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人為什麼不排外?煙火氣的城市包容乃大,有江湖氣概

2022-04-20     蘇丹卿

原標題:武漢人為什麼不排外?煙火氣的城市包容乃大,有江湖氣概

一座有歷史底蘊的城市,是令人嚮往的;一座江湖縱橫的城市,是令人歡喜的; 一座大氣、包容的城市更是教人感到親切、舒適。

武漢,就是這樣的一座城市。江城武漢,九省通衢,水運便利。碼頭文化的興起既帶來了經濟繁榮,也融合了八方風味。

千百年來,不論城市如何煥然一新,食物的味道總是亘古不變,最撫人心。

漫步在漢正街、糧道街、長堤街、吉慶街……這些老街小巷的過去,在被歲月淹沒的老故事中,我們依舊能看到萬千精彩。

從熙攘的夜市、小吃街到樓下的大排檔、小餐館,街邊的小店裝滿了故事。有人在夜市的煙火氣中長歌縱酒,有人眼波流轉迎面撞進夏日晚風。

城市的故事也因八方食客而有滋有味。

漢正街:曾經的天下第一街

曾有武漢朋友跟我說,想要去了解真正的老武漢,一定要去礄口走一走。礄口,是大漢口的起源。大漢口的商業繁華離不開一條街,它曾把握著武漢早期商業的命脈,被譽為「天下第一街」。

已有500多年歷史的漢正街,在今天的老武漢口中仍是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大江東去,漢水湯湯。在漢水入江口的集家嘴一帶,漢正街的繁華早在500多年前就已「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襄助漢口躋身全國四大名鎮。

17世紀初,眾多小街小巷以漢正街為主脈,縱橫連接,組成了新興的漢口沿河商業區。19世紀初,隨著漢口開埠,租界設立與鐵路的開通,漢口商業中心逐漸下移至長江岸邊。

1979年,漢正街借改革開放之風,在全國率先恢復小商品市場、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逐漸成為全國有名的小商品批發集散市場。「對外開放看深圳,對內搞活看漢正」,那時候的漢正街,正迎來它的高光時刻。

每當老武漢人提到漢正街的創業故事、購物瑣事,一個時代的縮影就這樣的定格住了。從繁盛到衰敗,是歷史的必然。

今天的漢正街的商貿重心轉移到了黃陂區的漢口北,但這裡,仍是有不少往來的打貨人,有的依舊是傳統的板車拉貨,有的是將板車改成了電動的。

長堤街:武漢近400年歷史的老街里最長的一條老街

我對長堤街的了解,最早是在武昌曇華林的一家咖啡館的書架上尋覓而至。

今天的長堤街已有部分拆除,狹長的街市猶如一條長巷子,逼仄的馬路、老舊的社區、密集如蛛網般的電線……令人不免有些恍惚,卻藏著最地道的老漢口味道,有歷史的記憶,也有生活的味道。

據了解,它可是武漢最老牌的小吃街。

望著高聳入雲的高樓大廈,再看著兩旁破舊矮小的社區民房,現代城市裹挾著往事風雲。老漢口有過的一切,這條街仍有跡可循。

「沒有來過長堤街,你就沒有感受過真正的老漢口」。這是民間流傳的一句話。 走進這裡,城市的車水馬龍、城市的繁華、城市的快節奏統統與這裡隔絕。

日落後的長堤街,瀰漫著地道風物的香氣,擼兩串燒烤,吃一碗牛雜,三五成群擠在一起,放開喉嚨,氣吞山河。

為此,我為自己的到來而感到幸運。

過早戶部巷|宵夜吉慶街

戶部巷的名聲早已傳外,在今天,它是一條聞名全國的小吃街。在過去,它是武漢人的「過早」是一座城的人文縮影,更是碼頭文化下的歷史見證。

這條以「小吃」聞名的百年巷子是武漢最有名的「早點一條巷」,有「漢味小吃第一巷」之說。

「過早」,是湖北地區一種俗稱,尤以武漢、黃石、荊州、宜昌、襄陽一帶較為突出。因為地理環境和經濟活動的關係,人們很早就養成了「過早」的飲食習俗。

戶部巷位於老武昌城的中心位置,蛇山之北,黃鶴樓下,東臨司門口,西臨武漢長江大橋下的輪渡碼頭。

清代時期,武漢碼頭經濟繁榮,靠近碼頭的戶部巷成為當時南來北往的商客船家最愛去的巷子。

巷子裡的人家抓住商機,為這些商人旅客提供各種花樣小吃。江漢五糧、天下乾鮮、精烹細調,以鮮、香、快、熱之漢味小吃惠及熙攘人群,自此名氣日盛。

到了上世紀50年代,隨著武漢長江大橋的通車,輪渡碼頭變得更加繁忙,三鎮市民往來,「過早一條街」逐漸傳開。

正所謂是「過早戶部巷,宵夜吉慶街」。在武昌過早,去漢口聽曲吃夜宵,那時候的武漢人、南北商客,可謂整日精彩。

如果時光倒流到30年前,暮色下的吉慶街不僅有地道風味,還有民間藝人。賣花的、賣唱的、拉琴的、吃飯的、喝酒的,各種大店小鋪和排擋令人眼花繚亂。

到午夜12點以後,整個氣氛達到高潮,急促的吆喝聲、點菜聲、唱曲聲,或戲曲或民謠,十分歡騰。可以想像,當時的盛況。還曾被新華社譽為「城市文化名片」,宵夜和民間藝人兩大特色蜚聲海外。

