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半年評分最高10部國產劇,《狂飆》第5,《中國奇譚》第2

2023-06-12     皮皮電影

原標題:2023上半年評分最高10部國產劇,《狂飆》第5,《中國奇譚》第2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今年上半年的國劇市場,皮哥認為,百家爭鳴最為合適。

類型上,百花齊放,有科幻,有懸疑,有動畫,有罪案,基本做到了全覆蓋。

口碑上,黑馬頻頻,光上半年,豆瓣超過8分的國劇就近10部,7分以上的國劇,更是數不勝數,幾乎每周都有一兩部口碑國劇,可供大家選擇,這在之前,是從來沒有過的事。

熱度上,話題拉滿,無論是《狂飆》掀起的網絡熱潮,還是《三體》帶來的史詩還原,即便你不是電視劇愛好者,也一定在某個熱搜下,讀到過關於這些電視劇的故事。

所以,這份上半年的優質國劇片單,皮哥挑選起來很有難度。

以豆瓣分數為參考,以熱度為輔助,加上大多數觀眾的看法,皮哥從上半年播出的近百部電視劇中,挑出了前十部。

下面,我們從第十部開始說起:

10、《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豆瓣7.8)

又是馬伯庸。

對馬伯庸作品改編的劇,觀眾評價向來兩極。

馬伯庸擅長從歷史的脈絡中,尋找故事素材,在讓觀眾難以分辨的真真假假中,創造歷史。

這就決定了,對馬伯庸劇的觀感,會明顯地分為兩類。

第一類,驚嘆於他靠一個名字或歷史細節創造完整故事的能力,並從中體會那個年代的人情冷暖,比如《長安十二時辰》的緊張刺激。

第二類,詬病他架空歷史的「虛無主義」,吐槽他將現代和古代雜糅,戲說歷史的態度,比如《風起隴西》的古代諜戰。

看馬伯庸的劇,需要細細體會,他的多數劇,都是需要觀影門檻的。

《顯微鏡下的大明》也是如此。

製作上,這部劇的場景、細節、質感、格調都十分用心,幾乎在用電影的美學標準去做,從很多場景中,都能看到大銀幕式的觀感和美學表達。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顯微鏡下的大明》不將歷史完全嚴肅化,而是將輕喜劇的元素,融入懸疑故事本身,並在故事進展過程中,完成良好的節奏把控,不水不廢,這帶給觀眾極好的觀感,堪稱國劇良心。

同樣,本劇也擁有所有馬伯庸劇的共通內核,通過劇中故事,反映時代,述說歷史。

劇中的幾個絲絲入扣的案件,牽出的是大明廟堂的機鋒,呈現的是大明官場的百態,講述的也是大明普通百姓的生活。

無論對歷史感不感興趣,《顯微鏡下的大明》都是一個很好的,了解歷史的入口。

這也賦予了這部劇,與其他娛樂劇截然不同的意義。

09、《今日宜加油》(豆瓣8.1)

國產情景喜劇,曾經歷過兩個高峰。

第一個,是三十年前,《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等的湧現,為國產情景喜劇定下了基調。

第二個,是二十年前,《武林外傳》《炊事班的故事》接棒,讓國產情景喜劇,迎來最後的輝煌。

其後,隨著國劇拍攝成本越來越大,這種注重表演、考驗編劇的情景喜劇,反而開始不受歡迎了。

近十年來,能叫得上名字的,也僅有一部深陷抄襲傳聞的《愛情公寓》而已。

但今年我們或許見證了國產情景喜劇的再一次崛起,《今日宜加油》就是個典型。

本劇翻拍自韓版漫畫,並作了本土化改編,故事講述了一家現代公司中,同事和領導之間相處的點點滴滴。

在《今日宜加油》中,我們看到了國產情景喜劇共通的優點。

它聚焦於現代白領在工作和上班中遇到的種種狀況,並作了相對嚴謹的誇張和搞笑處理,不僅能讓打工人深深共情,還頗有代入感。

同時,它打破了對「打工人」的刻板印象,劇中的幾個人物形象,生動立體,性格鮮明,人設清晰,也比較接地氣,很是討喜。

比如,不懂辦公室政治的李天然,因為耿直和老實,鬧出了不少笑話。

比如,一心摸魚但不成的李思思,在領導和同事之間遊刃有餘,就為實現「躺平」大業。

再比如,給全集團點奶茶,到處都有人脈可用的富二代白馬帥,讓人感嘆「有錢真好」。

這一切,讓《今日宜加油》有「電子榨菜」的潛質,全程嘴角很難落下來。

皮哥也希望,國產情景喜劇都能像這部劇一樣,在當下的製作和編劇水準下,以喜劇的方式呈現真實的生活,這也同樣是所有打工人喜聞樂見的。

08、《塵封十三載》(豆瓣8.1)

諷刺的是,這部陳曉的《塵封十三載》和張譯的《他是誰》,幾乎是完全類似的兩部劇。

都是懸疑劇,都是24集的體量,都以一次惡性連環兇殺案展開,都是跨時間線鋪陳,就連破案的主角,也都姓「衛」,這個並不太常見的姓氏。

但《塵封十三載》高開高走,《他是誰》最終爛尾,原因究竟在哪兒?

