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著名起名大師謝詠老師整理:北京起名字是怎麼來的,北京取名字的由來和歷史
北京的起名字是怎麼由來的,北京取名字的由來和歷史,北京哪有給孩子起名的大師,北京起名大師,謝詠老師整理,關於北京起名字的由來含義簡介,北京給孩子起名字好的地方,北京哪裡起名字比較靠譜,北京名字的由來和古今變遷文化,相信很多居住北京的朋友,以及北京正準備給小孩子取名改名字的朋友們,都會對北京姓名歷史文化比較感興趣,下面就是由中國著名姓名學大師,易經起名老師謝詠收集整理的,關於北京名稱的由來和含義介紹,如果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多多了解一下;當然如果你是在起名改名方面遇到困惑判斷的的朋友們,或者在人生命運方面感到迷茫的朋友們,也都可以聯繫謝老師來幫助解惑………
(1)謝詠老師:北京地理位置簡介
北京地處中國北部、華北平原北部,東與天津毗連,其餘均與河北相鄰,中心位於東經116°20′、北緯39°56′,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
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境內流經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等,多由西北部山地發源,穿過崇山峻岭,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最後分別匯入渤海。北京的氣候為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
北京西部為西山屬太行山脈;北部和東北部為軍都山屬燕山山脈。最高的山峰為京西門頭溝區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最低的地面為通州區東南邊界。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2)謝詠老師:北京寶寶起名的地方
很多人都問謝詠老師說,出生於北京的小孩子小寶寶如何起名,或者改名字呢?
謝詠老師建議,不管是出現於哪個城市,哪個區域,出生「年月日時」所組合的八字命理是最重要的因素,因為「命理格局」基本上決定了人生大體命運之輪廓,難以更改;我們唯有以「命理格局」為基礎,查其命理五行之旺衰深淺,推算格局氣勢之平衡流通,全方位精準研究每一個五行的旺衰情況,推算出其核心五行「喜用神」,而後再以此為基礎,結合姓名之數理配置,或者《易經》八卦五行生剋等因素,合而為一體來取名字,方可稱之為姓名之正宗精髓;
謝詠老師通過對命理學和姓名學多年的研究,以及吸取古今經驗精華總結,是真正地把命理五行的精髓「喜用神」和「姓名學」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人;《命理》有曰:「大抵八字命局五行不暢,則疾病叢生,事業運勢萎靡不振」,所以謝老師起名立足於命格最核心的五行「喜用神」,這是當前所有的起名方法中,最正統的起名方法;因為「喜用神」不但是八字命格的「精氣神」所在,也是我們每個人的「靈魂動力」所在,更是我們人生耐以成功的「機遇舞台」所在,謝詠老師將 「喜用神」植入到你的姓名之中,也就相當於「精氣神+靈魂動力」時刻伴隨著你了!
(3)謝詠老師:北京取名字的由來和歷史
北京是我國首都,更是世界知名的一線城市,北京在歷史上有著很多不同的名稱,在我們生活的地方有著各種名稱,地名也是其中一個,你是否好奇過地名由來呢?
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篡政後,遷都北平後改的,意與南京相對之意。1368年8月,明大將徐達率大軍攻占了元大都。雖然元順帝逃往了漠北,但其許多軍隊仍滯留在大都周圍,時時威協著大都,元將領也速就曾兵臨通州。朱元璋當即命令大將常遇春率重兵消滅大都周圍的元軍。1369年6月,常遇春蕩平了大都附近元的殘餘軍隊。戰報送達朝庭,朱元璋便以「薊北悉平」為名,將元大都改為「北平府」。這也就是北京也稱北平的來歷。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早在商、周、秦、漢、隋、唐時代,就有燕薊之稱,又有薊城、薊州、薊縣、薊門、薊北等稱謂,但是據文獻考證,不論是薊城、薊州,還是薊縣,沒有一座城門叫薊門,儘管在古代詩詞中,經常提到「薊門」這個字眼,通常是泛指幽燕,即今北京這塊地盤兒,而不是具體指的哪一座城門。薊門煙樹,也不是薊城之城門,更不是薊門故址,這裡是元代古城的舊址。
歷朝歷代都將北京視為重鎮加以治理和保護,並不斷改變著它的名稱,有人統計過,北京城的各種名稱達六十多個。就大家熟悉和史書中常見的說,北京地區上古時稱幽陵,夏朝時稱冀州,周朝時稱薊,春秋戰國時是燕國的都城,故稱燕京。秦置廣陽、漁陽,西漢設幽州,東漢為廣陽、薊縣,北魏稱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就從這裡開始。唐改稱范陽,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就是從范陽起兵的。唐以後又一度稱幽州。遼建都在上京,把這裡作為陪都稱幽都,也稱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於此,稱中都,並對其進行了擴建。這是北京八百餘年建都史的開始。
