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流媒體和國際資本的滲透下,台劇的國際化已經初見成效。無論是濾鏡、鏡像、剪輯、勸導、拍攝手法,甚至是話題表達,不能說是高深,至少肉眼看變得更加精緻了。就像高檔展櫃里擺放的奢侈品一樣,把這些新台劇放到Netflix、HBO、Disney+上也毫無違和感。
相比之下,除了ViuTV出品的港劇外,很多港劇(主要指TVB)的視聽語言、剪輯、藝術與過去相比幾乎沒有質的變化:配色太花哨了 它可以讓有抱負的設計師當場死亡。 ,有著明顯鏤空痕跡的開場標題,再加上右上角幾十年歷史的翡翠台標,其粗獷的質感可以說是與香港都市時尚前衛的氣質格格不入。當然,就像韓劇追求國際化和快餐化一樣,日劇選擇保持原汁原味,變化或保持不變,但發展路徑不同,優劣難辨。別的不說,對於《上車家族》這樣一部聚焦市場形形色色、極度本土化的家庭喜劇來說,「土味」或者說原生態的草根氣質恰好是它的優勢所在。
該劇講述了普通市民車志明(林敏聰飾)和家人努力「上車」(買房)的故事。
多年前,車志明以為房價會跌,就機智地賣掉房子套現。 沒想到房價從此起飛,夫妻倆成了租房者。即便如此,兩人始終沒有放棄「上車」的目標。但是光靠打工,就算累死也不可能存夠錢,只好另闢蹊徑。例如,從事轉租。 夫妻倆瞞著房東偷偷把房子分成幾個區域,當上了二房東。餐桌下放瑜伽墊,用帘子遮蓋,稱為「知命天下」;然後在客廳搭起帳篷,取名「西小新村」。 客廳的沙發和電視機打包租給了車志明的繼母敏太太(包起靜飾),美其名曰「中產區」。 還有剩下的第二間臥室,租給了另一對年輕夫婦。現在車家人滿為患,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
這種劃分看似好笑,卻諷刺了現實中香港各種奇葩的戶型:「納米樓」、「太空艙」、「藍山牢房」、「鴿籠」,香港地產商都是唯獨這方面的想像力是無限的。更離譜的是,房子不僅租給仇人狗,連祖宗都租了。敏夫人提議把前夫的牌位送給車家。 車夫人(姜美儀 飾)並不覺得運氣不好,而是高興地打了個算盤,說可以給個20%的優惠作為友情價。她的切割已經到了可以混入切割組分享攻略的地步了。當年,擁有私人樓宇的車太曾對「豪表姐」嗤之以鼻,稱她這輩子都不會住進豪宅(hos是「居者有其屋」計劃的簡稱,指建廉租房)。現在,買不起私人房屋的車太,只好低下高貴的頭顱,加入申請居屋的行列。 然而,要贏得居屋並不容易。 光是排隊,可能就要等到猴年了。 於是,車志明開始有了不同的想法。他一咬牙,下狠手,將小女兒趕下天橋,還買一個流浪漢陪他上街拍家暴戲。
戲演完後,他才明白家暴還不夠,除非受更重的罪,才有插隊的機會。 論苦難,他還是輸了。買不起居屋,等公屋又遙遙無期怎麼辦?剛好敏太太名下有一家酒館。 如果她能加上她的名字,那一切就都好了,最終,兩人使出殺手鐧——認賊為母。一個去當保姆,24小時隨叫隨到,一個偽裝成一流的孝子,打感情牌想騙取對方的公房。由此看來,《上車家族》與其說是普通人攢錢買房的故事,不如說是普通人如何被高房價逼得扭曲的過程。
劇中人物就像卡夫卡筆下的格里高爾,在高房價和資本主義社會的雙重擠壓下,不知不覺地被疏遠了。從私屋到居屋,再到公屋,人們的底線一次次退卻——道德誠意可貴,尊嚴的代價更高。 如果是為了上車,什麼都可以扔掉。可惜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家庭離有產階級的夢想還很遙遠。既然上車這麼難,放棄上車豈不是一蹴而就?顯然,《上車家族》的編劇也考慮到了這一點,通過其他人物的故事,探尋存錢買房之外的出路。
最別出心裁的是,雖然《上車家族》探討社會問題的方式頗為冷峻犀利,但編劇並沒有一味直擊「痛點」,而是注重「剛柔相濟」:既表達和人情味。整體而言,故事背景偏向溫暖幽默,與近年港片一脈相承,均秉持著對底層民眾的關懷與悲憫。無論挫折有多大,我們都要樂觀面對,學會享受苦難。 這是香港人歷經千錘百鍊總結出的人生智慧,也是只屬於市民階層的樂觀精神。
這部低成本,無明星的港劇,溫暖而不煽情,再加上細膩的情感表達和無限貼近生活的質感,很容易撥動人心,畢竟,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誰不想再喝一碗這暖暖的雞湯暖暖心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