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專欄】
恕我直言,你是好人,但不適合當老師
原創作者|李鎮西( 新教育研究院院長,原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校長,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
本文為李鎮西校長原創,首發李鎮西校長個人微信公眾號「鎮西茶館-ID:zhenxichaguan」,校長傳媒獲得授權發布
在推出《有時候,教師不經意的話語或眼神對學生的傷害不亞於體罰與辱罵》一文前,我估計會有不少老師反感,所以我特意為文章寫的提要是:「這對老師是不是太苛刻了?」
然而,讀者的反應出乎我的意料,也讓我欣慰。絕大多數留言都真誠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有老師檢查自己是不是也無意中傷害了學生;有老師根據學生對自己的態度漸漸冷淡而檢討自己的態度;還有不少老師回憶自己的學生時代,的確是某個老師的一個眼神或語氣,讓自己心靈蒙上陰影,進而告訴已經當了老師的自己要善待學生。
我的感動在於,在有的老師動輒抱怨學生的時候,這些老師卻把審視的目光對準自己。他們都是一線的普通老師,我向他們表示深深的敬意!
其實,誰都會犯錯誤,我那篇文章中就寫到自己對學生無意的傷害。但 是否是好老師,並不是以是否犯錯為標準,而是看這位老師如何對待錯誤,是否因為犯錯而感到後悔,並坦然地向學生認錯,進而改正錯誤,讓類似的錯誤儘量少犯——只能儘可能少犯。絕對不犯錯,似乎不容易做到。
但是,也有那麼個別讀者(估計也是老師)很不適應我的觀點,說:「老師學生都是普通人,都按普通人處理就可以了。你也可能因為一個不耐煩的態度對售票員耿耿於懷,但你還要坐公交車,她也還要賣票。誰都不是聖人,就是孔聖人在世,人上一百也不是個個都跟他相處得好。」有的評論說:「教師也是普通人,教師不是完人!」
這樣留言的讀者是個別,但我想類似想法的老師絕不是個別。 我相信,這樣的老師是好人,生活中也很善良,而且在某方面也有自己的智慧。但恕我直言,這樣的好人真不適合當老師。所以我在一個朋友的留言後回復道:「『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我的意思是,建議他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職業。
已經有人說我的文章「傷害」他了。可我一沒謾罵,二沒挖苦,只是語言直率,觀點鮮明。如果你因此而感到「受傷害」,那我也沒辦法,我總得旗幟鮮明地說我的想法吧!比如,我今天說了,有的人很好,卻不適合當老師。你不高興我也要說。
為什麼有的人是好人,卻未必適合當老師呢?
第一,不熱愛教育。
是否熱愛是一個情感問題,與道德無關。 所以一個人不熱愛教育,並不是什麼缺點,更不可恥。就像我不熱愛公務員工作,不熱愛醫療工作,不熱愛會計工作,沒什麼理由,就是從小不喜歡這些職業,這不能說是缺點吧?因為我不熱愛這些職業,所以當年報考大學選擇職業,我從沒考慮從政、學醫、搞財會。因為如果我不熱愛某項職業,卻要加入其中,這不但對不住自己也對不住職業,更對不住我服務的對象。
我知道有不少教師人非常好,是老公(妻子)的好妻子(老公),孩子的好媽媽(爸爸),是同事的好朋友,是小區的好鄰居……但因為不熱愛教育,所以當老師也勉強。當初填報師範,就不是發自內心的熱愛,而是分數剛剛夠那個檔次,再加上父母說「畢竟當老師有寒暑假,也比較穩定」,所以不太情願地讀了師範大學。
