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個球啊!編程解謎遊戲《Line Time》今日正式發售

2024-09-12     3DMGAME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郭怡琳 于娜 北京報道

繼三明醫改經驗取得積極進展,我國醫療領域再迎重磅消息——放寬外商獨資醫院試點。

9月8日,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藥監局發布《關於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擬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福州、廣州、深圳和海南全島設立外商獨資醫院(中醫類除外,不含併購公立醫院)。

對此,中國企業資本聯盟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9地試點允許外商設立獨資醫院,有利於活躍非公醫療市場,增加醫療服務多樣性。在市場開放環境下,提升民營醫院競爭力,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而一位不便具名的資深醫療從業者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雖然外商獨資醫院不是新鮮事物,但首次在政策面由三部委聯合提出,從而引發業內廣泛關注。而此次《通知》發布,利好三甲醫院高水平醫生執業流動,促進高水平醫生收入提升,強化醫療服務體現技術勞務價值,從而有利於減少醫療腐敗,遏制帶金銷售。」

放寬外資獨資醫院試點

記者了解到,這不是我國醫療領域首次對外商獨資醫院開放。早在1997年,和睦家落地中國,國內首次出現中外合資形式的醫院。隨後,嘉會、妙佑等國外高端醫療機構進入中國,與國內醫院合資辦院,豐富國內的高端民營醫療市場。

對此,上述業內人士認為,「長期以來,中國的醫療體系以公立醫療機構為主體,民營醫療機構是公立醫療體系外的有效補充。國外高端醫療機構進入中國,可滿足部分國內患者對高端醫療資源的需求。但在沒有商業保險支付的前提下,其醫療服務價格較高,超越普通百姓的支付能力。其在運營邏輯上,依靠高質量服務取勝,但在專家、技術、藥品引進上,仍存在很多限制服務。」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進程推進,中國人的醫療服務需求不斷增長。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到204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將占總人口的近28%。這意味著中國對於醫療相關服務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在此背景下,2014年8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商務部就曾發布通知,在北京等7省(市)開展設立外資獨資醫院試點工作。允許境外投資者通過新設或併購的方式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設立外資獨資醫院。除香港、澳門和台灣投資者外,其他境外投資者不得在上述省(市)設置中醫類醫院。

隨後,2015年3月13日,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修訂並發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又將醫療機構列入限制類。直至2017年,國務院進一步明確,醫療機構的參與形式僅限於合資或合作。而2023年11月,政策再次放寬。國務院批准方案,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外籍及港澳台醫生在北京開設診所。

經過一系列醫療服務領域開放的探索,外資醫療機構隊伍持續發展壯大。國家衛生健康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1070785個,比上年增加37867個。全國醫院總數為38355個,比上年增加1379個,其中,民營醫院26583個,占比近七成。

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衛生健康局原副局長、全國知名醫改專家徐毓才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出現,以及經濟發展不均衡,中國醫療服務供需關係不斷變化。而外資醫院的發展滿足當下國內對高質量醫療需求。放寬外資獨資醫院試點,順應我國對外開放大方向的要求。此次《通知》由商務部牽頭,旨在向國際表明我國繼續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的道路。」

「較前相比,此次政策開放範圍更廣。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基礎上,新增天津、南京、蘇州、福州和海南全島等更多地區,讓更多地方受益於外資醫療資源的引入。擴大開放的9個地區,從人員結構方面分析,外資企業分布比較多,有利於解決外資企業員工的醫療問題,推動醫療服務與國際化商保接軌。」徐毓才進一步分析稱。

醫療開放新亮點

事實上,外資獨資辦醫院是我國醫療領域擴大開放的一次重要實踐。華經產業研究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放寬外資辦醫信號發出後,2015年—2021年,中國外資醫療機構的收入從約100億元增至190.18億元。

9月11日,愛爾眼科董秘回復投資者提問表示,國家允許部分區域設立外商獨資醫院,有助於形成公立、民營、外資多元辦醫格局,有利於滿足大眾不斷增長的多層次的醫療需求,完善多層次醫療服務供給體系,進而激發中資醫院的內在活力。

在柏文喜看來,此次放寬外資獨資辦院,將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外商獨資醫院的設立和高端醫療技術的開發,將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促進上下游產業的協同增長,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此外,隨著外商投資的增加和醫療產業的發展,將帶來更多的稅收收入和就業機會,對於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和居民的就業都是積極的貢獻。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通知》更加明確具體,不僅明確了試點地區,還對允許外商投資的領域進行了細分,更具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徐毓才指出,「相比2014年的試點政策,此次新政提出,在一定條件下允許幹細胞、基因工程等新醫療的許可。」《通知》指出,在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允許外商投資企業從事人體幹細胞、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開發和技術應用,以用於產品註冊上市和生產。所有經過註冊上市和批准生產的產品,可在全國範圍使用。

在政策發布後次日,利好相關賽道企業,二級市場逆勢拉升。9月9日,上證指數收盤跌1.06%報2736.49點,恆指收跌1.42%,但醫藥生物板塊逆市走高。其中,A股睿智醫藥漲超9%,康龍化成收漲4%,港股康方生物漲超15%,藥明康德漲近4%。此外,A股細胞和基因治療相關上市公司股價突然暴漲。濟民健康、冠昊生物、中源協和等股價紛紛漲停。

對此,柏文喜認為,「吸引外資和促進投資,允許外商獨資設立醫院和參與高端醫療技術開發,這將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中國的醫療領域,促進相關產業的投資和發展,不僅有助於提升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還能夠為當地經濟帶來直接的資本注入和就業機會。」

隨著試點城市經驗的積累,未來外商投資醫療領域向全國範圍複製亦值得期待。「通過引入國際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管理經驗,中國的醫療行業將在全球範圍內更具競爭力,有助於提升中國在全球醫療健康產業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柏文喜稱。

見習編輯:姜雨晴 主編:陳岩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40021314b22f9415920fb49693698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