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飛機、飛彈到星辰大海,都是「吹」出來的!

2023-06-07     平原公子

原標題:從飛機、飛彈到星辰大海,都是「吹」出來的!

從飛機、飛彈到星辰大海,都是「吹」出來的!

實際上,中國的J20、運20、C919、甚至是高超音速飛彈東風17,都是「吹」出來的。

你想的沒錯,就是在「風洞」中吹出來的。

風洞可以產生強力的氣流,用來模擬飛行器高速運行時氣流的作用效果。任何飛機、飛彈的設計都必須經過風洞試驗。

自然風是無法滿足高速飛行器的模擬需求的,所以,就得人工製造各種各樣的風,低速風,高速風,變速風,跨音速風,超音速風,超高音速風,冷風熱風,結冰風……所以我們需要風洞群。

風洞群的建設成本就要上千億,維護成本同樣是天文數字。

大型風洞是耗電大戶,因此風洞周邊要專門配有發電站甚至水庫。

光能吹出風還不行,還得有高精度的測量和控制設備。

資金門檻和技術門檻,擋住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

日本、德國這些所謂的「已開發國家」之所以造不出高科技現代戰機、大飛機、先進飛彈,就是因為他們沒有世界一流的風洞實驗室。

美國為什麼造不出高超音速飛彈?

因為他們做不了這個水平的風洞實驗。

所以,當今世界,不是誰想造飛機就造飛機,想造飛彈就造飛彈,想造飛船就造飛船的;想上天,首先得能吹。

大家大概要問,我們風洞實驗室是什麼水平?世界第一!並且碾壓世界第二,四川的風洞群有多強?強到可以承接世界其他所有國家的任何風洞實驗!

中國打造的JF22超大型激波風洞,能夠吹出30倍音速的風,領先美國二三十年。如果飛行器可以達到35馬赫的飛行速度,意味著1秒鐘可以飛過12公里,那麼14分鐘內就可以從中國飛到美國西海岸(1馬赫等於1倍音速)。

1960年,我國首座超音速風洞FL-1在瀋陽空氣動力研究所投入使用,數以百計的產品在這個風洞內進行了無數次試驗。1997年,四川綿陽的中國空氣動力研究中心建成了亞洲最大的跨音速風洞,該風洞幫助我國殲-10和飛豹系列完成了設計製造。

2012年5月,我國8個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之一的JF-12激波風洞通過驗收。JF-12可以模擬10馬赫高速飛行狀態,它為東風-17高超音速飛彈的設計試驗提供了保障。

「激波風洞」,瞬時的功率幾乎接近三峽大壩的功率。這裡吹出來的飛行器,一秒鐘能飛10公里,已經超過了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每秒),逼近了第二宇宙速度(11.2千米每秒),一小時能幾乎能繞地球一圈。正是因為中國獨立自主設計製造了世界級的風洞群(位於四川綿陽的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國才能夠成為航天大國和航空大國。這個風洞群,是由錢學森和郭永懷等規劃,經毛主席批准於1968年開始組建的。

綿陽風洞群擁有2.4米跨聲速風洞,而且能從低速至24倍超高聲速的檢驗。此外還擁有每秒能進行14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要知道這款設備能對包括火箭發動機在內的多項設備進行試驗。目前該風洞已經進行多達47萬次的風洞測驗,其中不乏一些神舟飛船和殲-20戰機的試驗。

我國的風洞技術,甚至用在了體育運動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十一院3所就為國家體育總局建造了兩大兩小四個體育風洞,為運動員的訓練、運動服和鋼架雪車的設計提供風阻數據。

2023年5月30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力學所懷柔園區組織召開了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爆轟驅動超高速高焓激波風洞」(JF-22超高速風洞)的結題驗收會議。

JF-22超高速風洞項目是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支持,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於2018年正式啟動,研製周期為5年,項目負責人為姜宗林研究員。

姜宗林提出激波反射型正向爆轟驅動方法,把「不能用」的爆轟波頭變為「可用」和「好用」,帶領團隊構建了超高速激波風洞技術體系,成功研製出JF-22超高速風洞。

該風洞是高超聲速和超高速領域的一座超大型實驗儀器,總長167m,噴管出口2.5m,實驗艙直徑4 m,實驗氣流速度範圍3-10km/s,能夠揭示由分子解離主導的複雜介質超高速流動規律,可有力支撐我國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和超高速飛行器研發,對於推動氣動學科發展、提升我國宇航高技術研發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JF-22超高速風洞與JF-12復現風洞共同構成唯一覆蓋臨近空間飛行器全部飛行走廊的地面實驗平台。

JF-22風洞可復現40~100km高空、速度約30倍聲速的飛行條件。姜宗林說:「JF-22風洞的目標是助力天地往返系統,若成功可把衛星和太空飛行器發射費用減掉90%。」

大家可以聯想一下,這意味著什麼?

所以,為了星辰大海,這樣的「中國風」,不吹是不行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4ea5d97b9ed23ac725fdca82dbbdc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