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詞名篇鑑賞(三十三)| 馮延巳《鵲踏枝》

2023-09-18     小樓聽雨詩軒

原標題:唐宋詞名篇鑑賞(三十三)| 馮延巳《鵲踏枝》

唐宋詞名篇鑑賞(三十三)| 馮延巳《鵲踏枝》

梅落繁枝千萬片。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轉。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無限。

樓上春寒山四面。過盡征鴻,暮景煙深淺。一晌憑闌人不見。鮫綃掩淚思量遍。

《鵲踏枝》組詞十四首,是馮延巳的代表作,這裡選評的是第一首。詞寫離別相思之情,但又不拘泥於具體的人物事件,給人以多方的感發與觸動。

上片從寫景入手。「梅落繁枝千萬片。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轉」三句,是一個起興性質的開頭。這首詞寫的是人間的離散,卻從落梅辭枝起筆,把無知無識的自然物形容得依依有情,這就在有意無意之間,為抒寫人世的離別呼起了一種適宜的情緒,作好了鋪墊、襯托和渲染。一起「梅落繁枝千萬片」七字,描寫的是一場盛大的凋落,不是一片兩片,是千片萬片,所謂「風飄萬點正愁人」,給人一種幕天席地的感覺。梅花向以清疏見稱,但這句詞里的梅花卻是枝條茂密,花朵繁盛,惟其如此,才會有千萬片花瓣如漫天雪花一樣紛紛揚揚飄落的場景,也才會給讀者留下強烈鮮明的印象,造成飽滿有力的情感震撼,更能凸顯盛衰之有時、聚散之無常這一層意思。「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轉」二句,是擬人化手法,飄落的梅花留戀枝頭曾經的繁盛,不甘心就此零落成泥,墮入塵埃,所以在墜地之前,趁著風勢,模仿一場紛紛揚揚的落雪。也許在落梅的感覺里,那是另一種方式的繽紛盛開,甚至可以說是天花亂墜般的盛開了。當然,這是落梅「寧肯抱香枝上老」而不得的情境下的自我安慰,雖然最終改變不了凋零的命運安排,但一種依依有情、戀戀不捨的意思,一種心有不甘但又無可奈何的徒勞掙扎的姿態,通過「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轉」二句擬人化的描寫,非常微妙地傳達了出來。

在這個比興性質的開頭之後,「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無限」二句,轉入正題,開始對人事的表現。「昨夜笙歌」無疑是熱鬧快樂的,如梅花之盛放;然而就像自然界的繁花易落,人世一夕的笙歌歡宴也是難以持久的。「容易」,含有輕易的意思,與李煜《浪淘沙》「別時容易見時難」、晏幾道「春夢秋雲,聚散真容易」等句中的「容易」意思相近。這個「容易」是散後的體驗,含有留戀不舍、惋惜追悔之意,與起三句中描寫落梅「猶自多情」相照應。由「酒醒」可知,昨夜歌宴散時,人已酣醉,對於別離是渾然不覺的。然而,「歡樂極兮哀情多」,酒醒之後,伊人已遠,徒增心中的無限愁怨。

下片寫酒醒之後登樓眺望,懷念遠人。前結既說心中平添無限愁怨,亟需排遣,那就登樓遠望聊以消憂吧。像古典詩詞里經常寫到的情形一樣,這首詞中的抒情主人公,也採用了這一相同的遣愁方式。當然,作者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詞中人因愁上樓,這是我們從後起「樓上春山寒四面」這句寫景中讀出來的。落梅時節,尚在早春,樓乃高迥之處,樓上寒氣尤重。憑欄眺望樓外春山,四面皆透出料峭的寒意。「寒四面」三字,還有兩層意思值得注意:一是見出詞中人眺望的急切、持久,所謂欄杆拍遍。他不是只關注一個方向,而是望遍東西南北,這裡透露出一個潛在的信息,就是昨夜笙歌散後,他因醉酒,並不知道伊人去往何方,所以才會四面眺望搜尋。二是四面寒山的構境,對憑欄人形成一個全方位的壓迫與圍困。早春山色透出的寒意,與其說是人的體膚的感覺,毋寧說是一種淒寒的心境。馮延巳詞中不止一次寫到過這種體膚心神感受到的寒涼,如《蝶戀花》其二的「獨立小橋風滿袖」,《拋球樂》中的「風入羅衣貼體寒」等皆是。「過盡征鴻,暮景煙深淺」二句,描寫樓上眺望所見。「盡」字見出眺望之久,回應上一句的「春山寒四面」,又由「暮景」二字加以落實。「征鴻」即遠飛的大雁,秋日南遷,春天北返,多像那些受命運支配的身不由己、蹤跡不定的人。傳說大雁可以傳書,憑欄遠眺之人目送征鴻過盡,當有期盼消息之意,最終一無所獲,唯余黃昏里瀰漫一片、阻斷視線的暮靄嵐煙。而這彌望皆是的蒼茫暮色,不正是憑欄遠眺之人悵惘迷茫的心緒的外化表現嗎?