在皮哥看來,有三點。

其一,是《塵封十三載》始終聚集在對主線案情的偵破上,所有故事的發生,都與主線有關,比起《他是誰》中各種無關支線的鋪陳和有頭沒尾的案件,前者反而更顯誠意,更能抓住觀眾的眼球。

其二,是《塵封十三載》在故事進展中,始終伴隨著人物的成長和弧光,每個角色,甚至每個配角,都十分豐滿。

比如譚凱飾演的「刀哥」郭勝利,從最開始的私自調查,到最後的悲劇結尾,全程讓觀眾揪心,人物雖然死去,但餘味尚在,後勁兒十足。

其三,是點到為止的留白。

兩部劇都有感情戲的呈現,但《他是誰》太滿,太煽情,《塵封十三載》則點到為止,並有恰到好處的留白,那些含蓄且隱喻的場景,最終都會靠細節,讓觀眾豁然開朗,有觀劇的解謎感。

同類型的兩部劇,雖然《他是誰》靠《狂飆》吸引了一波熱度,但在質量上,《塵封十三載》更勝一籌。

07、《愛情而已》(豆瓣8.2)

雖然聽劇名勸退,但吳磊主演的這部都市職場劇,反而讓所有觀眾眼前一亮。

央視播放,口碑熱度不減,聚焦於當下年過30的獨立女性,但它的故事,卻比大多數職場劇鮮活地多。

有都市輕喜劇的元素,卻不添加過分狗血的愛情奇觀,有輕快的節奏,但不刻意製造衝突,在這兩方面,《愛情而已》尤為可貴。

雖然主打愛情與職場,但在接地氣程度上,《愛情而已》也做到了踏實。

對主角工作場景、工作能力和現實的刻畫十分細膩,雖然花費了大量篇幅,但絲毫不無聊,反而因為編劇的巧妙,而引人入勝。

在內核層面,通過梁友安的視角和口吻,將職場對女性的不公和偏見,甚至性騷擾、婚育和歧視等等展現地真實生動,振聾發聵。

不過,這部劇依舊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低估了觀眾的欣賞能力,有些道理明明通過情節已經展現,卻還要通過角色的「金句」強調。

但瑕不掩瑜,這些小瑕疵,不影響《愛情而已》是一部優秀的都市職場情感劇,也為當下泛濫的職場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和模板。

06、《曾少年之小時候》(豆瓣8.4)

這幾年,好的青春劇,越來越少,今年上半年,皮哥倒發現一部青春劇「遺珠」,那就是《曾少年之小時候》。

青春劇曾經踩過很多坑,比如狗血的戀愛,車禍墮胎,雨夜分手,出軌撕X等等,而這部《曾少年》,則踏踏實實給出了,青春劇該有的模板。

它以單元劇的形式,以主角謝喬生活中的小細節,串起了她的青春故事。

故事以四合院中長大的三個少年為主,整個故事中,沒有網紅臉,沒有流量小生,每個演員都很陌生,但演技卻又隨和自然,就像我們回憶中經歷的那些小事,那個夏天一樣。

青春的煩惱,如戀愛、升學、攀比、人際關係,在三人的故事中娓娓道來,不驕不躁,讓這三個少年的形象,變得靈動而鮮活。

雖然沒有大開大合的情節,但那些融入在90年代生活方式中的小細節,依舊讓整部劇充滿趣味,這是所有注重衝突的青春劇所不具備的。

我們確實缺少這種平和的青春劇,更缺少踏實體現少年心境的耐心。

而看這部劇,有時候會讓皮哥有看《請回答1988》的觀感,足見它的優秀和質感。

05、《狂飆》(豆瓣8.5)

作為到今天為止,絕對的現象級爆款劇,《狂飆》,相信皮哥不用再多做介紹了。

它不僅創造了超高的口碑,捧紅了張頌文,還讓裡面所有出演配角的小演員,都分到了一杯羹。

高葉演完這部劇後,就接到了七個代言,高啟勝的扮演者蘇小玎開始代言頁游,「瘋驢子」、「小五」這些角色,也紛紛下海撈金,不亦樂乎。

這就是好劇的影響力和魅力,事實也證明,觀眾不會辜負好劇,更不會怠慢好演員。

那,《狂飆》火起來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什麼?

