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防治瘟疫的主力

2022-06-06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來了!防治瘟疫的主力

來了!防治瘟疫的主力

丈量中國酒地理,解讀中國酒文化

供圖/視覺中國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曾經就像中秋吃月餅一樣理所當然。 這種民俗在民國以前遍布中國。

一杯「毒酒」被廣泛地用在節慶上。 這樣的「江湖地位」,雄黃酒憑什麼?

全文約4930字,圖(表)25幅,閱讀約需7分鐘。

01 雄黃配酒

古人的防疫常用藥

雖然現在不常用到,但在古代,雄黃是防治瘟疫的主力。

杭幫菜博物館中的雄黃酒。

供圖/視覺中國

從春秋到清代,在有確切疫災年份記載的近3000年中,有疫災發生的年份一共669年,其中有三個瘟疫高發期:東漢-魏晉南北朝、北宋-南宋和明清。

瘟疫的發生,與氣候變化有顯著關係。從圖表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明清時期氣溫最低,而疫病暴發的頻次最高。

大約從15世紀初開始,全球氣候進入一個寒冷時期,稱為「小冰期」。這段時間大約應對中國的明清時期,所以我們也稱之為 「明清小冰期」。

小冰期期間,全球範圍頻繁出現災害和饑荒。以明清時的中國為例, 從1368年到1910年,有乾旱或者洪澇發生的年份,占這一歷史時期的將近一半。

清末民初,中國東北地區暴發鼠疫。醫生穿著防護服為病患診治。

供圖/視覺中國

俗話說, 「大災之後必有大疫」。旱澇災害導致農業歉收,引發饑荒。百姓食不飽腹,身體虛弱,很容易感染疾病。同時,流民數量增多,人口大規模遷移,也為瘟疫的傳播流行提供了條件。這便形成了 「旱澇-瘟疫」災害鏈

回溯歷史上三個疫病高發時期,我們會在醫書中發現一個如影隨形的名字——雄黃。

在《本草綱目》之前,雄黃多在復方中出現,與其他藥材配伍。而從《本草綱目》開始,雄黃多單獨使用, 和水拋灑即可,用法簡單方便

而在此時, 飲雄黃酒防疫的方式也被廣泛運用。明代吳崑在《醫方考》瘟疫門中有專門的記載,時疫起時,為避免相互感染,「須日飲雄黃酒一卮」。

2017年5月28日,義烏市三溪堂國藥館舉行的端午非遺傳統文化節上,長輩們正為孩子點雄黃。義烏民間端午節有點雄黃習俗,具有殺菌驅蟲解五毒之效。

供圖/視覺中國

《醫方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注釋方劑的方論專著,收集註解了540首方劑,其中治療傷寒、痘症的方劑最多。在中醫的理論中,瘟疫就是傷寒的一種。這部醫書收集的方劑全面且實用,可以說是 當時醫生們的臨床必備,還曾流傳到日本。

書中出現關於雄黃酒的方劑,一方面說明,雄黃酒在此書之前就是防治瘟疫的慣用方劑;另一方面,隨著本書的流傳,雄黃酒的防疫功能被運用得更加廣泛了。

對於雄黃酒的效果,《千金方》里說:「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足見古人對雄黃酒的信任。在時疫高發的春夏之交,古人常備雄黃水、雄黃酒, 就像現在家家都有消毒液一樣,是防疫必