元朝時稱大都,這時的北京城已是一個相當繁華的大都市了。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曾對大都做過詳細描述。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也由此開始。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將首都定在南京。後朱棣從他侄兒手中奪得政權後,將首都遷到這裡,故稱北京。明朝時,還一度稱北京為京師。清朝也建都北京,並沿用了明朝的名稱。民國建立之後仍稱北京。1928年改稱北平。北平這一名稱是國民黨四大家族之一的陳立夫提議改用的。
北伐戰爭後,陳立夫曾在南京辦了一份《京報》,這份民間報紙很敢說話,銷路很好,其銷出的份數比《中央日報》還多。有一天,陳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決定在南京,北京這一名稱應更改,以免殘餘軍閥再圖在那裡起野心設政府。於是,他讓《京報》羅時實執筆,寫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國民政府採納了陳立夫的建議。
明代定名「北京」。
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在南京,南京就叫「京師」。向來各朝歷代都是把本朝的京都叫「京師」。「京」字的意思是高門樓,「師」字的意思是眾人。
朱元璋的太子早早死去,就把皇位傳給長孫。朱元璋死後,孫子當了皇帝。可是朱元璋的兒子,小皇帝的叔父燕王起兵造反,打到了南京,推翻了剛就位的小皇帝。燕王朱棣就在南京當了皇帝,以後決定定都在北京。為什麼選了北京做京城,因為:朱棣原本被封在燕地;南京做京城,向來是偏安。南北朝時的南朝,全都把它們的京都立在南京,都是偏安的局面,不能統一管轄南北各地。
中國古代建都,多是在西安、開封、洛陽。這幾處地方,都在北緯三十五度,在一條線上。在定都於西安、開封、洛陽的時候,都是全國南北統一的時候。這樣的時候,這幾處地方正好處在全國之中央部位。而南京就不是,南京在北緯三十二度。北京是北緯四十度,明成祖朱棣是第一個把漢人皇朝立都在北京的人。在此之前的後燕、遼、金、元,都是少數民族的族人當皇帝。
朱棣立都在北京,還有軍事原因。在這以前的皇朝建都在南京,也有其經濟上的原因。所謂經濟原因,是說江蘇、浙江都是雨水充足,沿著太湖一帶物產豐饒,所以那時說:「蘇杭熟、天下足。」
明成祖從軍事上看,當時的敵人是蒙古。由於這個原因,他建筑北京城,又在北京城北邊建築長城。所以,他著眼於要把他的京都建立在國防最前線上。秦代的古長城在明代新造長城的北邊。秦的長城,城牆是土泥築成。明成祖的長城改用大磚大石,堅固得多。朱棣死後,他的墳墓也設在這個國防前線的北京,而不葬到南京的明陵。這樣,使他的子孫們來祭祀的時候,可以看到長城,看到蒙古人。
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大將徐達帶兵攻破元朝的這座都城—「大都」。把「大都」改名為「北平」。明成祖遷都到這裡以後,才正式改名「北京」。
明成祖用了很長時間,費了許多財力,在元代都城廢墟上,重新建造都城。這一新的城,同元代的城差不多,皇帝的寶座必須在全城的中央,所在大內皇宮要在城的正中間。
明代城門的名字,多半沿用元代老城門的名字。南城牆改麗正門叫正陽門,改文明門叫崇文門(這個城門元朝也叫哈達門,是個蒙古大將的名字,又訛為海岱門),把順承門改為宣武門(也叫順直門,以為又順又直的意思),南面城門共有三個。東城牆一邊,改齊化門叫朝陽門,改崇仁門叫東直門。西邊城牆,改平則門(又叫平秩門,意思是西方平秩)叫阜成門,改和義門叫西直門。北面城牆,改健德門叫德勝門,改安貞門叫安定門。以上共有九個城門。
明朝又在遷都前,想把內城四面向外,再建一外城,因為財力不夠,就沒有實現。只在南城牆外邊築了外羅城。從此,北京城成了凸字形。
明朝皇帝住在乾清宮,皇后住在坤寧宮。又有交泰殿,意思是帝與後交之泰,是皇帝結婚的大殿。
皇宮有東、西二宮。每一皇帝都各有六個妃子,共是一後六妃,直到十二妃,後來的妃子就更多了。東宮住太子,西宮住皇后。
三大殿是皇帝與大臣們舉行各種典禮的處所。當時,三大殿是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明朝後期改叫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到了清朝,改名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明朝沒有宰相。因為發生過一個左丞相胡惟庸造反的事,從此以後,就只建立大學士。大學士在閣內辦事,故稱之為「閣老」,「內閣」一詞就是這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