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現存最古老的共和國,為何是被義大利包圍的聖馬利諾?

2022-10-01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人類現存最古老的共和國,為何是被義大利包圍的聖馬利諾?

當今世界的200多個國家之中,包括中國在內大約有130個共和國。「共和國」是相對君主制國家而言的,國家元首不是世襲,而是由民主選舉產生。

共和國並不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古希臘城邦大部分是共和國,古羅馬早期也是共和國,中國古代同樣出現過短暫的共和制。然而,這些古代共和國都沒有延續下來。

聖馬利諾共和國在義大利的位置

現存最古老的共和國是歐洲的聖馬利諾共和國,建立於13世紀,歷史長達800多年,一個面積僅61平方公里,人口3.4萬、被義大利包圍的袖珍國家。

令人驚訝的是,聖馬利諾共和國創建時的歐洲正處於中世紀,不但君主制盛行,而且各國之間的兼并戰爭司空見慣。

小小的聖馬利諾共和國又是如何生存下來,並且避免被義大利吞併的?

蒂塔諾山突兀聳立在平原上,是聖馬利諾的立國之本

一、古典共和國

聖馬利諾共和國位於義大利東海岸,整個國家依蒂塔諾山而建,這座山最高海拔739米,地勢險峻,是聖馬利諾的核心和象徵,上千年來一直庇佑著此處的人民。

聖馬利諾依山而居

聖馬利諾的共和制度雖然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延襲著13世紀創立時的基本框架。

國家元首是「執政官」,由議會(大議會)選舉產生,任期半年。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聖馬利諾的執政官同時有兩名,權力完全相等,任何決議必須兩名執政官都同意才能生效。

聖馬利諾兩位執政官的權力完全相等

共和制度並非聖馬利諾首創,早在公元前841年,中國西周王朝發生了「國人暴動」,首都鎬京的百姓推翻了殘暴的周厲王,推舉周公與召公兩人共同執政,直到周宣王繼位才結束,這個中國歷史上首個共和制延續了13年。

與此同時,古希臘文明在巴爾幹半島南端興起,細碎的丘陵地形使古希臘形成許多互不隸屬的城邦國家,其中既有共和制,如雅典;也有君主制,如斯巴達,共和制城邦的數量還要多一些。

古希臘的共和制保留了許多部落時代全民參政的特點

雅典共和制度經過上百年的不斷完善才基本成型,最高權力機關是公民大會,最高行政長官就是「執政官」,由公民大會選舉產生,任期一年,最多時有9名執政官並存,掌握行政、宗教等不同領域的權力。

成立於公元前509年的羅馬共和國,將這套制度進一步發揚光大,最高權力機關是元老院,最高行政長官同樣是「執政官」,每年由元老院選舉產生兩名,也是軍事統帥和元老院主持人。

元老院是羅馬共和國的最高權力機關

隨著時代發展,這兩大文明的共和制度先後被君主制取代。

公元前4世紀後期,同屬古希臘文明的馬其頓王國崛起,雅典等城邦從獨立國家淪為馬其頓統治下的普通城市。羅馬共和國則在公元前27年變成君主制帝國,屋大維獲得終身獨裁者身份。

由此可見,聖馬利諾的共和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借鑑了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執政官」制度與古羅馬非常接近。而這套古老的共和制度之所以能在聖馬利諾延續至今,與時代及地理背景是密切相關的。

二、政教合一

羅馬帝國在1世紀達到鼎盛,征服了數以百計的民族,把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湖。空前龐大的帝國催生出一個意外結果,巴勒斯坦地區的民眾在猶太教基礎上創建了基督教。

古羅馬人信奉多神教,全力鎮壓一神教的基督,可紮根於底層民眾的基督教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擴散到整個帝國。4世紀初期,儘管仍處於地下狀態,基督教卻不僅在社會底層已擁有巨大影響力,還成功滲透進權貴階層。

石匠馬力諾的形象被用在銀幣上

301年,義大利的一位石匠馬力諾因為傳播基督教而被帝國官僚追捕。

馬力諾逃進最高海拔739米、距離海濱城市裡米尼23公里的蒂塔諾山,這裡易守難攻人跡罕至,能夠躲開帝國的高壓統治。馬力諾帶領追隨者建造教堂、開墾荒地、自給自足。

此時的羅馬帝國,內有被統治民族及基督教徒的不斷反抗,外有蠻族入侵,國勢已顯落出衰敗之象。為了緩和內部矛盾,羅馬帝國在313年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充分發揮基督教在穩定統治方面的積極作用。

蠻族毀滅了羅馬,卻歸皈了羅馬教廷

392年,基督教又被定為國教,不但盛行於整個帝國,還傳播給了日耳曼等蠻族。羅馬教廷為了表彰石匠馬力諾的功績,將這片小天地命名為「聖馬利諾」,允許其繼續自治。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半部分,繼承義大利半島的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等蠻族的衝擊下滅亡於476年。義大利半島作為羅馬帝國的發源地,遭受到極其嚴重的摧殘,損失了大部分人口。

