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ST板塊遭遇危機,各路投資者如何應對? 資深基金經理:一旦被ST,必須堅決賣出

2024-06-24     每日經濟新聞

近期,A股ST板塊陷入了一場「危機」。

截至目前,ST板塊2024年以來出現了較大跌幅,明顯跑輸大勢,已有10多隻ST股被面值退市,更有一批ST股出現罕見的幾十個連續跌停,市場「用腳投票」的跡象越來越明顯。

此前,A股市場之所以長期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與所謂的「殼價值」不無關係。而從2024年的市場表現來看,所謂的「殼價值」正在快速貶值。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公募、私募等各路機構如何應對,普通投資者的心態發生了什麼變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展開了一番調查。

上海某資深基金經理向記者坦言:「公司的風控有規定,一旦持有的個股被ST,必須堅決賣出。如果個股預判當日沒什麼成交量,會直接掛跌停板價賣出。」某長期跟蹤研究ST板塊的資深投資者則堅定表示:「對於財務造假,退市新規更加嚴格,凡是有財務造假的ST股,一律不碰。」

「殼價值」出現快速縮水

註冊制在2019年落地,有機構曾預期,A股的「殼資源」將不斷貶值。2024年以來,「殼資源」的貶值速度有加快趨勢,首當其衝的是殼公司集中的ST板塊。

據Choice數據統計,截至6月20日收盤,ST板塊中有104隻個股年內累計下跌超過40%,占比65%。此外,ST板塊指數同期累計下跌36.6%,跑輸大盤近38個百分點,也是該指數2019年以來的最大跌幅。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不少ST股出現罕見的長期連續跌停。

據Choice數據統計,截至6月20日收盤,2024年以來,連續跌停天數超過10天的A股有25隻,絕大多數是ST股。其中*ST超華、ST長康、ST愛康的連續跌停天數超過30天,*ST中潤、ST富通、ST陽光、*ST美吉、ST百利的連續跌停天數超過20天。

這些罕見的連續跌停發生在上述公司被戴帽後。這些公司往往各類問題纏身,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面臨較大的退市風險。

此外,2024年以來,ST股的淘汰速度也更加市場化。其中一個表征是自2023年以來,A股市場面值退市的現象明顯增多。

據Choice數據統計,截至目前,2024年以來已經有10家A股公司因為觸發麵值退市情形而退市,且均為ST股;其次,ST中南、*ST高升、*ST保力、*ST美尚、ST陽光、*ST美吉等ST股已經觸及了面值退市條件,目前處於退市前的停牌階段。另外,截至6月20日,在正常交易的滬深A股中,跌破面值的個股有21隻,其中12隻為ST股。

「殼價值」為何快速縮水?

過去很長時間,ST股常與「炒殼」「炒重組」聯繫在一起。早些年,ST股甚至扮演「借殼」戲碼的主角。近年來,市場也不乏ST股被借殼的案例,如2021年返利科技借殼ST昌九上市,但借殼案例的數量較以往明顯減少。

某大型券商資深保代向記者表示:「2019年之前上市不確定性很高,借殼上市的審核也較為寬鬆,所以有借殼上市,有殼價值。2019年之後,各個板塊陸續註冊制改革,上市容易了,時間也較為可預期,公司都自己直接上了,殼就逐漸沒有價值了。」

此外,近年來,借殼上市的門檻不斷抬高。據機構統計,2015年成功案例在達到31例的最高點後,借殼上市成功案例逐漸減少。據統計,2019年、2020年、2021年宣布借殼上市完成和失敗(包括主動終止、被否等)的案例比分別為8:8、8:6、2:6;而在2015年高峰期,借殼上市完成與失敗的案例比高達31:12。

在民生證券投行相關負責人看來,導致A股殼價值快速縮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政策法規層面,提出進一步削減「殼」資源價值。2024年4月國務院發布的新「國九條」明確提出:進一步削減「殼」資源價值,加大對「借殼上市」的監管力度,精準打擊各類違規「保殼」行為。一方面,支持上市公司之間吸收合併,多措並舉活躍併購重組市場並推動其聚焦「提高質量、提升投資價值」主線,引導公司主動退市;另一方面,加大對重組上市的監管力度,壓實中介機構責任,提高現場檢查覆蓋面,規範控制權交易,打擊「假重組實炒殼」行為,堅決出清不具有重整價值的上市公司。2020年以來,A股共有23起借殼重組上市案例,其中成功7起,失敗14起,目前在審2起,監管部門對借殼上市交易行為持續保持高壓態勢。

另外,A股市場生態已發生巨大變化,價值投資漸入佳境。2023年以來,監管層從資金面和投資理念兩個角度出發,推動市場邁向價值投資的新時代。在資金面上,引導長期資金入市,壯大耐心資本;在投資理念上,強調專業機構應堅持理性、價值、長期投資。在這種趨勢下,A股市場生態已發生巨大變化,2024年以來,小盤績差股的市場表現遠遜於中大盤績優股。而5月份以來,ST板塊出現連續跌停潮,6月5日有3隻退市整理股票跌幅均超90%。

市場生態已經出現變化

就二級市場而言,之前A股之所以長期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與所謂的「殼價值」不無關係。而從2024年的市場表現來看,所謂的「殼價值」正在快速貶值。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公募、私募等各路機構將如何應對?普通投資者的心態又發生了什麼變化?

