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銅氂牛是不是弘化公主的嫁妝?

2019-12-02     大西北網

(天祝銅氂牛承載著一個驚天的秘密系列之五)

郝厚璋

「黃帝制禮樂」、「周公定禮制」,禮制是漢文化輻射圈最別致的特徵。「非禮不與」、「非禮不受」、「非禮不得配享」的普遍性準則是一貫5000年的一根繩子,從墓葬、禮器、婚喪嫁娶以至邦國外交無不是這種制度的具現化。由於資源的高度壟斷性、材料的不可確定性、配享的制度強制性,決定了大型青銅禮器從青銅技術之始就與禮制緊緊地捆綁在一起,特別是高水平大型禮器更是絕對到不逾皇家,沒有例外。拋開禮制就器物研究器物,特別是對於大型青銅禮器的斷代,至少會難救失證亂猜的尷尬。

作為禮儀之邦的大唐公主,弘化公主之嫁不可能外於禮制。身份匹配原則、邦交親疏原則、戰略平衡原則、禮當所求原則,是邦國婚姻務必貫穿的幾個原則,無論是對吐谷渾王國還是對吐蕃王國或是對其他王國,概莫能外。

判定主人是對出土物斷代的關鍵性支撐,身份相配、禮儀相配、地域相配是判定主人的重要線索。天祝銅氂牛出土於漢文化輻射圈,其大型禮器的特徵規定了它的鑄造、配享必然體現著深刻的禮制內涵。

那麼,天祝銅氂牛是不是弘化公主的嫁禮?

要回答這個問題,繞不開以下三題:為什麼要下嫁弘化公主?弘化公主的嫁禮規格是什麼?何據斷定天祝銅氂牛就是弘化公主的嫁禮?

首先,為什麼要下嫁弘化公主?

資料1:《北史.卷九十六列傳第八十四》:(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夸呂卒(541年-591年在位),子世伏使其兄子無素奉表稱籓,並獻方物,請以女備後庭」。「十一年(591年),遣刑部尚書宇文弼撫慰之。十六年(596年),以光化公主妻世伏,上表稱公主為天后,上不許」。「明年(597年),其國大亂,國人殺世伏,立其弟伏允為主。使陳廢立事,並謝專命罪,且請依俗尚主,上從之(597年)。自是朝貢歲至,而常訪國家消息,上甚惡之。煬帝即位(604年),伏允遣子順來朝。時鐵勒犯塞,帝遣將軍馮孝慈出敦煌御之,戰不利。」

資料2:開皇年間(581—600年),吐谷渾數次進擾隋的邊境。開皇十六年(596年),吐谷渾可汗世伏遣使到隋和親,隋文帝將光化公主嫁給吐谷渾可汗世伏。597年,世伏在吐谷渾王室內亂中被殺,其弟伏允繼位。按吐谷渾兄終弟繼的習俗,光化公主再嫁世伏弟伏允。大業五年(609年),隋軍擊敗吐谷渾,滅其國。可汗伏允逃入分布在今青海東部的党項部。乘隋末天下大亂,吐谷渾可汗伏允收復故地,進攻河西。

資料:3:唐初,與唐朝時和時戰。貞觀九年(635年),李靖率唐軍深入吐谷渾境內作戰,擊敗之,不久立諾曷缽為可汗。此後,吐谷渾採取親唐的政策,唐亦將弘化公主嫁與諾曷缽,雙方相安無事。

吐谷渾因「二馬相鬥」率部西來,開創了吐谷渾王國。他的第十八代孫子夸呂「始自號為可汗,居伏俟城」。為了更清楚地讀懂上述資料,下列夸呂以下幾代世系表:

