面一代代人新的記憶吧。
圖片來源:舊新華書店來自網絡揚州國慶路店@Wutopia Lab建築事務所河北保定店@風合睦晨空間設計部分文字來自@Wutopia Lab建築事務所在谷德上關於項目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