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11月25日是聯合國設定的「國際反家庭暴力日」。也就是在那天下午的17:11分,一條關於「宇芽被家暴」的視頻,迅速的占據了熱搜榜的榜首。
也許在此之前,很多人對「家暴」只是有一個很模糊的概念,知道但是並不了解,更沒有親身經歷過。
所以,當看到宇芽的視頻中,那些深受家暴所害的當事人們,聲淚俱下地面對鏡頭,勇敢地表達了自己的遭遇後,「家暴」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詞彙。
如果要問大家,對「家暴」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有相當一部分朋友的答案一定是2001年的經典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這部電視劇是我國第一部反應家庭暴力的電視連續劇,也因為馮遠征老師飾演的角色太過於深入人心,導致他走在大街上,都會有這部電視劇的粉絲追過來跟他說:「對你老婆好一點,別老打她。」
每次提起這段,馮老師本人都會哭笑不得,因為現實中他真的是一位非常好的丈夫。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講述的是梅婷飾演的梅湘南,因為對馮遠征飾演的丈夫安嘉和隱瞞了自己被強暴的過去,進而一次一次遭受丈夫的毆打,甚至流產的故事。電視劇里完全展現了當家暴開始時,一個完整的周期過程。
比如施暴者會先把兩個人之間的問題歸咎到對方身上,不斷地貶低伴侶,讓伴侶逐漸覺得是自己的問題,進而因為一個小問題突然的爆發,多以毆打和辱罵的方式來對伴侶施加暴力,達到讓伴侶服從並且認同自己的目的。在一次施暴結束後,施暴者會感到短暫的愧疚,又會轉而以悔過認錯的態度,來乞求伴侶原諒,說自己是一時糊塗又或者是因為太愛對方了,但當受害者原諒了施暴者後,不久又會迎來新一輪的家暴,就這樣循環不止。
電視劇中的梅湘南也曾因為懦弱和心軟而原諒過,事實證明,家暴一旦開始,就像打開了栓怪物的鏈子,帶來的傷害也是無窮無盡的。選擇逃避問題或者逃離施暴者,終究不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當有人勇敢地站出來,為自己發聲,將施暴者繩之以法,就會有不斷的家暴受害者接連站出來。如果在宇芽之前的受害者知道用法律保護自己,那麼就不會有宇芽後來的哭訴,也就不會有更多沉默的受害人,安靜的期待著施暴者永遠不會到來的良心悔過。
提起「家暴」,可能很多人會先入為主地認為是男方對女方家暴,然而實際上男性作為在家暴案件中的受害方,也不是大家所認為的那樣寥寥無幾。對於男性受害者來說,因為羞於啟齒,或許也因為求助方式的稀缺,所以才導致呈現在大眾視野中的部分,也只是龐大冰山中的渺渺一角。
住在英國曼徹斯特的一對夫妻,在他的家暴案被立案調查前,男方已經忍受妻子長達十年的施暴了。從新婚之夜開始,妻子就對他進行拳打腳踢,可丈夫覺得妻子也許只是「不小心」,而後在蜜月中,妻子依舊對他打罵不斷,甚至是在和長輩吃飯的時候也會突然發火,丈夫在長久的沉默以及忍耐下,被不斷的家暴,甚至頻率越來越高,最終為了四歲的女兒才選擇報警,勇敢地把自己的被施暴過程提供給了警察。
起初聯合國設立「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是為了紀念米拉貝爾三姐妹被殺害案,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發現「家庭暴力」其實並非特指於女性為受害人,男性也同樣有可能被家暴。只是因為偏見、羞於啟齒,或者維權的方式太過艱難,所以鮮有人知。在社會不斷進步的今天,有女性受害人選擇站出來,將自己的遭遇選擇告訴公眾,並警戒更多的人,同樣也是對男性受害者的鼓勵。
無論是誰的遭遇,對於當事人來說,都是難以開口且痛苦不堪的傷疤,但法律和正義以及這個社會,想要傳達的是:家暴不分性別,法律永遠都會為在家暴中受到傷害的家庭成員提供保護,社會也會展現最大的善意和包容,來幫助受害者早日走出陰霾。
在國外曾有一件家暴案,在一場派對上,喝醉酒的男友和女友發生了爭執,不僅對她實施了暴力,甚至把女方的鼻子給咬了一部分下來。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剛做完整容修復手術的女友卻選擇原諒了男友,認為他本性並不壞,而且彼此是相識多年的同學,他只是因為醉酒而一時衝動。本來暴力罪行成立,男方要在監獄中服刑,可法官考慮到了女方的請求,所以本該在監獄裡的施暴者,卻在監獄外直接殺了這個為他求情的女友。
如果沒有受害者堅持對施暴者還抱有不理智的期待和善良,也許很多家暴案中的受害者,就還有機會能過上平靜的生活。暴行下的傷口雖然永遠都會在記憶里隱隱作痛,但是選擇站出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就至少不會再遭受新的傷害,也是給勇敢的自己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在龐大的人口基數面前,我們無法統計到底有多少人遭受了家暴。受害人選擇沉默也好,軟弱也罷,又或者是對施暴者還抱有一絲不理智的期待以及善意,都有可能在今後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無論你的性別是男是女,法律面前沒有性別之分,有的是這個社會和國家要還給你的公道和正義。而它只需要你向前一步,在面對家暴的時候能勇敢地站出來,請不要做沉默的「梅湘南」。
- END -
作者:S姐
喜歡的朋友,點個關注哦。
(圖源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