皮哥看來,兩個原因尤為重要。

其一,是它雖然披著懸疑罪案的外殼,但本質上卻是高啟強,從賣魚小人物到黑道老大的成長史。

這種傳記性質的劇,本身就受大眾青睞,高啟強成長過程中的強節奏推進,扣人心弦的偶發事件,和人物轉變的過程,在扣人心弦劇情的引導下,不僅細節豐滿,也頗有說服力。

這種身臨其境的「黑道老大成長記」,給了觀眾參與感,所以火起來無可厚非。

其二,是演員優秀的表演。

《狂飆》本身就有好的質感,而張譯、張頌文、高葉等實力演員的參演,也功不可沒。

尤其張頌文,在他的演繹下,高啟強這個人物,就像從現實中走出去的一樣。

不僅情緒穿透力強,有幾場戲的對壘,張力十足,演得太好,令人拍手叫絕。

好故事+好演員,這是一部劇成功的基底,而《狂飆》在這兩點上,都達到了國內頂配。

戲拍好了,大火只是時間問題,跟《隱秘的角落》《人世間》如出一轍。

而《狂飆》的火也證明,演員本身的戲劇張力,與名氣關係不大。

只要好好表演,每一個用心的演員,都可能像張頌文一樣,一夜火遍全國。

04、《去有風的地方》(豆瓣8.6)

這是上半年高口碑劇中,最為「特別」的一部。

說故事,它本身沒什麼故事,不過是一個女孩,因為閨蜜的突然離世,而產生了「避世」的念頭,辭了工作拉著行李去了雲南,開始了類似療傷的旅途。

說情節,它本身沒什麼衝突,劉亦菲飾演的許紅豆,不過是平時騎騎馬,看看風景,做做手工,別說懸疑動作,反轉搞笑,就連最基本的車禍小三,它裡面都沒有。

但它特殊的地方,也恰恰在於此。

《去有風的地方》精準戳中了當下年輕人對「慢」生活的需求。

一些國產劇中,緊繃的情節和動不動就衝突爭吵的劇情,就像打工人「打仗」般的生活一般,是一隻推著大家前進的無形大手。

而這部劇,正好摒棄了這隻手,把生活還給了生活,把故事交給了四個字,順其自然。

雖然像極了一部劉亦菲主打的旅行綜藝,但觀眾依舊能從劇中,收穫關於生活和生命真諦的認知,從而找尋自己生活的方向。

這是《去有風的地方》的意義所在。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劉亦菲很美,雲南很美,李現很帥,劇很養眼。

但又有誰,能拒絕一部舒緩心境,沁人心脾,還能洗洗眼睛的愛情劇呢?

03、《三體》(豆瓣8.7)

皮哥是《三體》的死忠粉。

作為死忠粉,大多數觀眾都認為,《三體》是最難影視化改編的作品,沒有之一。

其難度,在於對宏大科幻世界觀的呈現,以及對高科學概念的平實化闡述。

B站動漫版《三體》就是失敗的典型。

不僅顛覆了書中人物的形象,而且劇情亂改一氣,掐頭去尾,缺少了原著的精神。

每個《三體》粉絲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三體》,讓皮哥沒想到的是,騰訊做到了。

其實,這版《三體》只做好了一件事,那就是按部就班地,根據原著進行改編。

之所以高達8.7分,是因為從最開始,就有一股「熟悉」的味道。

在選角上,葉文潔的青年和老年選角,簡直貼合原著到無以復加,王子文和陳瑾本就神似,兩人的眼神,又充滿故事感,讓這個「統帥」角色,增加了不少魅力。

在對原著的還原上,細節粉狂喜,《三體》中有很多引用原文的話,而這話,恰恰都是不應該改掉的點睛之筆。

對這些台詞原封不動的使用,極大拉近了書粉和劇本身的距離,一定程度上幫助書粉接受了劇的設定。

另外,在拍攝上,團隊也是一絲不苟。

大到基地實景,中到粒子對撞機,小到一張實驗報告,幾乎都按照實際中拍攝。

這種細緻入微的態度,給了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既仿佛置身於大劉用文字呈現的科幻世界,又仿佛進入了真實的「三體」世界,感覺玄妙。