有人說因為吉慶街,武漢成為了一座不夜城,讓人愛到了骨子裡,美得妙不可言。 大排檔老闆們不知疲倦地做生意,直至凌晨依舊精神抖擻,食客們卸下白日裡的憋悶,一口氣興奮到深夜,不知歸去。

30年後,此般景象就完全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隨著易地重建的現實問題,「吉慶街」已不再,它變成了「吉慶民俗街」:漢派風情街、藝術創意社區、文化旅遊目的地。

從一個時代的南北交匯到另一個時代的南北交匯,吉慶街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沉澱與改變,變成了一張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只是偶爾一次路過那,耳畔傳來「挖地佬殼」、「靠杯酒」的字眼兒時,倍感時空恍惚。池莉的《生活秀》像是回歸了現實。

得勝橋:雜亂環境下的人間煙火味

這是一條我無意路過的街巷,充滿煙火,卻也雜亂,但十分驚喜。

巷子又窄又長,兩旁都是鋪子,有一段是菜市場,有一段有各種小吃,也有一段有不少日常雜貨。

它是武昌的老城區,從中山路積玉橋到中華路糧道街之間,婉轉不過千米,幾乎濃縮了武昌古城600多年的餘味。

如今,不知它已被拆除成何樣了。是舊址復建還是一去不返,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但對生活在這裡的老武漢人而言,老街的拆除意味著一代人的記憶被擱淺在歷史的長河中。得勝橋曾是武昌著名的一條露天集市,漢貨特產一應俱全。

古樸的黃鶴樓下,煙火與市井令人嚮往。

它如同博物館一樣,是了解一座城市的最好去處。又像是一件老古董,也許不是收藏家喜歡的那種,卻充滿了一代人甚至是幾代人的記憶:過早、購物、維繫日常。

我每次路過這裡,總想著要是住在附近,一定要買點蔬菜、買條魚回去。但每次,都買了一些小吃。邊走邊吃,邊吃邊看,夜色之下,市井煙火依舊繁盛。

在這老舊的街鋪之間,狹長的街道之上,雄偉壯美的黃鶴樓就矗立在眼前。歷史的宏偉,生活的平凡,雜亂無章的電線和人們晾著的衣服纏繞其間,世界充滿欣喜,生活充滿溫情。

保成路夜市:鮮衣怒馬裹挾市井煙火

2019年夏天,無意撞見保成路夜市的時候,我的內心一陣悸動。

鮮衣怒馬裹挾市井煙火,一座城市的繁華與活躍讓我對武漢好感倍升。狹窄的裙樓之下,夜市裡的每一個攤位生意都非常火爆。

保成路夜市號稱是武漢最大的夜市,曾經是武漢的電子街與夜市。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這裡的商品是進口摩托車,然後是各類進口家用電器。「進口」一詞,足以彰顯武漢人的生活品質。

據了解,當時的武漢年輕人談戀愛、約會的地方,總少不了這裡。白天,男孩陪女朋友去逛江漢路步行街;晚上,女孩則陪著對象去逛保成路夜市。

現如今的保成路夜市以出售各種生活用品、衣服鞋子包包、手機貼膜維修為主,以及還有一些工藝品和夜市小吃。與過去吉慶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保成路也是白天冷清,晚上繁華。

太陽一落山,這裡街上就出現來一個個鐵架子圍成的小攤子,並且密密匝匝地靠在一起。華燈初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將本該沉寂的夜,變得活躍又繁華。

在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坐辦公室的白領、有學生、有家庭主婦、有普通上班族、有當小老闆的、有自主創業的…在這裡,它幾乎是包容並融合了社會各階級的人群。

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都是一樣的人」。

——————————

武漢之大,大在魄力,大在豪邁。朝上,高樓大廈,光鮮亮麗。朝下,街頭巷尾,人間繁華。武漢的城市包容恰好就在這。每一個人都能在這座城市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味道。

熱乾麵是堅韌的,藕湯是溫和的,豆皮是香濃的……小龍蝦是暢快的,啤酒是瀟洒的。萬物有甜有咸,就像人生,交織著各種複雜而美好的味道。

但生活是簡單的。

一屋,倆人,三餐,四季,平淡卻也歡喜。如江河之水,時而緩慢,時而洶湧,卻始終奔流不息。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城市的煙火氣在江河的流淌中靜靜地慰藉著每一個人,每一個他鄉人。正是人間有了煙火,才有了人間煙火。

數千年來,江湖奔流不息,塑造了一座古老的城市,也塑造了一個快意的人間。

從 「不服周」到「敢為人先」,武漢精神像是一股風,吹進了所有人的心底,激情鼓舞著每一個人的鬥志。

【聲明】以上圖文為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複製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9997a3b94e51768350545011c98d9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