相比於和水, 老百姓可能更傾向於雄黃配酒。俗話說,「酒為百藥之長」。在古人眼中,酒本身就可以入藥,同時因其性熱,還可以助行藥勢,讓藥物發揮更大的效力。

老祖宗的經驗,不是沒有科學道理。 乙醇是一種性能良好的溶劑,既能溶出有機物,也能溶出無機物。中醫許多經典名方,都得用酒炮製。

《新白娘子傳奇》中,許仙在端午節配製雄黃酒,但這種DIY,自己千萬別模仿。

像雄黃這種不溶於水、微溶於乙醇的礦物藥,也被古人用酒來調製成混懸液以期得到有效的藥力輸出

02 端午是防疫關鍵期

加點雄黃保安康

除了紀念屈夫子, 搞搞衛生、預防疾病是古人過端午更重要的使命。

遠在戰國時期,人們就有「農曆五月是惡月」的觀念,尤其五月五日(或「午月午日」),在他們眼中最是「大惡」。這是我國端午節起源說法中的一種。

從東漢開始,這天就被看作以辟邪為主的節日。據東漢《風俗通義》記載,當時 夏至日和五月五日的習俗之間有很大重合。古人認為,夏至日是一年陽氣最盛的時刻,並從這一天開始由盛轉衰。 這天是一年裡除邪氣、求安康的關鍵時刻。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 這段時間正是氣候轉變的節點。尤其在長江中下游,端午前後正是 江淮梅雨季節。梅雨之下,水患迭起,空氣也倍加潮濕。

潮濕的氣候使「 五毒」開始頻繁出沒。民間的五毒,指的是5種常見的「有毒」動物,分別是: 蠍子、蜈蚣、蛇、壁虎和蟾蜍,在有些版本中,也會有蜘蛛、胡蜂或老鼠等動物的一席之地。

左滑查看更多。(前方高能)

五毒的概念並不固定,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地方,五種毒蟲有不同的組合。

供圖/視覺中國

為了消災或祛瘟,人們往往繪製和張貼 五毒符。這幾種動物在古人的眼中可怕又神秘,所以在繪製它們時,往往 參照五行,為五毒賦予五色,以達到最佳的「以毒攻毒」效果。

但畫符的作用畢竟還只是心理上討個吉利,為防疫辟邪, 還得有能辟毒驅蟲的真傢伙。這時, 雄黃出現在了他們的視線中。

雄黃是一種橙色的硫砷礦物結晶,主要成分為四硫化四砷(As 4 S 4 ), 有毒

湖南石門,雄黃礦石(橙紅色部分)。

攝影/礦麥

這種礦物主要產於低溫熱液礦床,及熱泉和硫質噴氣孔沉積物中。以我國為例, 雄黃礦床主要集中在黃河以南,其中的湖南常德石門縣界牌峪,自古就是最道地的主要產區。

《水經注》記載,這種礦物共分三等:一等雄黃色純明亮;二等有青黑雜色而堅硬,只能用於熏疥瘡,叫「熏黃」;最次等氣味惡臭,不堪使用,只配叫「臭黃」了。

【雄黃等物質關係示意圖 資料參考】

雄黃和雌黃因結構和組成類似,往往在礦床中相依而生,被稱作一對 礦物鴛鴦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雄黃(左圖)、雌黃(右圖)不僅能入藥,還可以用作礦物顏料。

攝影/啟偉

據考,雄黃入藥始載於東漢《神農本草經》。從古代記載的病例中看,有些患者服用雄黃後嘔出了狀如「長蟲」的東西,有可能就是雄黃的毒性逼出了消化道內的寄生蟲。

在南朝梁的《荊楚歲時記》等書中還記載了佩雄黃安神的習俗, 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頭腦中紛繁凌亂的思緒,正像有形的蛇蟲一樣,需要靠雄黃驅除。

關於雄黃讓蛇蟲現原形的故事,大家最熟悉的是 白蛇傳

《新白娘子傳奇》片段。

白娘子的故事,早在唐人筆記、宋代話本中就有雛形。到了明代,馮夢龍根據宋話本改編成《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白蛇傳的故事基本成型。但此時還沒有白娘子誤飲雄黃酒的情節。