夸呂,541年-591年在位,伏連籌之子。吐谷渾王國第一位可汗,吐谷渾民族第18代首領。

世伏,591~597年在位,夸呂之子,隋朝光化公主之夫。吐谷渾王國第二位可汗,吐谷渾民族第19代首領。

伏允,597~635年在位,世伏之弟,隋朝光化公主之夫。吐谷渾王國第三位可汗,吐谷渾民族第20代首領。

慕容順(生卒約598年-635年),635年在位,伏允與隋朝光化公主之子。吐谷渾王國第四位可汗,吐谷渾民族第21代首領。

諾曷缽,635年-688年在位,慕容順之子,隋朝光化公主之孫,唐朝弘化公主之夫。吐谷渾王國第五位可汗,吐谷渾民族第22代首領。

注意幾個時間點,「夸呂卒」、「子世伏」繼位、向隋文帝「請以女備後庭(即要求娶一個公主)」的時間是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隋文帝詔「以光化公主妻世伏」、世伏「上表稱公主為天后」、「上不許」(即隋文帝詔不答應「稱光化公主為天后」一事)的時間是開皇十六年(596年),「其國大亂,國人殺世伏,立其弟伏允為主」、「且請依俗尚主(即以兄終弟及的習俗納光化公主為妻),上從之」的時間是開皇十七年(597年),「伏允遣子順(慕容順)來朝」的時間是「煬帝即位」的大業元年(604年)。因為按「且請依俗尚主,上從之」的時間(597年)算,與慕容順的生年是相符的。這就與「煬帝即位(604年),伏允遣子順來朝」在慕容順的歲數上是相稱的,也與慕容順之子諾曷缽的歲數是相符的。對這些時間點許多學者亂序了,故此特別提醒。

綜上所述,簡言之就是:

光化公主,生卒不詳,隋朝公主,隋文帝之女,596年下嫁吐谷渾王國第二位可汗世伏,597年改嫁吐谷渾王國第三位可汗伏允。

弘化公主,生卒622-698年,唐朝公主,唐太宗大長公主,640年下嫁吐谷渾王國第五位可汗諾曷缽。

有些學者把隋朝光化公主與唐朝弘化公主混為一談了,特此提示。

有趣的是,唐太宗給吐谷渾可汗嫁了個公主,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也非要娶一個公主,唐太宗不答應,貞觀十二年(638年)進攻吐谷渾,「吐谷渾不能支,遁於青海之北,民畜多為吐蕃所掠」,「接著又進破党項、白蘭諸羌,部眾二十萬屯於松州(治今四川松潘縣)之西境」,就以這種陳兵要挾的方式也娶了個公主。

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嫁弘化公主與吐谷渾可汗諾曷缽。

貞觀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李世民嫁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

需要指出的是,在隋文帝之前,青藏高原的主導力量是吐谷渾,當時的吐蕃尚處於四分五裂的原始部落狀態。正是由於隋大業五年(609年)、唐貞觀九年(635年)隋唐王朝對吐谷渾王國的兩次毀滅性打擊,吐蕃勢力才乘勢崛起,不斷向北擴張,一躍而為與吐谷渾並立於青藏高原的兩大王國。也正是接二連三的變故,吐谷渾王國轉入分崩離析的下坡道,吐蕃王國大有獨霸青藏高原形成與大唐王朝二虎相敵的趨勢。從唐太宗又是詔封諾曷缽為吐谷渾可汗,又是詔令李大亮率精兵護持,又是下嫁弘化公主給諾曷缽看,其扶持吐谷渾王國,防止吐蕃在青藏高原上一家獨大,保持「三國斗」戰略制衡格局的意圖再明顯不過。處此局勢,從唐太宗起初拒婚、五難吐蕃求婚使者看,弘化公主的下嫁不排除隱含炫釣吐蕃的意圖,重嫁重禮弘化公主那是當然而又必然的了。若論淵源關係,諾曷缽還是隋朝光化公主的孫子,重禮重嫁於血濃於水更在情理之中。

其次,弘化公主的嫁禮規格是什麼?

弘化公主的陪嫁禮單正史里沒有記載,文成公主的陪嫁禮單正史里也沒有記載。民間嫁女講究個不厚此薄彼,何況兩個公主的下嫁時間相錯僅一年,關係戰略平衡的國家婚姻當然更加要把握不能厚此薄彼。且看藏文《吐蕃王朝世襲明鑑》等書對文成公主陪嫁禮單的記載:

文成公主進藏時,禮儀極為隆重、隊伍非常龐大,陪嫁極盡奢華。陪嫁禮單中有:「釋迦佛像,珍寶,金玉書櫥,360卷經典。外加各種金玉飾物」。又給多種烹飪食物,各種花紋圖案的錦緞墊被,卜筮經典300種,識別善惡的明鑑,營造與工技著作60種,100種治病藥方,醫學論著4種,診斷法5種,醫療器械6種……還攜帶各種穀物和蕪菁種子等。

看清楚,赫然排在嫁禮單第一位的是釋迦佛像。

問題來了,大唐皇家給文成公主陪嫁了個釋迦佛像,這件嫁禮現在布達拉宮。那麼大唐皇家給弘化公主陪嫁了個什麼?這件嫁禮現在何處?