當然,《三體》並不是沒有缺點。

有的科幻場景,拍攝得依舊有點「五毛特效」的意思,比如汪淼和丁儀的粒子對撞實驗,就差點意思。

而丁儀的選角王傳君,在表演上有點用力過猛,將一個神級科學家演成了廢柴藝術家的感覺,有點敗筆。

但整體上,《三體》是十分優秀的。

原本網飛《三體》的開拍,還讓皮哥捏了一把汗,如果我們的《三體》被外國人超過,那其實是一種不幸。

但看完騰訊版,這顆懸著的心終於放下。

在對中國文化和哲思的理解上,外國人是不可能有中國人理解深刻的,只要技術層面不出問題,網飛版《三體》,註定只是陪跑。

不信,走著瞧。

02、《中國奇譚》(豆瓣8.8)

《中國奇譚》厲害的地方在於,用超短動畫的形式,創造了一種社會文化現象。

這種現象中,包含著對現實社會的重重隱喻,又與《西遊》IP的精神不謀而合,讓人稱奇,這還僅僅只是第一集而已。

對,皮哥說的就是《中國奇譚》的第一篇,《小妖怪的夏天》。

「浪浪山」的概念,就從這個短片而來。

在年輕的文化語境中,「浪浪山」既是小妖怪不想回的家,也是放不下遊子們靈魂的故鄉。

而獅駝嶺雖然險峻,但跟大城市一樣,有接觸食物鏈頂端的機會,有出人頭地的希望,雖然對打工人來說,這希望異常渺茫。

很難在一部作品中看到,中國古代文學意象和當代青年訴求的完美契合,《小妖怪的夏天》無疑是個特例。

它帶火了「浪浪山」,讓這座山和「孔乙己的長衫」,變成了年輕人嘴裡時常提起的兩個網絡概念。

一個是想回回不去的家,一個是想放放不下的尊嚴。

開篇的爆炸,也讓《中國奇譚》收穫了超高的口碑。

後續無論是《鵝鵝鵝》國風滿滿的默片,還是《小滿》剪切定格動畫的魅力,無不展現著中國動漫的絢爛和瑰麗。

無論你喜不喜歡動畫,《中國奇譚》都值得一看。

因為它是外國人無法理解,無法創造,也無法共情的藝術作品,也是我們引以為傲的銀幕寶藏。

01、漫長的季節(豆瓣9.4)

東北背景,常出好劇,《漫長的季節》便是今年的爆款。

東北的文學總帶著一種傷痕和落寞,但奇怪的是,落寞中又充滿了希望,《漫長的季節》給皮哥的,便是這種感覺。

劇中的人物,都經歷著多舛的命運。

主人公王響,本是個敬職敬責愛崗敬業的工人,卻無端遭遇下崗,後來還經歷了喪子之痛。

馬德勝本是業務骨幹,卻因為衝動,丟失了大好前途。

龔彪曾是意氣風發的大學生,最後卻混成了沉溺遊戲廳的中年男人。

這難道不是千篇一律嗎?

對《漫長的季節》來說,這些個失敗的個體,反而是一種真實。

成功和暴發戶總是少數,現代職場劇中一路晉升的霸總劇,不過是小機率的爽文罷了。

但在時代的大潮下,小人物命運的浮沉,本來就由不得自己。你我他,我們都一樣,所以這種浮沉,更容易引起觀眾共情。

本劇贏就贏在,對這種共情的精準把控上,它講述人生起伏,卻不以悲慘煽情,它呈現生活的苦痛,卻不以傷痕催淚。

在很多80後和90後眼裡,《漫長的季節》中這幾位,都是自己的父輩母輩,他們艱辛地在時代的洪流中套著生活,卻從未失去對未來的希望。

所謂「懸疑」、「謎底」,都是本劇的標籤而已,本質上對人的展現,已經足夠真實,足夠拿到高分。

而本劇也證明,一部好劇,一個好故事的精髓,是始終對個體的命運和人間的疾苦保持悲憫,並始終相信,有光會照進來的希望。

前者是對命運的寫實,後者是對未來的負責。

相信大家看到最後,王響對著年輕時候的自己說「向前看,別回頭」,一定深有感觸吧。

我們每個人,曾經都會在心裡,對未來的自己吶喊出這六個字。

而現如今,我們似乎都站在了十字路口,回首著已去的過去,展望著已來的未來。

這也是《漫長的季節》中,撬動人心的真實力量。

總的來說:

前半年的國劇,優質劇呈現出了井噴的狀態。

從未有哪一年,在短短的半年時間裡,就播出這麼多叫好又叫座的電視劇,就創造出這麼多的熱搜、話題和討論。

國劇已經走在發展的快車道上,

可以預見的是,下半年的國劇,註定還會有不少爆款。

希望年終盤點優質劇的時候,這份片單能被替換不少。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蜉蝣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54151a89e8c8cb5f4759d665dcca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