因為不熱愛教育,自然就不會真正喜歡孩子。我在成都石室中學教書時,德高望重的杜學釗老師曾經對我說:「如果不熱愛教育,不喜歡學生,不但老師痛苦,孩子也痛苦。」是的, 如果對職業沒有真誠而持續的情感,鬱悶、焦慮、煩躁、痛苦會隨時伴隨,直至退休。
第二,對教師職業性質的認識有誤。
有人說,教師職業的特點是和人打交道。這話不對,因為和人打交道的職業多著呢!醫生、警察、商店營業員、公交車司機和售票員(不過現在很少有公交車售票員了),甚至街頭修鞋的師傅,都是和人打交道。所以,以「和人打交道」來概括教師職業的特點是不對的。
教師職業的性質特點,不是和一般的抽象的「人」打交道,而是和特定的具體的兒童打交道。注意,這裡「兒童」按《國際兒童公約》的定義,指的是十八歲以下(當然含十八歲)的人。因為我們的服務對象是特定年齡階段的人,同樣是和人打交道,師生關係卻不同於社會上其他職業的從業者和服務對象關係,比如有朋友說的公交車售票員和乘客的關係。 把二者混為一談,是對教師職業性質的認識不到位,因為這個不到位的認識,必然會妨礙自己的正常教育。
我們經常說「要把學生當人」,這話也不全對。教師把學生當人,比起過去把學生當學習機器無疑是進步,但是要注意: 第一,這裡的人,是特定年齡階段的兒童,而不是成人;第二,這裡的人,是並未定型且還在成長中的人;第三,這裡的人,是必須被教育者細心關注其豐富精神世界的人,即他們是有個性的人。並不是說其他職業就不關注人的精神,但 教育職業更關注甚至必須關注而且是更加細心地關注「人」的精神世界,以及精神世界的細微精妙之處。
正因為如此,從事教育的人,就不能說是「普通的人」,而是能夠洞察併合乎孩子心靈世界的人。
每一個職業的從業人員,都有著屬於本職業特有的屬性,從業者也有著某種特殊的本領。那麼 對教師來說,最重要的特殊本領,就是理解並尊重兒童的心靈。
這不是我在拔高教師,更不是在道德綁架誰,而是職業性質、職業特點和職業要求。
既然無法認同教育職業性質、特點和要求,那肯定不適合當老師。就像我不理解也不認同公務員、醫生、會計的某些特點和要求,所以我不會去從事那些職業一樣。
第三,缺乏反思精神。
並不是說,一旦「誤入」了教師行業,就絕對不能當好老師。不是的。也有老師曾經不喜歡,後來卻愛上了教育。所以「先結婚後戀愛」,這樣的優秀老師也不少。
為什麼原本並不是出於真情而報師範院校,但後來卻成了深受孩子喜歡的老師?原因很多,比如,在工作中漸漸發現了樂趣,在和學生交往中慢慢感到了幸福,在研究教育中越來越多地獲得了成就感,等等。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通過不斷反思自己的工作而讓自己的人生價值在教育工作中得以實現。
有的老師之所以比較反感我說「連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都要顧及孩子的感受」,是因為他覺得這很難做到,或者說根本做不到。而做不到,必然就會無意中傷害學生。所以他們認為,這是用聖人標準來苛求教師,是不許教師犯錯誤,是「道德綁架」!
這種認識很真誠,卻相當幼稚(對不起,可能又「傷害」一些老師了)。是的, 教師似乎面臨一個矛盾:一方面教育職業對教師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師不可能不犯錯誤。如何解決這個矛盾?
