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會買根本不需要的東西?

2019-11-15     法圖曼

這兩天雙十一購買的東西應該都陸續到貨了,我們家小區快遞小哥的車一停就一天,等著派發​。快遞堆成山,感覺都在向收貨人發出召喚​。

抖音里今天刷到的視頻基本上都是在吐槽雙十一,自己是如何在深夜裡一次次的湊單滿減,滿3000減200,滿400減50.明明就是買個80塊錢的小家電,硬生生的湊了200多塊錢的面膜和100塊的​衛生紙。​。。。。。躺下準備睡覺,突然想起來自己的旅行箱該換了,又從床上彈起來開始新一輪的搜索湊單付款​。。。。終於忙到一點,發現之前預付的商品該付尾款了~~~~~

阿里巴巴這2600多億都是這麼干出來的吧?

等到大家瘋狂享受拆快遞的快感之後,冷靜下來會發現自己買了很多自己根本不需要的東西,要麼是為了 湊單,要麼是買一贈多,要麼就是為了贈品而買那個根本不知道什麼的​東西。

好像有本書講過這個現象,說的是非理性​經濟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

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試讀過一本電子書,讀完試讀部分常常會忍不住買全本,哪怕自己並不是很喜歡;一件寶貝放進購物車,忍不住老想去看一眼,最後就忍不住買下了。

這是虛幻的所有權,對我們產生的影響。人類的本性中有三種非理性怪癖:1、對已經擁有的東西迷戀到不能自拔;2、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會失去什麼,而不是會得到什麼;3、假定別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們一樣。

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其實是我們自戀的本性在發揮作用。只要是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哪怕只是看起來像是自己的。

如何才能擺脫「所有權依戀症」?丹·艾瑞里給出了一個親測有效的方法:用「非擁有心態」來看待每一樁交易(特別是大筆的),把自己和感興趣的物件拉開適當距離。有了這樣的努力,至少可以嘗試對世間萬物,儘量待之以平常心。

如果你想買一本書,大約會先看看暢銷書榜單,在其中挑一本,作為一個細心的讀者,以後看一看其他購買人的評價。理性的你當然忘不了再去看看豆瓣上的評分。Bingo!經過了這麼多步驟,你終於準備下單了。但此時此刻,你真的還是一個理性的人嗎?

在我們進行對事物進行評判的時候,需要一個客觀的立場。事先得知的信息,會使我們產生預期,預期一旦產生,就會激活大腦的高級機制,記憶、聯想和認知的因素,會影響我們的判斷,而不是純粹有感覺本身產生作用。

人對自己的了解太少,很多時候都難理解自己的決定和想法​。多發現自己的怪誕行為,試著去分析一下,很有趣,​也很有幫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7dWdW4BMH2_cNUgCM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