教廷加冕是中世紀歐洲國王登基的前提

而聖馬利諾因為有蒂塔諾山和教堂的保護,再一次倖免於這場大難。根據現代專家分析,當時的聖馬利諾只有一千人左右,應該由基督教神職人員管理日常事務,是一個政教合一的超小型政體,直屬於羅馬教廷,獨立於周邊教區和封建領主。

接下來的數百年里,日耳曼人在西歐大陸建立起自己的封建統治,並接受基督教為國教,真正做到了政教合一,羅馬教廷擁有巨大的權威和財富,各國國王都需要得到羅馬教廷的加冕。

三、城邦時代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義大利半島成為日耳曼人和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爭奪的戰場,誰都無法完全控制整個半島,也不願意坐視對手達到這一目標。

因而使半島在此後的1400年里一直處於混亂和分裂狀態,即使有一些封建領主,其勢力也相對較弱。

義大利半島處在西歐、東歐、西亞、北非之間海上商路的交匯點,只要戰火稍平,貿易便重新興盛起來,原先躲進深山或海灣的民眾紛紛湧向城鎮,造就了中世紀義大利半島的獨特景象——城邦林立。

中世紀的義大利有過許多城邦國家

10世紀以後,義大利諸城邦不僅商業繁榮、文化昌盛,而且開始獲得自治權力,其中最著名的有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斯等等。這些城邦一改傳統的封建領主制,大多採用了共和制。

由於封建領主們更擅長經營土地,對商貿不感興趣,也沒有實力完全控制城邦,因此城邦里的富商們通過贖買或訂立契約等方式,從封建領主手裡獲得自治權力。

威尼斯海軍曾經獨自對抗了鄂圖曼帝國的艦隊

相比封建領主,富商更不具備完全統治城邦的能力,更願意採取共和制來進行管理,以實現各階層的利益平衡。

於是,他們借鑑了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的共和製成果,又由於各城邦的獨立性較強,使這一時期的共和制比較混雜,沒有統一的標準。

比如威尼斯共和國,城市本身的封建領主、480人的大議會、參議院,三者分享權力,不同時期各自的權力也有變化。最高行政長官是總督,由大議會選舉產生,終身任職。

哥倫布故居博物館,他其實是熱那亞人

這些城邦國家雖然面積小,人口也不多,卻聚集了大批財富,對義大利半島乃至整個歐洲都頗有影響力,威尼斯的海軍一度稱霸地中海,無人能匹敵。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聖馬利諾在1243年宣布建國,可以看作是順應潮流之舉,絲毫沒有引起外人的注意。其最高權力機關是大議會,選舉產生兩名「執政官」聯合執政,任期半年。1269年,聖馬利諾共和國又頒布了憲法。

聖馬利諾的市政大樓和英雄雕像

威尼斯等城邦國家相比,聖馬利諾的制度更接近古羅馬共和國。兩名「執政官」聯合執政的弊端,諸如效率低、相互推諉牽制等等,對又小又閉塞的聖馬利諾卻沒啥影響,不像威尼斯等商業城邦那樣需要面對複雜的國內外環境。

更重要的,聖馬利諾共和國是以基督教為核心的政權,基督教義是處理一切事務的規範,因此聖馬利諾的人們很容易就重大事件達成共識,執政官的作用遠不如其他城邦那樣突出。

憑藉險要山勢和堅固城堡,聖馬利諾保衛了自己的獨立

首任執政官都由修道院長擔任,後來平民百姓也可以被選為執政官。促使聖馬利諾獨立建國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還在於擺脫當地封建領主的糾纏。

剛獨立時的聖馬利諾只有26平方公里大小,大部分是山地,總人口1500,算不上是一塊「肥肉」,但附近的封建領主仍然惦記著想吞併聖馬利諾。

聖馬利諾從來沒有拋棄尚武傳統

為此,聖馬利諾共和國一開始就實行全民皆兵制度,類似於瑞士的武裝中立,讓侵略者付出的成本遠遠高於吞併的收益,從而達到阻止侵略的目標。

儘管如此,聖馬利諾還是太弱了,分別在1503年和1739年兩次被相鄰的封建領主占領。幸好這地方實在沒油水,兩次占領都不超過一年,聖馬利諾兩次復國成功。

四、夾縫生存

聖馬利諾的中立政策是明智的,為自己最終贏得了獨立地位。風起雲湧的18-19世紀,義大利半島再次變成大國的競逐場。奧地利等國分別占領一部分區域,反覆爭搶勢力範圍、榨取財富。

列強對義大利的蹂躪,再加上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的影響,終於喚醒了義大利人的民族意識。

經過一千多年的交流和融合,這裡已經初步形成了義大利民族,講著一樣的義大利語,渴望義大利半島能夠得到統一與和平。

1494年的義大利半島形勢,法奧西等國都插手其間

無論哪一方占上風,聖馬利諾始終嚴格保持中立,加上自身的偏僻貧瘠,其中立地位得到各方的承認。拿破崙甚至表示願意贈送土地並援助大炮,聖馬利諾都不肯接受。

拿破崙戰爭後,義大利半島上通過不斷兼并,還剩下8個邦國(不包括聖馬利諾),君主制與共和制並存。奧地利和法國當時正在爭奪西歐的霸主地位,它們把義大利當成殖民地和提款機,自然不願意其統一。