近四十年的教育生涯中, 我的解決之道是:做一個反思型的教師。
何謂「反思型教師」?通俗地說,就是帶著一顆思考的大腦從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師,就是通過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實踐而不斷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師。這裡的「思考」主要指「反思」, 即對自己教育行為乃至教育細節的一種追問、審視、推敲、質疑、批判、肯定、否定……
在我的所有反思中,最重要的是我對教育失誤的反思。 幾乎可以這麼絕對地說,任何一個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區別優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於教育者是否犯錯誤,而在於他如何對待已經犯了的錯誤。 善於通過反思把教育失誤變成教育財富,這是任何一個教育者從普通教師走向教育專家乃至教育家的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所謂「反思錯誤」,通俗地說,就是犯了錯誤之後不要輕易地原諒自己,而是拷問自己的心靈:我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呢?這樣的錯誤是出於一時的感情衝動,還是有著必然的思想根源?這樣的錯誤事先能不能夠避免?這樣的錯誤是否收到了我期望達到的「教育效果」?如果達到了某種「教育效果」,那麼我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如果沒有達到,那麼這次錯誤所造成的表面的後果和潛在的危機有哪些?這樣的錯誤蘊含著怎樣的教育遺憾、教育缺陷乃至教育悲劇?這樣的錯誤可能會在我的學生心靈中造成怎樣的傷害?這樣的錯誤包含著哪些可以理解的善良意圖?這樣的錯誤掩蓋著哪些不可原諒的自私而可怕的個人動機?我是否真正從這次錯誤中汲取了教訓,並從中獲得了新的教育啟迪?……
每一次錯誤,對所有具備真誠反思精神的教育者來說,都是一個進步的台階,我們沿著錯誤的台階一步一步走向事業成功的高峰。相反,那些敷衍地對待自己的工作並且被某些狹隘的功利思想束縛頭腦的人,往往會拚命地掩飾錯誤,會給自己找許多「藉口」和「理由」來原諒自己。對這樣的人來說,每一次自我原諒都是新的錯誤,這個錯誤同時也是一個陷阱――他們即使可能從這次錯誤的陷阱中艱難地爬上來,但隨時都可能掉進另一個錯誤的陷阱,而永遠不能夠走向教育的成功。
因此, 即使不打罵學生,幾乎每個教師也可能都無意中傷害過學生,就像我一樣。但只要我們真誠反思,而且及時道歉,儘可能改正,那麼這樣的「無意傷害」就會越來越少,孩子們也會原諒我們的。
遺憾的是,我們有的老師缺乏反思精神,卻擁有「豐富」的指責學生、抱怨的情緒,而且動輒上升到「體制」「社會」,卻不從自身找原因,這樣的結果必然是心情越來越糟糕。當然,教育問題的確不僅僅是教育問題,的確有體制和社會的因素,問題是,我們能馬上改變體制和社會嗎?在暫時不能的情況下,我們要做的是,一方面呼籲教育改革,另一方面是改變自己——而後者是我們能夠把握的。
如果沒有反思精神,不能說就是壞人,但不適合於當老師。尤其是當對自己職業不滿意的時候,最好的選擇就是另做選擇。這並不可恥,我有許多朋友是曾經的同事,後來發現自己不適合當老師,便毅然改行,結果現在是他所在行業的佼佼者。這是他以前當老師時所無法做到的。
所以,有些老師人很好,也不乏才華,但不熱愛教育,不能理解教育職業的特點和要求,又缺乏反思精神,那麼最好的選擇,就是改變職業,另做選擇。這是對學生負責, 更是對自己負責。
2020年7月31日於虎門至長沙的高鐵上
(以上插圖系本文作者李鎮西為本校孩子所拍。)
精選留言:
@DongZhi:
教師工作有一個劣勢。多數教師從學校畢業進入另一所學校,缺乏甚至沒有直接接觸本校外社會的機會,從而沒有或缺乏對社會的親身體驗;面對的多是同樣經歷的同事和不成熟的孩子,視野擴展受到限制。
