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伊斯蘭革命,它是伊朗禁片之神

2023-09-01     抽屜電影

原標題:預言伊斯蘭革命,它是伊朗禁片之神

表達分兩種,一種是明面上的表達,這種表達通常會讓人覺得一切都是順理成章地,他講述了一個故事,通過這個故事映射出來一段歷史或者一種現實,因而能讓觀眾引發共鳴,這種引發的共鳴反過來會讓觀眾更加了解歷史。另一種是隱性二點表達,這種表達通常代表著反諷以及暗喻。暗喻有時候會帶著一種陰謀論的形式展現給觀眾。觀眾們一方面覺得從表達中尋找暗喻很有趣,另一方面對於表達中的暗喻深信不疑。這種表達聚集了觀眾的同時,更容易引導觀眾,這就會讓被表達的群體不滿。當然,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伊朗電影《風之棋局》就屬於這種表達。《風之棋局》講述的是一個伊朗破敗的貴族家庭瑣事,掌管著家庭財富的女人卻是一個身體有殘疾的人,而她雖然掌管著財富,但頭頂卻有著自己的父親的壓制,外人覬覦這個家庭的財富,且有一個人願意與自己為伍。出嫁與留家之間,女人的內心是十分矛盾的。最終,他決定要將自己的父親殺死。但是殺死了父親之後呢,女人依舊是陷入到了一種困境,一種無法解脫的困境。

女人身邊的女僕一方面是主人的心腹,另一方面卻勾連外人準備圖謀家產,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認為女人的父親已經死了之後,他卻奇蹟般地活了過來,且殺死了圖謀家產的外人。女人驚嚇之餘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這個家庭也因此分崩離析。

乍一看,這是一個簡單的豪門糾紛,實際上,本片預示著伊朗在1976年前後的迥然不同的命運。更為神奇的是,本片上映與1996年,隨後的兩年後,伊朗爆發了推翻舊世界的革命,最終在1979年成立了現代政權。本片也因此成為了伊朗的禁片。

之所以本片能成為禁片,原因就在於本片的神奇的預見性,當然,這可能是歪打正著的預見,也可能是當時的對於整個社會的布局有著敏感性的伊朗人的一種預測,而後發生的社會變革正好結合了這種預測,這一點我們也不得而知,我們唯一知道的是本片與1979年前後的伊朗有著某種一致性。關於這點,似乎才是本片想要通過自己的講述,或者是自己的暗喻來幫助更多的人了解伊朗的社會變遷以及歷史事實吧。

在1979年以前,在伊朗還沒有爆發大規模的革命運動之前,伊朗是一個親西方的政權組成的國家,這個國家雖然有著集權統治,雖然有著等級尊卑的階級制度,然而因為伊朗是親西方的,所以伊朗的整個社會的既得利益者階層的生活是非常的美好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再看到哦1979年前的伊朗上流社會,總是非常的開放包容的。

當然,這種開放和包容並不被普通的民眾們所享有,我們看到的身著各種顏色鮮艷的裙子,有著各種與現代社會無異的制度的伊朗是十分陽光燦爛的,即使是享受著這些的不過是少部分人,但媒體的宣傳中,這種社會環境還是會讓人心生嚮往的。尤其是需要有著創作自由的旗號的人們,他們更需要這樣的社會氛圍來進行自己的表達。他們自然會對於這樣的世界心生懷念以及嚮往。

然後就是1979年之後的伊朗,這個事後的伊朗已經完成了政權的變更,變更後的政權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伊朗,一個被西方世界認為是獨裁集權的伊朗,光鮮亮麗的與西方世界接軌的社會生活沒有了,有的只是伊朗本國文明與現代社會的交融,上流社會不再是獨享財富的群體,普通民眾的生活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且發展成果大家共享。

而這樣的伊朗卻是不被接受的,尤其是不被西方世界所接受,更不被伊朗國內那些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們所接受,於是,本片重新上映就意義非凡了。這部預示了伊朗本國的社會現實的影片自然會被西方世界的人們所追捧,而本片所暗喻的一切都會被人用放大鏡放大之後,且深信不疑。

當我們用一種傳統的眼光去看待這些影片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一部電影,如果一部電影被扣上了一種神秘色彩的面紗之後,我們用一種獵奇的眼光去看待的時候,看到的就不僅僅是電影本身了,或許還有根植於我們主流價值觀背後的東西。帶著這些東西去看電影,看到的還是客觀的電影嗎?

當然《風之棋局》是一部獨樹一幟的伊朗電影,這與我們之前看到的《小鞋子》《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等影片截然不同,但這種不同僅僅是不同,並不具備任何的代表性,刻意的拔高之後只會產生反作用力,最終,我們看到的不是電影,而是電影背後的東西,那肯定不是電影。

……

你好,再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8471e61808c1667ddf4cd59575ed6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