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貓:啪啪一時爽?養娃火葬場!

2020-05-12     萌爪日記

原標題:公貓:啪啪一時爽?養娃火葬場!

奶貓:這樣的親爹我不需要!

作者:Crystal

本文由萌爪醫生團隊原創,謝絕轉載

萌爪君閒著沒事刷視頻,刷到不少 父慈子孝、相親相愛一家喵的畫面。

在視頻中,從小 就接受社會主義薰陶的公貓,儼然成為了完美奶爸典範。

看到這些「溫情」畫面,大家底下的彈幕一片awsl的羨慕聲音。

但萌爪君想認真告訴大家的是:不要把人的思維放到貓咪身上,大家看到的一家N口其樂融融的畫面,背後藏著讓人心驚的真相

在沒有危險的時候,身邊的公貓就是幼崽最大的危險。

耐心逐漸歸零

據吧主@iluwoohyuk35講述,朋友家 「一夫一妻制」的貓咪生下一窩可愛的小貓崽,這本應該是幸福美滿的故事。

可不知道為何, 貓爸爸突然對幼崽產生了攻擊行為把親生孩子的下巴幾乎咬斷,被發現時已經滿地鮮血。

圖片來源:百度貼吧

受傷的貓崽被立即送去醫院,縫了10多針,醫生說再晚點貓崽就會失去生命。

圖片來源:百度貼吧

像這樣公貓攻擊親生孩子的行為並不是個例:

截圖來源於@豆瓣熊貓(歲月空)

截圖來源@知乎tokiya

明明家中沒有其他公貓存在,為什麼貓爸爸還會對 百分之百是自己後代的幼崽,有如此兇狠的攻擊行為呢?

難道是公貓根本認不出自己的孩子?

抑或是嫉妒心在作祟?

今天萌爪君帶你一探公貓當爹後的真相。

/1/

公貓是否能認出自己的崽?

貓科動物中雄性極少會參與幼崽撫育,所以 即使幼崽的氣味很熟悉,也未必意味著公貓有這是自己的「孩子」的概念,熟悉可能也只是認為這小傢伙是和自己或自己的領地有點關係。

這個味道……仿佛在哪聞過

/2/

公貓為什麼會有傷害幼貓的行為?

由於貓科動物絕大多數,是由母親承擔養育後代的責任,所以公貓對於自己的幼崽,大多數時間是處於無視的狀態。

但如果幼貓 沾染了陌生氣味,或 公貓本身比較敏感、領地意識和獵殺天性極強,則會將「突然出現」的 幼貓,視為入侵者或獵物產生攻擊行為

立刻!馬上!滾出我的地盤!

若是公貓仍舊處於 尋求交配的狀態下, 發情的公貓非常容易殺死幼貓,目的是保證母貓再次與自己交配。

還有一些公貓 無法準確區分「遊戲時間」和「狩獵時間」

幼貓的體型和叫聲都很接近貓的獵物,它們的獵殺天性會被激起並變得猛烈,狩獵本能會從打鬧變為現實,這時的公貓會試圖殺死本是「玩伴」的幼貓。

可能在不少公貓眼裡,幼貓看起來就像獵物

/3/

幼貓的成長是否需要公貓參與?

也許有人會擔心:沒有父親陪伴的小貓,童年會不會不完整?

答:是人類想多了。

在貓的世界中,父親在照顧後代方面本來就沒有太大作用(而且沒有經驗沒有耐心的公貓,很可能在打鬧中坑了自己的崽兒)。

這是因為 公貓交配的目標僅僅是保證自身基因的世代流傳,純粹出於生理本能。

一隻公貓在發情期間會和數隻母貓交配, 比起當「絕世好爸爸」它們更願意做「甩手掌柜」。

紅塵作伴,活的瀟瀟洒灑

換言之,父愛如山這個詞不適用於貓,發情期的公貓就是一個半身思考的動物,只會以動物的本能發泄,提上了褲子就不認貓了,渣的明明白白!

只有少部分公貓會在荷爾蒙刺激下,對幼貓產生提供食物的行為,極少數公貓會承擔起養育幼貓的責任,而且這些基本都是家養貓。

大部分對幼貓有照顧行為的都是已經絕育的家養公貓。

/4/

如何避免幼貓被公貓傷害或殺死?

1.將 公貓與幼貓和母貓隔離,杜絕為公貓攻擊幼貓提供條件。

2.當幼貓的體重增加到約2磅(至少在幼貓出生後 8到12周)時與公貓相見,這個階段的小貓有了躲避、示弱等社交能力,受到的傷害會小一些。

為了幼貓安全,只能暗中觀察!

3.絕育, 與其直面父子對線失控,不如咔嚓一刀「防患於未然」。

絕育可以 從根本上避免公貓配種,還能杜絕它們因發情產生嚎叫、亂尿、對入侵動物反應過激、出走等行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攻擊性,更是 對貓咪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好處。

追求美好是人類的天性,網上很多公貓溫柔對待小貓的視頻,確實能讓人會心一笑,只是 這些視頻的內容,並不是廣泛存在於貓實際的「父子關係」中

對於大部分公貓來說,幼崽都是令貓迷惑的存在, 一味相信、追求視頻上的效果,釀成悲劇則後悔不及。

對於貓的天性和本能, 我們不應該一廂情願的將人的想法和意志,強加在貓的身上,也不能將人群居動物的習慣,強加在貓這種典型的獨居動物身上

相信萌爪君,它們絕不會和人類一樣對「養兒防老」有那麼深的執念。畢竟,有你就夠了。

如果家裡或者身邊有「相親相愛一家喵」的情況,可以把這篇文章轉發給她們,提前避免發生悲劇。

本文寵物養護知識由謝春(Master of V.M, 執業獸醫師)審核

與其直面傷害,不如咔嚓一刀,轉發給你身邊的人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D5WCXIBd4Bm1__YcSF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