教師工作也有著比其他任何職業都不具有的優勢,可以從人數眾多、閱歷多樣的家長群體中吸收營養,開闊自己的眼界,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水平。
但很遺憾,絕大多數教師和校長沒有把家長群體當作合作夥伴和提升自己的良師益友。不少教師和校長甚至把家長當作教育失誤的替罪羊、麻煩製造者,類似某些醫生眼中的醫鬧。
教育亂象被家長舉報到教育主管部門,相當多的教師和校長不把社會監督當作改善教育環境和促進自己工作的動力和機遇,卻抱怨家長是害群之馬,不懂感恩。他們把自己定義為「普通人」,不去思考為什麼家長選擇舉報而不是跟他們交流;他們不反思自己的作為對學生和家庭的傷害;他們拒絕成長,反對教育環境改善的呼聲,痛恨挽救他們的善行。甚至在全體學生和家長面前大聲譴責家長的舉報行為,威脅恐嚇學生和家長。我自己就不止一次聽到過教師和校長當眾說出「反正你的孩子在我手裡」這樣的威脅語言。可以想像這些人在私下裡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
教育是崇高的職業,關係著無數學生和家庭的命運和幸福,關係著社會的未來。教育工作者可以把自己的個人角色定義為普通人,但千萬別忘記自己的職業角色,不要忘記自己從事的是崇高的事業。
@李小鼠:
說得好好,很全面很透徹!我們追求的「家校一體」不是只為了讓家長在家輔導孩子從學校領回去的作業和簽署各種通知書和「一封信」,而是老師要去通過家長了解孩子,通過孩子去引導家長,也讓家長孩子通過老師去互相理解對方,促進共同成長進步。不過,道阻且長、且擠啊!
@凌風醉月:
我完全同意李老師的觀點,但是想補充一點:即便你是一個好老師,課上得好、學生喜歡、家長尊重……也還是未必適合當老師!因為,你試試遇到過垃圾的校園文化麼?在那裡,不管你有多優秀, 垃圾們主宰了話語權,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悲哀!
@李小鼠:
不過哦,那不會說明了你「不適合當老師」,那隻說明了「這個學校不是你的終生工作之地」,還有更好更適合的地方等著你。當然,這需要自己努力跳出來,走出去!
延伸閱讀:
李鎮西:如果教育只是「陪伴」,那和養狗養貓有什麼區別呢?
李鎮西:什麼樣的師生關係,才是「好的教育」?
李鎮西:如何解決代課教師編制?請恕我直言!
李鎮西:副區長,您的「衝鋒號」是要讓教育成為人間地獄呀!
問題教材,嚴查!李鎮西:「毒教材」必須警惕,但標籤不可濫貼
李鎮西|我的調查:魯迅文章究竟從中學教材中刪除沒有?
李鎮西:從寧曉燕到胡鑫宇,到底要失去多少孩子的生命,才能讓教育充滿人性?
胡鑫宇錄音筆內容公布,案件更多細節披露
胡鑫宇事件,等待真相!
劉學州留遺書自殺的背後,是生而不養的父母!
16歲兒子抑鬱自殺後,父親泣血日記曝光:當孩子向你發出求救信號時,千萬別忽略了
李鎮西:所謂「痕跡管理」有時成了弄虛作假,五年過去了,在學校消失了嗎?
李鎮西:教育,可千萬別往孩子大腦里塞垃圾啊!
李鎮西:家長,你是不是管得太寬了?
李鎮西:誰榨乾了教師的激情?誰摧毀了教師的理想?
李鎮西:為什麼我也不贊成「教師專業發展」這個說法?
李鎮西:請聽聽來自一線的意見和建議——關於中小學教材建設的調查報告
李鎮西:教育不應剝奪孩子的天性
李鎮西:把教師比作「園丁」「蠟燭」「春蠶」錯了嗎?
李鎮西:那時候教育很簡單 ,而現在的教育……
李鎮西:破除這些不讀書的「理由」
李鎮西:我的教育經歷錯誤不斷,傷痕累累
李鎮西: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雞」成谷愛凌!
李鎮西:自由是教育的靈魂,為什麼有的老師恐懼自由?
李鎮西|寒假尤須重視:家庭教育的「第一重要性」,是學校無法取代的
李鎮西:請不要隨意給教育貼標籤
李鎮西:既欺騙教育部,又毒害下一代——這個學校為什麼要率領全體學生及其家長統一作弊?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