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這個詞發源於娛樂圈,百度詞條上對這個詞的定義很簡單,就是某個粉絲團體組成的圈子,誰的粉絲呢?
藝人、品牌(華為、蘋果)、或者是在某個領域有較強知名度的人(網紅、電競選手)……甚至是動漫(漫畫)人物。
原本動漫這些二次元相關的東西,在國內只是少數群體的愛好,近年來隨著網絡的發展,年輕人接觸新鮮事物的門檻越來越低,二次元這個圈子的受眾變得大起來了,自然也和飯圈以及其他文化產生了碰撞。
本文便從較為客觀的角度,來討論一下二次元里的飯圈與文化碰撞的問題。
前臭名昭著的過世動漫《我的英雄學院》,就因過於飯圈化而被稱為《飯圈學院》,後又因為其作者崛越耕平在漫畫里夾帶私貨辱華,又被大家稱為《鬼子學院》、《它英》、《731學院》等等。
飯圈文化固然有積極向上的成分,但它本質上其實還是一種盲目支持,這一點在《它英》這部動漫里體現地淋漓盡致:
1、角色爆豪勝己對男主的校園欺凌,被飯圈美化成CP間的小打小鬧。又因為男二的人氣高,三觀扭曲的崛越耕平在後期還給他洗白了。
2、角色安德瓦的家暴被視而不見,只因為他是高人氣角色轟焦凍的父親,他一出場便被觀眾稱為「岳父」「公公」。
為什麼在辱華問題之前,《它英》能火?
首先是題材問題。大家想想,一群人因為不同的超能力被招收進特殊的學校,又被分進不同的班裡……這是不是很像娛樂圈的《創x營》《青X有你》?那裡面也是一群練習生被分到不同的班裡學習唱、跳、rap,人氣高的能出道。
這樣一類比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
誠然有的角色確實魅力大。但是當一部動漫飯圈化,觀眾喜歡一部動漫的原因不再是劇情發展、畫風、配樂、作畫這些元素,而只有一個角色會造成什麼後果?
——每次追番只是為了看自己喜歡的角色;當那個角色一出現便不斷在彈幕上刷屏,什麼應援色,XX綠,XX紅,占滿全部螢幕;角色做的所有壞事都可以被美化或者視而不見,顛倒粉絲的三觀;為了保護喜歡的角色,不惜攻擊其他角色,甚至用最惡毒的語言咒罵其他角色的粉絲團體……
直到這個角色甚至可以獨立於這部動漫而存在。
《它英》的飯圈化,也不全怪觀眾,畢竟作者崛越耕平便是玩弄飯圈的好手,他為了將漫畫角色的人氣快速套現,便不顧劇情發展和武力值的平衡,對高人氣角色不斷加戲、加武力值。
這也就是為什麼《它英》前三季這麼多觀眾。前三季基本上是世界觀的介紹、人物介紹和一些鋪墊,根本不需要劇情的雕琢,所以作者畫得快,動畫公司骨頭社高水準、高速度製作,再加上飯圈的紅利,熱度炒起來了,自然能「紅」。但是作者崛越耕平的態度,那也只能讓這部作品走進陰間。
那麼飯圈化的作品能「紅」到什麼程度呢?
——為愛發電的無償翻譯組,因少翻譯了高人氣角色的一句無關痛癢的話,便被這個角色的粉絲圍攻,直到漢化組宣布停止漢化。
另外一部高人氣動漫《JOJO的奇妙冒險》,近來也因為所謂的「飯圈問題」被議論了很久。為什麼這裡的飯圈問題要打上引號?因為在小編看來,JOJO的問題不單純是飯圈,更多的是一種兩性文化的碰撞。
JOJO的「飯圈問題」有三個。
1、暱稱問題。花京院典明被叫作「花花」,喬魯諾·喬巴納被叫作「茸茸」,布加拉提被叫作「布姐」等等。
2、將兩兩男性配對,搞成CP。比如承太郎和花京院典明的CP,JOJO一代目喬納森·喬斯達和dio爺迪奧·布蘭度的CP。
3、當某個角色出現的時候,彈幕全在齊刷老公,影響觀感。
對以上三種行為不理解、或是極度厭惡的,一般都是男性觀眾,所以《JOJO》的問題不是飯圈化,而是兩性文化的一種碰撞。
男性覺得為什麼JOJO裡面一群大老爺們、肌肉壯漢,要被起一些不那麼硬漢的暱稱?女性則認為這是一種愛稱。這是男女的觀念不同所造成的,並不能怪到飯圈頭上。
而CP問題就更不能了。在「飯圈」形成圈子之前,就有將英文單詞couple縮寫成CP這個既定用語的行為了,二次元和看小說的老前輩,要是知道你們將搞CP歸於飯圈,怕是要一口老血都吐出來吧。而搞男男CP的人,大多是腐女,所以這個問題依然是兩性之間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則是純屬的雙標問題。男性觀眾在看一些後宮番、或者是一些人氣聲優的時候,不是也有刷屏老婆嗎?為什麼輪到女性則不行了呢?有些人可能會說:熱血番和後宮番能一樣嗎?
要知道題材的不同,並不能選擇觀眾,是觀眾選擇了不同題材的動漫。你並不能要求看熱血番和後宮番的都是男性,一個動漫也好,小說、電視劇也好,儘管製作的時候有目標受眾,你作為受眾,沒有理由要求受眾之外的人不看這個作品,也沒有理由用一種先來後到的優越感,要求受眾之外的人遵循你定製的規則。
世界因不同而美麗,飯圈那種盲目支持需要反對,但不能將所有的你不喜歡的文化都歸結到飯圈頭上,從而引起兩性的對立,這是很愚昧和荒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