直到清代方成培寫成《雷峰塔》,白蛇端午飲雄黃酒的故事才出現,並且成為影響情節走向的關鍵一環。

今天的雷峰塔是遊人必打卡的著名景點,白娘子的故事至今仍廣為流傳。

供圖/視覺中國

蘇杭地區的端午民俗豐富了白蛇故事,而隨著白蛇傳戲曲、彈詞等文藝形式的流傳,雄黃酒的威力,也為更多人熟知。

為什麼雄黃酒成了蛇的剋星?據稱是因為蛇極其靈敏的嗅覺。刺激性的氣味會讓蛇感到明顯不適,所以它們不得不對灑了雄黃酒的地方避而遠之。

雲南地區的部分少數民族有端午節開藥市的習俗。越臨近端午,大理古城三月街的藥市越熱鬧。圖為集市上販賣雄黃的攤位。

攝影/向紅

但這種作用顯然被傳奇故事誇大了。根據黃山市蛇類科學研究所的實驗, 蛇在遇到雄黃時並不是必然會選擇迴避,如果前有食物誘惑或後有天敵追趕,它們也不會介意從雄黃上直接爬過

湖南張家界,雞冠蛇正在捕獵。

供圖/視覺中國

蛇最喜歡在25~31℃的氣溫下活動,這也是端午期間驅蛇需求最旺的原因

在白蛇故事影響下,很多人都會帶著「蛇怕雄黃」的觀念,選擇在端午調一碗雄黃酒,讓孩子拿一片艾葉,蘸著滴灑到房間的各個角落。

釀酒業也會在端午節進行趨避蛇蟲、祛除濕邪的儀式。釀造醬香型白酒通常會選擇在端午制曲。制曲前,釀造師會在盆中點燃柏香樹枝、艾草,抬入曲倉進行熏倉,以求安鎮土地,驅蟲消毒。圖為茅台舉行的端午祭麥儀式。

供圖/視覺中國

03 道教醫學養生術

送雄黃酒走進民間

為了趨避毒蟲疫病,更好地生存下去,自上古時代起, 禱疾的習俗和儀式就已經形成了。這為雄黃酒的廣泛傳播添了一把 旺火

禱疾,就是祀奉神靈,以求辟除瘟疫。《山海經》中的 西王母,就是中國早期神話中掌管疾病疫癘的神靈,說明在上古時代,祖先們已經感受到了瘟疫的可怕力量。

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先民們只能寄希望於天道鬼神,形成驅邪避瘟的原始宗教儀式。 秦漢之後,土生土長的道教接替原始宗教,承擔起撫慰人心的職責。

三清宮位於江西上饒的道教名山三清山,因供奉三清尊神(清微天玉清境元始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靈寶天尊、大赤天太清境道德天尊)而得名。

供圖/視覺中國

道教的誕生和發展,與瘟疫關係密切。瘟疫頻發、兵荒馬亂,東漢末年的動盪,催生了「五斗米教」。這便是道教的源頭。

為了祛除瘟疫,道教形成了一套宗教儀軌,比如符咒、打醮等等。《肘後備急方》里就有條咒語,教人在河邊拿塊石頭,口裡念:「眢(yu%u101n)眢圓圓,行路非難,捉取瘧鬼,送與河官。急急如律令。」然後把石頭扔進水裡,轉身就跑,千萬別回頭。

端午節的諸多風俗,都是為了在「惡月惡日」驅邪消災、預防瘟疫,自然而然受到道教的影響。兩宋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端午風俗,開始有道教的元素出現。北宋超級IP蘇軾,就在一首《端午帖子詞》中寫到:「只應黃紙誥,便是赤靈符。」赤靈符就是當時端午節家家必備的道教符紙。

專家觀點

蕭放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時間有吉凶,行為有宜忌,體現了中國人傳統的歲時觀念。

中國傳統歲時系統的精神基礎,是頗具神秘色彩的陰陽五行說,由此衍生出的歲時避忌觀念日漸形成民眾時間觀念的核心,大到婚喪嫁娶、造屋買田、祀神求福,小至沐浴裁衣、砌灶安床、出門還家,無不卜日擇吉。