聘禮嫁禮雖是擺在面子上的,但禮單的商量卻是背後的,這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裝門面」傳統。試想,給文成公主的這座巨型銅佛,是不是松贊干布比照弘化公主的嫁禮要求的呢?不管如何,不厚此薄彼的原則和國家之間平衡為上的謀略應該是貫穿其中的。因為兩個勢均力敵的王國、兩個公主,從避免不厚此薄彼為第一條來權衡,不要說大唐皇家,就是平民百姓會如何掂量?重要的一點是,二女下嫁時間相錯僅一年,如果給文成公主的嫁禮過重,將置大長弘化公主的顏面於何地?置吐谷渾王國的顏面於何地?這是家族禮儀、國與國禮儀最起碼的考慮,畢竟吐谷渾王國更為可靠。

我們再細看,據《吐蕃王朝世襲明鑑》等書記載,文成公主陪嫁禮單中有:「釋迦佛像,珍寶,金玉書櫥,360卷經典。外加各種金玉飾物」。

對,「釋迦佛像」、「360卷經典」。

後世多描述文成公主自幼一心向佛,故而帶了佛像和大量佛經。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姑且言之,姑且聽之。但有一條可以肯定,贈經贈佛配套完備,不唯是進行了一番系統的策劃,也必是不違反兩個公主嫁禮基本對等的原則設計的。按國與國關係的先後、親疏而論,弘化公主的嫁禮規格只有高於文成公主,起碼是「比肩平」,斷無文成公主嫁禮高於弘化公主規格的道理,這一點從大唐至少嫁5個公主給吐谷渾王國,而嫁2個公主給吐蕃王國可知。

再次,何據斷定天祝銅氂牛就是弘化公主的嫁禮?

俗話說「女心向外」。在許嫁一事上女兒們既然做不了主,在陪嫁些什麼方面徵詢女兒的意見,或者女兒提出什麼要求,這是天經地義的事。許嫁之女,心思無不在郎君身上。進言之,嫁禮中的佛像、佛經不排除是出於文成公主對松贊干布這個未來郎君心思的琢磨和如何教化藏族這個未來臣民的設計,給大唐皇家提出的一個小小的要求。同樣的道理,弘化公主在自己的嫁妝問題上,不排除會向大唐皇家提出個什麼具體的要求,那她的選擇會不會就是銅氂牛呢?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

吐谷渾人養不養氂牛?

查,《新唐書.列傳.西域上》:吐谷渾「凡殺人若盜馬者死,它罪贖以物。地多寒,宜麥、菽、粟、蕪菁,出小馬、犛牛、銅、鐵、丹砂。」

查,據《增補本草綱目博物圖鑑.犛牛》,楊慎《丹鉛錄》云:「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狀及毛、尾俱同氂牛,氂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其尾名曰氂,亦可為旌旄纓帽之用。」

可見,飼養氂牛的不只有吐蕃人,吐谷渾人也是飼養氂牛的。

犛牛,讀音(maoniu)同於氂牛,是「居深山中野牛也」,「氂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這是氂牛的一種,但它並非一般的氂牛,而是氂牛中的特別品種。今天青海牧區的海晏氂牛、天祝牧區的白氂牛,就是這類獨一無二的品種。特別提示,海晏氂牛、白氂牛,只在祁連山、崑崙山、巴彥崑崙山、阿尼瑪卿山等等的幾個雪峰區域才有,換了其他地方就不能很好地存活,而這一帶在兩晉隋唐時期本來就是吐谷渾的地盤。滄桑可改,文字、故事、傳說、研究等等都可改,但這些氂牛活化石的地域定位卻是海枯石爛不可改。