後結「一晌憑闌人不見。鮫綃掩淚思量遍」二句,以情語收束全詞。「一晌」,有久暫二意,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解釋說:「指示時間之辭,有指多時者,有指暫時者」,並引「一晌憑闌人不見」句,作為「暫時」一解的例證,應是未及細按詞意的誤讀。「一晌」在此應作「多時」解,此句遠承「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無限」二句,近承「樓上春山寒四面。過盡征鴻,暮景煙深淺」三句,點明憑欄時間之久,是為了追尋離散的伊人,但是自晝至暮,四方憑眺,最終是「人不見」,這讓樓上憑欄之人情何以堪!所以有了「鮫綃掩淚」,止不住潸然淚下,這是全詞感情的總爆發。「思量遍」三字,含義豐富,當包含二人之間一切過往之情事,當然不排除像韋莊詞里所寫的「記得那年花下」、「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壚邊人似月」等具體細節。甚至可以說,正是這樣的具體細節,讓酒醒憑欄之人無法釋懷,感傷不已,只不過作者不似韋莊詞那樣說的明白而已。而在「人不見」之後,仍對其「思量遍」,足見用情至深,但這無限思量,也不過徒增悵惘而已。

這首詞本質上寫的還是離別相思題材,但是抒情主人公的性別身份不甚明確。鮫綃巾帕,多是女性服用之物,所以從「鮫綃掩淚」一句看,抒情主人公似是女性。但從全詞寫情事不落跡象,重在表現一往情深的眷念與孤寂惆悵的心境來看,也可以把「鮫綃掩淚」理解成美人香草性質的比興之辭。而這正是馮延巳情詞的一大特色,因為不膠著形而下的男女情事,傾力表現一種較為超軼的心境,所以就帶來了較為寬泛的解讀彈性,予人以更多的觸動與感發。但是作為說詞者,也不能不著邊際,一味往玄虛處說。而且一定要說馮詞的寫法高於溫韋,恐也未必,只能說各有好處罷了。其實這首詞真正打動讀者的,大概主要不是它的超軼,而是流貫全詞的飽滿、盛大的情感力量。無論寫景還是抒情,作者用的都是極重之筆。從起句的千萬片落梅,到酒醒後的無限愁恨,登樓憑眺四面寒山,目送天際過盡征鴻,再到暮色蒼茫,不見伊人,終至潸然淚下的絕望之時,仍然深情一往,遍憶舊事,永不釋懷。詞中如「千萬片」、「愁無限」、「寒四面」、「過盡」、「思量遍」,用的都是重字,全詞的抒情自始至終不曾減弱。即此可知,上佳的作品都是真力彌滿的,而那些情感孱弱、蒼白的作品,永遠不可能真正感染人、打動人。

楊景龍,筆名揚子、西魯、南喬,河南魯山人。二級教授,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者、年度人物,創新團隊首席專家,中國詞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散曲研究會理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通訊評審、成果鑑定專家,搜狐教育全國分省十大最受歡迎教授。長期從事中國詩歌教學、研究工作,兼事詩歌創作。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中國韻文學刊》《詩探索》《詞學》等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中國古典詩學與新詩名家》《古典詩詞曲與現當代新詩》《傳統與現代之間》《詩詞曲新論》《不薄新詩愛舊詩》《花間集校注》《蔣捷詞校注》等專著10餘種,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等10餘項。在《奔流》《河南詩人》《中華詩詞》《小樓聽雨》等刊物和平台發表詩作300餘首,編有個人詩選《餐花的孩子》《時光留痕》《與經典互文》等。論著入選「中華國學文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推薦書目」,獲評中華書局年度十大好書、中原傳媒好書、中國讀友讀品節百社聯薦優秀文藝圖書,多次獲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河南省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夏承燾詞學獎、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暨孟浩然新田園詩歌獎理論獎等獎項。

編輯/章雪芳 審核/小樓聽雨 校對/馮 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6a62193896516e7140270d8a9cfbc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