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上心頭
(隨筆)
文/石清華
兒媳婦田小慧請假一天,上午帶兒子曉松去進行常規檢查,下午請小梅阿姨和我與老婆白雲一起去看房子。
九點多鐘到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不論是誰,只要進入院區,就得掃碼、登記、測體溫。雖然弄得有點緊張,但為了大家的安全,院方不得不這樣做。看到每一位進入者都積極配合,大家肯定充分認識到了這些措施是必要的。
挂號、繳費,再找到預約的專家。從頭到腳皆白的專家先看一看小慧、白雲、我,然後才看一看曉松,詢問相關情況後列印出一疊繳費單,接著分別到不同的科室檢查。
到檢測智力水平的科室時,有位年輕的女醫生用她的檢測規則問了幾句曉松沒有聽過的話,有的自然答非所問。如醫生說:「你會喊媽媽嗎?」
「媽媽。」
「會喊爸爸嗎?」
「爸爸。」
「你看看我的耳朵在哪裡?」
小松伸手摸摸自己的耳朵,醫生否定了。
「你喜不喜歡阿姨,喜歡就點點頭。」
曉松沒有點頭,可能是他不懂點頭的意思。幾個回合之後,醫生覺得不如意,提出診斷建議:「加強語言訓練。」我們知道,曉松的語言能力應在同齡幼兒的水平之上。與他同齡的幼兒,有的只會說「爸」或「媽」,有的只會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曉松不僅會說這些,還會說許多兩個音節、三個音節的詞,甚至會說四個音節。如「美麗」「好漂亮」「這是什麼」。只要和家長一起時,總是問這問那,問個不休。我們對醫生的診斷深表懷疑,小慧用沉默表示不認同。醫生見孩子的媽媽不言語,認為家長著急了,趕緊隨機應變地勸慰:「曉松的智力水平沒問題,我只是希望這樣去做會更好。」
我給小慧建議:「以後不要給曉松做智力水平的檢測了,他的智力應該在平均水平之上。」
檢查結果絕大部分都可以,小慧覺得身高八十厘米稍欠缺一點,要是多三厘米該多好呀。見到孫子正在健康成長,我喜在眉梢笑在心頭。但仍然對小慧說:「別著急,孩子會慢慢長高的。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去跟別的孩子比,各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要多看自己孩子的優勢。」
下午約一點鐘才回家,小慧很麻利地下麵條,我們想幫點忙她說不需要。很快就把菜和麵條做好,要我們吃,她給兒子喂麵條,然後自己吃。在我看來,兒媳婦是精明能幹的、有責任心的賢妻良母。
下午我們在中介的帶領下,與小梅阿姨去保利時代、泛悅城等小區看房。在大公館看房上電梯時,電梯里人較多,我抱著曉松,他高興地叫著笑著,在狹小的空間裡手舞足蹈。在家人管控稍鬆懈時,把剛在泥地上踩過的鞋蹬在了緊挨著的漂亮阿姨身上,阿姨乾淨的衣襟下方就印上了曉松帶泥的鞋印。家長去擦不合適,只能深表歉意地說:「曉松,跟阿姨說對不起。」
「阿姨,對不起。」口齒清晰、聲音清脆,望一望那粉紅的、胖胖的圓臉,大約有氣也生不起來了。
阿姨微微一笑:「小朋友真乖。」
過後我問小慧:「我和白雲以前從沒教他說過,怎麼今天你一教就會呢?」
「我以前教他說過。」可見兒媳婦很注重孩子的養育。看來,曉松生活在這樣的家裡,可能有較好地發展前景。
看完房子,小梅阿姨請我們到她家晚餐。一看已經五點二十分鐘,回家做飯太遲,電話通知兒子小強去彭澍餐館點菜。吃飯時,她總是笑嘻嘻地看曉松吃飯,喜愛之情溢於言表。我們則不斷地告訴他說:「么奶奶好。」曉松也許知道么奶奶喜歡他,時不時地來一句親切的「么奶奶」,令小梅阿姨笑得合不攏嘴。我們為兒子兒媳婦有這樣一位真心相親相愛的阿姨感到高興。
晚上兒子一開門鎖,正在墊子上玩玩具的曉松丟下玩具站起來,跑到門邊大喊:「爸爸。」兒子進門一把抱著曉松高高舉起:「曉松,今天在哪裡吃飯?」「么奶奶。」誰也沒告訴他,簡直是無師自通,我情不自禁地向他伸出大拇指。
有這麼能幹的兒媳婦,有這麼和睦的家庭,有這麼可愛的孫子,世界上還有什麼煩心事呢?
(2022年1月13日)
【作者簡介】石清華(男),退休教師。出身卑微,有幸長成,但歲月蹉跎,一事無成,只好勤奮幹事,踏實做人。胸無大志,交遊平民,酸甜苦辣,離合悲歡,滲透於心。然盼其覺醒,努力上進。替己謀福利,為國盡忠誠。暢敘平民事,共享人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