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氣中找病因的「當代吳有性」——闞海東

2023-07-13     保健時報

原標題:從空氣中找病因的「當代吳有性」——闞海東

闞海東多年來在大氣環境與健康領域深耕,具有豐富的經驗。其領銜開展了數個全球多中心研究,成果為世界衛生組織制定全球空氣品質基準、確定空氣污染為人類一類致癌物提供了重要證據。新冠疫情期間,他還探索了新冠病毒在空氣氣溶膠中傳播的規律,提出了防護新冠病毒感染的重點場所。

工作中的闞海東

闡明全球大氣污染

導致健康危害的全貌

大氣污染問題近幾十年來備受人們關注,那麼大氣污染是怎樣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闞海東帶領全球團隊,主持完成了覆蓋全球6大洲、24個國家或地區、652個城市的空氣污染與健康研究。

該研究採用統一的研究設計和方法,首次在全球尺度上系統地評估了大氣污染與居民死亡的關係,首次擬合了具有全球代表性的大氣污染與居民死亡的暴露反應關係曲線,為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9月推出全新的《全球空氣品質基準》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

該研究是在「一帶一路」的方針政策指引下,由我國學者主導、多國研究人員合作、具有全球視野的研究。相關論文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和《英國醫學雜誌》上,並被中國醫學科學院評選為「2019年度中國醫學重大進展」「中國2021年度重要醫學進展」。

工作中的闞海東(中)

摸清新冠病毒

氣溶膠傳播規律

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發以後,闞海東聯合多個團隊,深入武漢方艙醫院等一線現場,開展了首個新冠病毒空氣動力學特徵的實地研究。結果發現,患者使用的廁所中氣溶膠病毒載量較高,提示大小便沖水過程是病毒氣溶膠的一個重要來源;通過分析病房落塵樣品和醫護人員脫防護服區域的病毒氣溶膠載量和粒徑分布,首次揭示了新冠病毒氣溶膠的空氣動力學特徵,提出了病毒氣溶膠「沉降(衣物/地面)—人員攜帶—空中揚起」的傳播模型。

最後,根據採樣結果,闞海東認為新冠病毒擁有通過氣溶膠傳播的潛力,但維持室內通風,並對防護服進行消毒以及對廁所區域的正確使用和消毒,可以有效地限制氣溶膠中新冠病毒的濃度。

這項工作是新冠疫情暴發後,首個新冠病毒空氣動力學特徵的實地研究,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成果迄今被引用約2千次,為世界衛生組織等機構確定新冠病毒可通過氣溶膠傳播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完成大氣污染

對居民死亡影響的隊列研究

隊列研究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評價大氣污染對人群長期健康影響最為理想的方法。闞海東團隊利用我國「高血壓跟蹤調查」隊列,分析了大氣污染對人群死亡的影響。該研究作為發展中國家首個大氣顆粒物隊列研究,有助於全面客觀評價我國顆粒物污染對人群健康的影響,科學制定相應的環境、衛生政策。該研究2011年被應用於全球污染疾病負擔(GBD)項目,以建立全球通用的顆粒物暴露—反應關係;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確認大氣污染為人類一類致癌物,該研究提供了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唯一證據。

近期,闞海東團隊又利用我國「慢性行為危險因素監測隊列」,結合自行開發的高時空解析度臭氧暴露,完成了發展中國家首個大氣臭氧隊列研究。

除此之外,闞海東團隊還開展了隨機雙盲交叉設計的干預研究,為空氣凈化器、口罩、魚油等降低居民PM2.5暴露、保護心肺損傷提供了證據。研究中他們發現,空氣凈化器、口罩、魚油等干預措施可以讓人們血液中炎症、凝血和血管收縮因子、血壓水平和呼吸道炎症水平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降低,肺功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該研究成果成為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空氣污染(霾)人群健康防護指南》的重要理論依據。

工作中的闞海東(中)

在大約380年前的明清之際,瘟疫流行,著名醫學家吳有性發現空氣中飄浮的灰塵是傳播瘟疫的重要媒介,因此創立了「厲氣(也寫作『戾氣』)學說」,提出了傳染病的病因是一種叫做「厲氣」的致病物質,傳染途徑是從口鼻傳入。380年後的今天,闞海東及其團隊通過現代科學理論和科技手段探索大氣環境與人類健康之間的關係,或許可以說與吳有性的思路異曲同工,其最終目的都是濟世養生,服務於人類健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7ca1ab4bbfd50d3359c3b17c0b89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