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如果老百姓欠了皇帝的錢,後果就很嚴重了。
時間回到清朝初期。
1658年,順治皇帝發布了一道措辭嚴厲的諭旨,指出「江南無錫等縣、歷來錢糧、欠至數十萬。地方官未見有大破積弊、征比完結者,皆由官吏作弊」,表示要「大破情面,徹底清察,如仍前徇庇,別經發覺,即治撫按以溺職之罪」。
順治皇帝為什麼要發布這道諭旨呢?這是因為,江南地區拖欠了大量錢糧,讓朝廷感到忍無可忍。
從唐宋以來,有著「魚米之鄉」美譽的江南地區越來越繁華富庶,也成為朝廷的財賦重地。朝廷自然要想方設法,從江南地區徵收更多的錢糧。但是,江南地區的縉紳豪強,也會採取勾結官府、賄買書吏等辦法,隱瞞和拖欠錢糧。
清朝入關之初,還沒有實現全國統一,為了安撫江南地區的民眾,對縉紳豪強隱瞞和拖欠錢糧的行為沒有過多追究。後來,隨著全國逐漸統一,統治基礎趨於穩定,順治皇帝決定對江南地區的縉紳豪強採取鐵腕手段,清查他們歷年拖欠的錢糧數目,老帳新帳一起算,全部收回國庫。
不過,順治皇帝的收帳還沒有真正進入實施階段,順治皇帝就在1661年一命嗚呼了,享年23歲。繼任的康熙皇帝採取了更加強硬的態度,實施收帳行動。
在康熙皇帝的強力要求下,江寧巡撫(江蘇巡撫前身)朱國治將轄區內四府一縣(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鎮江府以及溧陽縣)拖欠錢糧的官紳士子全部造冊,上交給朝廷。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共有13517名。其中,就有1659年己亥科殿試的探花葉方靄。
葉方靄,字子吉,號紉庵,江蘇崑山人,出生名門望族,是明朝兩廣巡撫葉盛的後代,祖先在明朝多有任官。清朝入關後,葉方靄一家沒有出山當官。
1658年,順治皇帝為了表示重視江南地區的讀書人,親自對江南地區的貢士進行複試。葉方靄參加了這場複試,寫了一篇《瀛台賦》。順治皇帝看後讚不絕口,賜予舉人功名,允許他參加會試。
1659年,葉方靄進京參加己亥科會試,金榜題名,並在隨後舉行的殿試里考中一甲第三名,獲得探花稱號。葉方靄授任翰林院編修,品級為正七品。不久,葉方靄奉命編撰《孝經衍義》。
就在葉方靄準備大展宏圖之際,卻尷尬地發現,自己的名字進入了朱國治編造的拖欠錢糧官紳士子名冊。
康熙皇帝下令,凡是不能在兩日內繳清錢糧者,不問是否大官,也不問拖欠錢糧多少,屬於在籍秀才、舉人、進士者,一律革去功名;屬於現任官員者,一律革去官職,降兩級調用。這就是著名的「江南奏銷案」。
葉方靄見康熙皇帝要動真格了,馬上寫信回去,讓家人將拖欠的錢糧補上交清。可是,葉方靄家只欠了1厘銀子,摺合1文銅錢,沒有引起葉方靄家人的重視,沒有及時去繳納,結果被朱國治再次上報到朝廷。
於是,葉方靄受到了嚴厲懲處,被革除官職,降兩級調用。《清史稿》記載:「江南奏銷案起,(葉方靄)坐奪官,尋授上林苑蕃育署丞。」這是說,葉方靄丟了烏紗帽,被送到上林苑去喂雞喂鴨了。
葉方靄因為一文錢而丟官,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民間由此傳出「探花不值一文錢」的流言。
在江南奏銷案受到嚴懲的不僅葉方靄。當時,還有徐元文、吳偉業、徐幹學、吳偉業、韓炎、汪琬等懷有真才實學的知名人士都受到朝廷嚴懲,丟官的丟官,降級的降級。徐元文還是葉方靄同科的狀元,照樣被降了兩級,調任鑾儀衛。
更加冤枉的是,有9名士紳本身並沒有拖欠錢糧,而是被人冒名頂替了。但朝廷不問青紅皂白,照樣將他們革除功名,降級調用。
在朝廷的嚴令打擊下,江南地區的縉紳豪強魂飛魄散,紛紛繳納拖欠錢糧。在江南奏銷案中,清廷大獲全勝。
康熙皇帝是一個很有政治手腕的人。當他通過江南奏銷案沉重地打擊了江南地區的縉紳豪強後,又重新給了他們一條路。過了幾年,康熙皇帝下令,允許被黜降的官員、士紳納銀開復,交一筆錢官復原職。後來,康熙皇帝還親自到江南視察工作,安撫和籠絡江南士紳。康熙皇帝一手大棒、一手胡蘿蔔雙管齊下,讓江南士紳從此對清廷死心塌地。
葉方靄又怎麼樣了?
1663年,葉方靄也被重新起用,回到了康熙皇帝身邊,屢獲升遷後,官至刑部侍郎。1682年,葉方靄病逝,朝廷賜予諡號「文敏」。康熙皇帝還派人前往祭奠,並賜白銀200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