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畢竟不是馬雲

2023-06-22   功夫財經

原標題:張勇畢竟不是馬雲

作者:今綸

媒體消息顯示,經過阿里巴巴控股集團董事會批准,張勇將於今年9月10日卸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職務。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將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吳泳銘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CEO,同時繼續兼任淘天集團董事長。

又是9月10日,四年之前的9月10日,馬雲不再擔任集團董事局主席,由當時的CEO張勇接任。

不同的是,這一次沒人退休。張勇此後將專職擔任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

01 馬雲現身,阿里變陣

阿里巴巴的一切都和以前不同。

如果我們回憶一下過去幾個月發生的事情會覺得很有意思,先是3月27日,媒體集體推送新聞:

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已返回國內。有網友在杭州文一路隧道中目擊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
視頻中,馬雲乘坐一輛考斯特,不時與身邊及前面的人交談。車內人士分別為馬雲、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張勇以及阿里集團資深副總裁邵曉鋒。

這段視頻被釋放出來當然不是「無意」的,而更像是一種專業手法。

第二天即3月28日,張勇發布全員信,宣布啟動「1+6+N」組織變革,在阿里巴巴集團之下,設立阿里雲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國際數字商業、菜鳥、大文娛等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業務集團和業務公司分別成立董事會,實行各業務集團和業務公司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負責制,阿里巴巴集團全面實行控股公司管理。

張勇在信中表示:「市場是最好的試金石,未來,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都將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

為什麼先釋放視頻,再發公開信,很明顯,意思就是創始人也支持並了解這個方案,而且創始人就在杭州。

「退休老人」馬雲在阿里的地位之高,不是張勇可以企及的,大家都懂。

宣布啟動「1+6+N」組織變革等於說權力下放,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要對自己的業務負更大責任,但同時,有些原有的邏輯也改變了。

淘寶天貓商業板塊一直比較賺錢,有些時候確實在業務上更傾向於照顧「兄弟」公司的生意,但這或許並不是市場化的最優選擇。集團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個「大家長」,免不了要去協調資源,其實頭也很疼。

如何讓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充分激活,同時又徹底解決股權激勵的問題,其實拆分之後,分別上市是必由之路。既然遲早要分,不如早分,這樣更利於公司的發展。

對於阿里來說,對業務集團、業務公司控股即可,更像一個投資公司,可以更專注于思考問題做決策,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找更多機會與資源。

本來嘛,公司太大了,把指揮權交給聽得見炮聲的指揮員才是合理的。

近年來,阿里一直在走分化、放權的路線,這也是這種創始人色彩太過濃烈、影響過於深遠的公司在創始人離開後的必然路徑。

張勇畢竟不是馬雲,逍遙子張勇比風清揚馬雲更沉靜,更有執行力,但他沒有馬雲的霸氣也是公認的事實。

02 多元化才是阿里的未來

張勇在阿里的晉升有三個關鍵節點:

第一個節點是他從淘寶CFO的位置上提升為淘寶網COO(營運長),他的溝通能力很強,有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頭,與淘寶網的氣質很搭。
第二個節點,2009年3月,作為淘寶COO的張勇,開始主動接管淘寶商城(後來的天貓商城)出任總經理,在這個崗位上,他打造了「雙十一」,一戰成名。
第三個節點,張勇把手機淘寶打造成了阿里在移動端的最大入口,同時也積極推動「天貓超市」等線上與線下零售的融合,「新零售」的概念火爆一時。

他從陸兆禧手中接任CEO,從此成了阿里的二號人物,直到2019年9月10日成為阿里在形式上的一號人物。

但大家都知道,馬雲就是阿里的靈魂,永遠的一號人物。

馬雲依然是相信張勇的,他說「張勇證明了自己是中國最出色的CEO」。

只是,大勢之下,優秀如張勇者也無法改變趨勢。

求變,更靈活,降低風險,成了阿里和張勇的選擇,當然也是馬雲的選擇。

張勇當上CEO之後,開始組建中台。

什麼是中台?中台是指搭建一個靈活快速應對變化的架構,快速實現前端提的需求,避免重複建設,達到提高工作效率目的。中台作為平台型組織的一部分,是在前台作戰單元和後台資源部門之間的組織模塊。