對於此輪ST板塊「危機」背後的成因,華金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鄧利軍向記者表示,政策和基本面是導致當前ST板塊偏弱的主要原因,「新『國九條』對分紅不達標的公司實施ST,加大對財務造假、內控失效的退市力度,調高財務和市值指標的退市下限;新規的長期影響較廣,績劣公司風險較大。根據我們的測算,長期來看,重大違法類、規範類、財務類、交易類強制退市公司可能都會有所上升,近期ST板塊表現偏弱一個方面的原因是,投資者擔心績差公司的退市風險上升,但退市新規也設置了一定過渡期,短期內退市公司可能並不會明顯增加」。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觀察,市場近期發生的上述現象也確實影響到了一些投資者的心態。有投資者表示:「我以前那套東西,就是炒小盤股、市夢率,我都改變了。以前的A股,就是投機,對小盤股、市夢率瘋狂炒作。目前來看,這種東西已經逐漸走不通了。」「現在這樣加大退市力度,我覺得挺好的。打掃乾淨屋子,才能走得更遠;掃清障礙,才能更好地出行。」他表示。

而一位長期跟蹤研究ST板塊的資深投資者,近期在退市新規發布後分析指出,雖然不代表以後ST股不能做,但是更要精選個股,「對於財務造假,退市新規更加嚴格,凡是有財務造假的ST股,一律不碰。另外,新規實施之後,以後ST股想烏雞變鳳凰、摘帽也會難上加難」。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是散戶的心態在發生變化。近期一些券商分析師在發布個股推薦時,如果發現該股歷史上曾經收到關注函和問詢函,也會在風險提示中特別予以標註。最近一些機構也專門對A股市場上具有各類風險隱患(退市及ST潛在風險個股)的上市公司作了統計,目前市場上這類問題股名單有多個版本,其中的個股數量大多在400~500家。

雖然ST股占公募基金持倉的比例較低,但市場生態的變化確實也影響到了不少基金經理。自1998年有ST股票開始,ST股上演的神話故事,始終未曾停歇。權益類基金經理的前十大重倉股中,有著一兩隻ST股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明星基金經理重倉股中的ST股,更是成為投資者抄作業的範本。但現在,這樣的場景已經時過境遷。

此前,由雷濤和陸陽管理的德邦穩盈增長靈活配置混合A/ C,於2024年一季度末持有58.40萬股ST證通,並成為該基金的第十大重倉股。公開資料顯示,ST證通就是此前的證通電子,是在2024年5月6日起被戴上了ST帽子。而在某平台該基金的論壇下方,記者發現有不少投資者質疑基金經理為何要買ST股。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31日,公募基金共計持有ST中泰、ST證通、ST新潮、ST加加、ST富通和ST東時這6隻ST股。而記者發現,這6隻股都是2024年4月底和5月才剛被ST。此外,數據進一步顯示,還有基金重倉股中有多隻*ST股,如*ST導航、*ST金科、*ST龍宇、*ST農尚、*ST銀江和*ST中天(退市)。不過,持有上述ST股和*ST股數量的基金並不多,且多為指數型基金。

某公募基金人士向記者表示:「從監管環境和改革方向看,ST股日益邊緣化、殼資源貶值是大勢所趨,單純靠押注博重組,賺取高收益的時代已經過去。作為專業的機構投資者代表,公募基金需要加強內核的投研體系建設,利用專業投研優勢去偽存真優中選優,迴避績差股、虧損股,尤其是那些可能被ST的股票,以及已經被監管部門問詢、警示、立案的股票。」

目前市場的情況是,一旦戴上ST帽子,就意味著股價跌跌不休,甚至進入退市股序列。如果基金購買的重倉股中出現了ST股,會採取怎樣的措施?

前述公募基金人士進一步向記者表示:「如果持有的個股『爆雷』或被冠以ST,將及時剔除出基金組合。指數基金方面,根據相關規定,個股被ST後,會被從指數成分股中剔除,而掛鉤這些指數的基金產品也需要跟隨調整。」

上海某資深基金經理則告訴記者:「公司的風控有規定,一旦持有的個股被ST,必須堅決賣出。如果個股預判當日沒什麼成交量,會直接掛跌停板價賣出。如果當天賣不掉,第二天也會繼續堅持賣。」

事實上,據了解,ST股很早就不能進入公募基金基本股票池,公募基金可以炒ST股已是久遠的往事。另外,即使後面摘掉了ST股的帽子,公募基金也需要重新盡調、評估,大機率也不會再買,市場上有太多其他更合適的品種可以選擇。

談及如何避雷,北京某基金經理告訴記者:「若想避開 ST股,未來需要強化風險意識和規避能力,提高自下而上精選個股的能力,加緊對納入選股池的風險指標作出調整,調出風險係數增加的部分個股。」

此外,ST板塊、部分低價股連續下跌也給小微盤帶來了壓力。2024年初,量化私募就因為抱團小微盤而遭到了史上最大回撤。而最近,微盤股再度走弱,讓一些投資者感到心有餘悸。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5月24日,股票量化產品近一月收益均值為-0.58%,其中滬深300指增表現出色,近一月收益均值為0.12%,其餘指數增強產品均未實現正收益,中證1000指增產品近一個月收益均值為-1.16%;中證500指增產品近一月收益均值為-0.87%;其他指增產品近一月收益均值為-0.73%。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進一步顯示,截至5月24日,產品名稱中帶有「國證2000」「中證2000」「微盤股」等字眼的指數增強產品,近一個月收益均值為-8.48%。

每日經濟新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98fbcec47538fd5ca1e342ad114a7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