出生於科西嘉島的拿破崙選擇做法國人

大部分邦國是奧地利的勢力範圍,教皇國則得到法國的支持,聖馬利諾正位於教皇國境內,而最有希望統一義大利的是撒丁王國,政治上獨立,實力也最強。

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統一義大利的呼聲越來越高。1848年,義大利獨立革命爆發,參加過南美洲獨立革命的加里波第回到義大利,領導紅衫軍反抗外國占領軍。

義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

敵人的強大出乎意料,紅衫軍接連戰敗,加里波第一路逃亡,1849年7月來到聖馬利諾。這裡的人民熱情接待了加里波第,並提供必要物資,幫助他通過23公里外的港口城市裡米尼逃離義大利,以備東山再起。

一貫奉行中立政策的聖馬利諾人這樣做,除了是因為欽佩加里波第的英雄氣概和獻身精神外,還有一個要求:未來義大利統一時,希望加里波第允許聖馬利諾繼續保持獨立地位。

義大利統一前的8個大邦國,聖馬利諾位於教皇國境內

支持力圖統一義大利的英雄人物,以換取不被統一進義大利,聖馬利諾人的這個算盤打得十分巧妙而又精明。幸運的是,他們的付出沒有白費。

與此同時,義大利半島的商品經濟得到迅猛發展,聖馬利諾與周邊地區的貿易越來越多,不再是傳統的自給自足經濟。1860年撒丁王國的領土擴展到聖馬利諾周圍,聖馬利諾馬上與其簽訂關稅同盟,在經濟上完全融入了撒丁王國。

普魯士的崛起沉重打擊了法奧兩國,甚至俘虜了法國皇帝

奧地利和法國的爭霸鬥爭被新崛起的普魯士打斷,兩國先後在1866年和1868年敗於普魯士,再也無力壓制義大利統一。加里波里撒丁王國抓住這個機會,終於在1871年完成統一,結束了義大利半島將近1400年的分裂。

加里波第履行了諾言,保留下聖馬利諾共和國。這個山地小國的領土人口都很少,在政治和軍事上無足輕重,經濟上又已融入義大利,完全沒有違背諾言的必要。

梵蒂岡不屬於任何世俗國家,也許才是最佳選擇

除此之外,羅馬教廷所在的梵蒂岡也享有獨立國家的地位,這既是換取外國不干涉的代價,也避免了全世界基督教徒的不滿,對義大利統一隻有益處而沒有壞處。

10世紀以後湧現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城邦共和國,在統一進程中都直接或間接併入新生的義大利。而這個義大利王國延續了撒丁王國的君主立憲制,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是國王,政府實權由首相掌握。

首任義大利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

這樣一來,聖馬利諾共和國得到了一個新的紀錄:現存最早的共和國,從1243年延續至今。與其同時代或更早的共和國,已經全部消亡或被吞併。

五、最古典的共和國

20世紀的兩場世界大戰中,聖馬利諾仍然保持了中立政策,但被納粹德國占領過。1946年義大利國王宣布退位,義大利成為共和國,此時距離聖馬利諾共和國成立已有703年。

聖馬利諾1992年成為聯合國成員國,歐盟成立後,雖然不是成員國,但隨著義大利使用歐元,事實上享受著歐盟成員國的待遇。在外交上,聖馬利諾主要依賴義大利的外事部門代行其職權。

聖馬利諾大教堂至今盛放著石匠馬力諾的遺骸

聖馬利諾目前仍有兩名執政官,由大議會選舉產生,任期半年,延續著八百年前的傳統,可以算是當今社會最古典的共和國。2022年3月31日卸任的執政官賈科莫·西蒙奇尼年僅27歲,是最年輕的國家元首。

聖馬利諾的國土面積61平方公里,在歐洲倒數第三,僅多於梵蒂岡摩納哥,人口3.4萬,官方語言是義大利語。

聖馬利諾只通汽車,沒有機場和鐵路

聖馬利諾的經濟支柱是旅遊業,占GDP的一半以上,僅發行郵票和明信片一項就能帶來可觀收入。由於大部分國土是蒂塔諾山,這裡不通飛機和火車,外國人最好從義大利的里米尼市乘汽車進入聖馬利諾。

有趣的是,聖馬利諾是一個沒有紅綠燈的國度,城市和公路依山而建,順著開就行了,分叉路口很少,只要人們自覺禮讓,幾乎不會發生搶道事件。

依山而建的聖馬利諾可以不用紅綠燈

對於聖馬利諾共和國來說,國家的創立和延續是出於宗教原因、蒂塔諾山的庇護、以及義大利半島的獨特政治環境。在19世紀義大利統一風潮中,聖馬利諾又因為雪中送炭,解囊相助了「國父」加里波第,最終為自己贏得了獨立的資本。

聖馬利諾與義大利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78fffb5ca2101e51d4a8d1acafd5f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