阿里開始探索「大中台、小前台」的模式,但並不成功,時代已經變了。

2021年12月,張勇宣布:阿里自2015年開始布局的中台戰略將升級為「多元化治理體系」,這一宣告,也被業內視為阿里放棄中台業務的開端。

也就是說,多元化才是阿里此後的發展方向。

一個在阿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時代結束了,更垂直、利益更相關、更快做出決策、更市場化利用或者購買資源成為必然。

今時今日阿里的一切,從2021年就已經註定。

03 阿里的壓力與希望並存

阿里的壓力與希望是並存的,壓力方面,抖音、快手的電商正在上量。

第一季度快手電商交易總額(GMV)更加快速增長,同比增長28.4%至2248億元。

抖音電商總裁魏雯雯上月披露,近一年平台GMV增幅超80%。其中,商城GMV同比增長277%,電商搜索GMV同比增長159%,貨架場景GMV在平台GMV占比超30%。

而阿里的2023財報(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有人直接說「走到增長的懸崖邊上」。

今年5月下旬阿里公司發布2023財年業績,其營收增速僅為2%。這是阿里上市以來營收增速最低表現。

阿里最核心的中國商業(含淘寶天貓)首次出現了負增長。

老對手拼多多是另外一種狀態。

拼多多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拼多多第一季度總營收為376.371億元(約合54.804億美元),與2022年同期的237.937億元相比增長58%。歸屬於拼多多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81.010億元(約合11.796億美元),與2022年同期的凈利潤25.995億元相比增長212%。

這叫逆風飛揚。

阿里的壓力可想而知,有意思的是,拼多多的投資人孫宇彤曾經是阿里的高管。

阿里走到今天,雖然艱難,但並非沒有亮點。

一季度,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的營收達到 185.41 億元,占阿里巴巴集團總營收(2082 億元)的 9%。

蔣凡作為海外業務 CEO 首次出現在阿里財報電話會上,排在淘天集團 CEO 戴珊之後發言。很明顯,他依然在阿里的核心管理層。

蔣凡說:「本季度,國際業務展現了快速的增長勢頭,增長主要驅動力來自業務規模的擴大和商業化率的提升。」

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手上有3 億多海外用戶,這是一塊不小的蛋糕。

相比之下,阿里雲在2023財年的收入為772億元,是阿里集團旗下除中國商業外最高的收入分部,占收入比例為9%。但是阿里雲的挑戰很大,最新財年收入增速為4%——這是首次增速降至個位數。

早在4月26日,在2023阿里雲合作夥伴大會上,阿里雲宣布計算、存儲、資料庫等多項雲計算服務價格下調15%至50%。這也是阿里雲史上最大規模的降價。

阿里雲智能集團CEO張勇對此的解釋是,希望將技術紅利回饋給客戶和夥伴。但旁觀者都知道,存量博弈與刺刀見紅是時刻都在上演的。

張勇從集團一哥的位置上走下來,和蔣凡坐到了一排。

他在全員信中說:「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創造一個新的江湖,再相會,任逍遙!」

其實,他怎麼可能真正逍遙,不過是從一個壓力山大的工作崗位去到另一個壓力山大的工作崗位。

蔡崇信是和馬雲一起奮鬥的早期阿里創業者,和馬雲友情深厚,他的國際視野以及對趨勢、節奏的判斷對阿里很重要。

吳泳銘有著深厚的技術背景,曾擔任過B2B、淘寶、支付寶等多個重要業務的首席技術官,更是當年在湖畔花園和馬雲創業的「十八羅漢」之一,他在阿里的資歷比蔡崇信還老。

所以說,阿里「換帥」:既是重新開始,也是回到原點。

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各自開始新一輪的發展,這是阿里的重新開始。

創一代回到集團負責人的位置,其實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回到原點。

時代浪潮不停拍打,阿里必須在變化與疊代中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