「藏文史籍記載,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谷,為「六氂牛」部的首領,在松贊干布以前已傳20餘世。」

「藏文文獻中稱吐谷渾為「桑阿夏,桑即賽,是為藏族最早形成的六氏族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所謂「在松贊干布以前已傳20餘世」,就如當年朱元璋、努爾哈赤追封前五世祖宗一個道理,是指松贊干布當了吐蕃王國贊普後,把自己的祖宗像修家譜一樣上溯到「20餘世」,甚至可以上溯到100餘世,這與吐蕃王室傳承「20餘世」是完全不同的兩類概念。但是,若按貞觀十五年(641年)為時間基點,吐谷渾王國從第一世到此時已經是正資八經的第二十二世了,這無論如何都是此時才第一世的吐蕃王國不能相提並論的。就如不能把鮮卑族的歷史計入吐谷渾王國一個道理,吐蕃王國的歷史也只能從松贊干布(629—650年在位)起算,猶譬吐谷渾民族的形成是以吐谷渾王國為始是一個道理,何況吐蕃王國之前就沒有「藏族」這個詞兒的記載。許多學者把這個概念混同了,故此特別指出。

為了看得更清楚,把松贊干布與吐谷渾可汗的在位時間對照如下:

松贊干布,629—650年在位,吐蕃王國第一位贊普。

伏允,697~635年在位,吐谷渾王國第三位可汗,吐谷渾民族第20代首領。

慕容順,635年在位,吐谷渾王國第四位可汗,吐谷渾民族第21代首領。

諾曷缽,635年-688年在位,吐谷渾王國第五位可汗,吐谷渾民族第22代首領。

可以看出,松贊干布的在位時間正當吐谷渾王國第20代、21代、22代首領在位的區間。總之,吐蕃王國第一位贊普松贊干布的在位時間是629—650年,文成公主的下嫁時間是641年,藏文的創造時間最早不早於文成公主下嫁之年(641年),這些時間點是鐵定的。無論怎麼解讀,這幾個時間點是繞不過去的,吐谷渾王國比吐蕃王國早300年是客觀存在,在吐谷渾王國穩定占據青藏高原時吐蕃人還處於四分五裂狀態更是無法繞過去的事實。再加上海晏氂牛、白氂牛這些不可變更地域的動物活化石,其結論是,吐谷渾民族馴養氂牛的歷史不但比藏族的發端時間還早,而且馴養的是「氂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的「野牛」。

對於從遼東大地遠徙而來的吐谷渾人而言,氂牛於他們在青藏高原立定腳跟、霸據青藏高原、建立不可一世的吐谷渾王國,非常關鍵。「居甘松山之陽,洮水之西,南抵白蘭,地數千里。有城郭不居也,隨水草帳室,肉糧。」「肉糧」,意思就是以肉為糧。從吐谷渾人的遷徙路線來考察,在陰山一帶的河套平原,在祁連山一帶的河西走廊,吐谷渾人可以牧牛牧羊,食牛食羊。但在完全不同於遼東、陰山、河西走廊的青藏高原,普通的牛羊就根本無法存活於那種高海拔氣候。吐谷渾人不肯殺馬食馬,乃至「凡殺人若盜馬者死,它罪贖以物」如此,「逐水草,廬帳居,以肉酪為糧」的吐谷渾人是靠哪一類的「肉酪為糧」的?「有王城而不居」,「逐水草,廬帳居」,馬背上遊牧、遷徙、征戰於雪山冰川、崖谷峻岭的青藏高原,除了氂牛,吐谷渾人還能靠什麼駝運跋涉?可以說,在遠古的氣候條件下,離開了氂牛,再強大的民族在青藏高原上都難以立足,更毋論什麼遷徙、征戰、擴張、建立疆域空前的什麼王國。氂牛之於吐谷渾人,可以說具有神一樣的功勞。如果說「二馬相鬥」「殆天所啟」的恩德可以成為吐谷渾人的崇祀,那麼,只有靠氂牛才能逆境生存的這種大恩大德難道不值得吐谷渾人頂禮膜拜嗎?就以早300年的歷史推論,對氂牛的崇祀,在藏族人還在搞部落崇拜的時候,吐谷渾人就已經進入王國崇拜了。許多許多的東西儘管可以混淆,但地域性是更改不了的。今天藏北牧區流傳的許多關於氂牛的故事,以及華銳族「白氂牛」傳說,那些大雪山頂高大勇猛的氂牛形象,不正是「有重千斤者」這種「犛牛」的崇祀嗎?送禮送上心,送禮送所盼。難道還再有比送銅氂牛能令吐谷渾人更上心更當求的嗎?