「宜」與「忌」,「吉」與「凶」,「柔」與「剛」,「良時」與「惡日」。中國人賦予了時間不同的倫理意識。

這裡的倫理不是指一般的人倫,是指人們對生活中的時間特性的情感體驗與價值評判。

人們賦予時間倫理意義的主要目的在於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

,這裡的自然是神化了的自然,它是以神靈、祖先、鬼魅的面目出現,人們依據時序發明了序列節日,以不同的節日主題協調不同的人神關係、解決不同的生存需求。

但這非道教僅有的手段,它有一套 組合拳

在誕生之初,道教就講究「以醫布道」。 對於防治瘟疫,道教醫學特別有一手。《肘後備急方》、《本草經集注》、《千金方》等道教醫學著作,都對瘟疫進行了專門論述,收有防治瘟疫的藥物及藥方。

太上老君會用八卦爐煉丹,是爐火之神,所以爐匠和窯匠往往會拜太上老君。

供圖/視覺中國

雄黃在道教文化中,不僅是治病的藥,更是成仙的藥。

漢代煉丹術常提到的「五石」,其中之一就是雄黃。早期的煉丹術和道醫,二者相對獨立,也存在鄙視鏈。煉丹術高高在上, 目的主要是修仙。唐代以來,煉丹術開始「下凡」用來治病。治病的丹方中,不少都包含雄黃。

廣東省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中展示的五石散配方。古人相信,服食五石散可令人長生,其配伍可有多種不同的組合。

供圖/視覺中國

因為統治者的推崇,唐、宋、明是道教發展的繁榮期,其影響力自不待言。尤其是 從明代開始,道教走向世俗,更加融入民間生活

這一時期,道士們從出世走向入世,不再僅僅是方外修仙之士,而成為一種職業,為百姓提供祛病禳災的服務。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 道教信仰已經深入民間,成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玉帝、老君、媽祖、城隍等道教神仙,在民間被廣泛供奉;《西遊記》《封神榜》這些道教神學色彩濃厚的神魔小說,都是當時的暢銷書。現在某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深受道教文化影響,比如太極拳、道情戲。

上海中醫藥大學博物館所藏的晉代丹藥。在晉代,雄黃是製作丹藥的重要原料。

供圖/視覺中國

關於端午節飲雄黃酒習俗的最早記載,也是在明代。《明宮史》中記載,「初五日午時,飲硃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硃砂、雄黃、菖蒲,這「修仙三兄弟」,都是道教醫藥養生中的常用藥材。 到了清代,端午節飲雄黃酒,成為民間祛病禳災的共識,被各類地方志廣泛記載

但不得不提醒大家的是, 雄黃有毒,不管是泡酒飲用還是塗抹,都 萬萬使不得

隨著中醫藥學的發展, 人們逐漸認識到雄黃的毒性,雄黃酒的存在感也慢慢淡化。隋唐時期的煉丹家們已經開始謹慎使用雄黃。後世民間飲用雄黃酒,所加的雄黃也 十分微量。而到了民國時期,飲雄黃酒的習俗慢慢消失。如今有些中藥製劑仍會用到雄黃,但都要經過嚴格的炮製和臨床驗證。

浙江省西塘鎮荷池村村民吃「五黃」迎端午。從前的五黃分別是黃鱔、黃魚、黃瓜、鹹鴨蛋黃及雄黃酒,但如今雄黃酒已被當地黃酒代替。

供圖/視覺中國

千萬別想著在家DIY

佳節筵席上,白酒、黃酒、米酒、梅酒、葡萄酒、甜醅子……這些才是真香啊!

... The End ...

審稿專家: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楊勤業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蕭 放

本文創作團隊

策 劃:阿沛、夢遙

撰 稿:宋宋、葡萄風

圖片編輯:Phil

制 圖:木易、kiki、李雅瓊、笑看醉余笙

製圖指導:@我就是個畫地圖的

設 計:北極車厘子

實習編輯:劉芳冰、吳兵、白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