關於吐谷渾人對氂牛的崇祀,從今天流傳於青藏高原的氂牛神話和對氂牛的崇祀習俗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證。今天的藏族,不管氂牛是宰殺的還是病死的,其他的可以不要,但氂牛尾巴是一定要割下來的。不管是在野外祭祀還是家庭祭祀,供奉氂牛尾巴、氂牛頭顱是必須的,甚至院落、帳篷門口都要常掛氂牛尾巴、氂牛頭顱。這一傳統,藏族人如此,相信吐谷渾人早就如此。要知道,屠滅與招撫並舉,版圖兼并共人口兼并齊施,是游牧民族以少量人口實現迅速擴張的通行模式。吐谷渾王國強大的時候附庸民族就易主、易服、易信、易俗、易族、易祀為吐谷渾王國人,吐蕃王國強大的時候附庸民族就易主、易服、易信、易俗、易族、易祀為吐蕃王國人,沒有例外。「退渾種落盡在,而為蕃所鞭撻」,「出師必發豪室,皆以奴從,平時散處耕牧」,「往往一家至十數人,由是吐蕃之眾多」,「退渾兒,朔風長在氣何衰。萬群鐵馬從奴虜,強弱由人莫嘆時」。大多的吐谷渾王國人在吐谷渾王國滅亡前後就無可選擇地易主、易服、易信、易俗、易族、易祀為吐蕃王國人了,今天的藏族中間流傳的神話、習俗、崇祀不知有多少是吐谷渾王國曾經的歷史和崇祀的混淆和繼承。「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我們去清朝才短短100年,今天人就已經分不出哪些禮俗是滿清的,哪些禮俗是漢族的,相信去明朝300年的清朝人更是分不出哪些禮俗是明朝人、宋朝人的,何況自松贊干布後青藏高原的統治是千餘年。但作為曾經引領過一時風騷的社會形態存在,相信吐谷渾人的印記肯定不可能完全消失殆盡。今天許多地方的藏族忌食「圓蹄蹄的(指馬)」,就是牧馬民族吐谷渾人不肯殺馬食馬、「凡殺人若盜馬者死,它罪贖以物」的法律禁條對附庸民族易主、易服、易信、易俗、易族、易祀的一例遺風。

那麼,為什麼人們只知道藏族人飼養和崇祀氂牛呢?因為吐谷渾王國滅亡了。因為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一點,今天的人們連吐谷渾人飼養氂牛都不知道就足以為證。包括我也才剛剛知道。

如果以上只是霧裡看花,那麼,龍朔三年(663年)「與公主引數千帳走涼州」到咸亨三年(672年)「又徙靈州」的10年間諾曷缽王室在「涼州之南山」是《新唐書》白紙黑字的記載,「涼州之南山」出土的2件銅馬、1件銅氂牛更是扎紮實實的實物,加以出土於「涼州」的《弘化公主墓誌》,以及2件銅馬、1件銅氂牛同埋而不同朽的時間強制性,對身份相配、禮儀相配、地域相配問題還存疑問嗎?如果還嫌不足,面對宮廷製造、大型禮器、大量吐谷渾王室墓葬在「涼州之南山」的先後出土,試問,除了與「涼州之南山」有深刻交際的大唐弘化公主,有誰還能從歷史上真憑實據地再找得出另外的一位呢?

作者簡介:郝厚璋,生於涼州,學於蘭州,居於福州。文學作品發表於《中華時報》《讀者》及新華網、廣播電台等刊物媒體。經濟社會研究成果發表於《新華文摘》《人民文摘》《國內動態清樣》《經濟日報》《經濟參考報》等刊物。

作者微博:吐谷渾風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DPrxW4BMH2_cNUgZ_x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