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好對聯讓人津津樂道。
我是真游泳的貓,一個對聯達人。喜歡對聯的朋友一定要關注我哦。
今天我給大家獻上4副讓人拍案叫絕的極品對聯,對仗工整,水平不凡,好厲害呀。喜歡對聯的朋友,不要錯過哦。
第1副對聯:
這回吃虧受苦,都因入孔氏牢門,坐冷板凳,作老猢猻,只說限期易滿,竟換得頭童齒豁,兩袖俱空,書呆子何足算也;
此去喜地歡天,必須假孟婆村道,賞劍樹光,觀刀山瀑,可稱眼界別開,再和些酒鬼詩魔,一堂常聚,南面王無以加之。
此聯是一個落魄書生臨終前的自輓聯,算是回首一生對自己的「蓋棺定論」。
對聯採用的是自對之法,也就是「受苦」對「吃虧」,「歡天」對「喜地」,「坐冷板凳」對「作老猢猻」,「觀刀山瀑」對「賞劍樹光」。
如果不熟悉對聯規則的朋友,可能會誤認為這副對聯沒有做到對仗的工整,這就有些鑑賞失靈,錯失明珠了。
具體看對聯的內容,上聯是作者回首一生的無奈總結。作者認為一輩子之所以落魄失敗,就是因為讀了書,大有權德輿「書窗誤一生」之意。
上聯說儒門是牢門,說板凳是冷的,像一隻蹦躂不安的老猢猻,真是慘極了。頭童齒豁,出自韓愈的《講學解》,意思是頭頂禿了,牙齒稀了,形容人衰老的狀態。
到老只是一個書呆子,沒有半分建樹,想想也是可悲。看來人間不足待也。
下聯則是作者對於解脫的歡喜,既然他活著沒有什麼意思,那麼死對他而言,反而是一種「期待」。
在旁人眼中恐怖陰森的地獄景象,在作者這裡反而成為了風光絕好的瑰麗奇景,反而是別開生面的大熱鬧。
甚至作者開玩笑說,死之後就可以和歷史上的酒鬼詩魔坐在一起,不用管功名富貴,直接飲酒談詩,快樂無限,人間所謂稱王稱霸者也未必有如此的逍遙快活。
雖然對聯帶有一種消極的意味,但是,對於一個落魄一生的窮讀書人而言,此聯的感情可謂真摯感人。
種種對地獄的美好幻想,都可以看出作者一生的坎坷與辛酸,可謂以樂襯哀,細細品味,便可以發現作者表面的從容歡喜之下,是說不完的痛苦與淚水。
而古代許多出頭無望的讀書人,看到這副對聯,也想起自己的坎坷遭遇,心有戚戚,自然也擴大了這副對聯的流傳度。
第2副對聯:炭黑火紅灰似雪;谷黃米白飯如霜。
這副對聯非常有意思,整副對聯連起來是一個連貫的意思,而單獨上聯和下聯拎出來,也是一個連貫意思。
上聯說的是燒火,下聯說的是做飯,連起來是燒火做飯,內容妥帖,對仗工整。
當然,對聯最大的優點,其實是妙用顏色詞,也不必我多說,大家有目共睹,一目了然了。
第3副對聯:白塔街,黃鐵匠,生紅爐,燒黑炭,冒青煙,閃藍光,淬紫鐵,坐北朝南打東西;淡水灣,苦炭翁,戴涼笠,彎酸腰,頂烈日,流咸汗,燒冷炭,迎夏送冬度春秋。
此聯也是妙用顏色詞的典範,上聯用白、黃、紅、黑、青、藍、紫等諸多顏色詞,加上東南西北的方位詞,湊成一個絕妙上聯,讓人輕易對不出下聯。
而下聯另闢蹊徑,通過淡、苦、咸之類的感覺來應對,加上春夏秋冬的季節詞,剛好對上了。不得不說,這真是才子才能想出的下聯,太有才了。
第4副對聯:托缽歸來,不為鐘鳴鼓響;結齋便去,也知鹽盡炭無。
據說這是明代的普荷禪師題寫昆明筇竹寺的對聯。此聯所寫,乃是和尚的化緣之事,而別具禪意,令人嘖嘖稱嘆。
上聯化用了宋代和尚如珙的詩句:「托缽回身去,鐘鼓未鳴時。不會末後句,只有奯心知。」
托缽,手托缽盂,指僧人赴齋堂吃飯或向施主化緣。《聯燈會要·雪峰義存禪師》:「鍾未鳴,鼓未響,托缽向甚麼處去?」《續傳燈錄·惟正禪師》:「聞托缽乞食,未聞安坐以享。」
上聯是說,和尚的化緣乃是修行本色,雖是化緣,卻非為了「鐘鳴鼓響」的富貴生活。換言之,禪門修行並非是積攢財富,並不是為了自身的安逸享樂。
下聯則是說,和尚們化緣吃完飯後便離開施主家,因為他們知道鹽和炭都已用盡了。
換言之,化緣不是要將施主家的財富哄騙來,不是要讓施主家變成「鹽盡炭無」的窮光蛋,而是填飽肚子就夠了。
此聯意味深長,發人深省,乃是為佛門指點修行之路,也是為世人牢記方便之門。
世上有不少花和尚、壞和尚,仗著和尚的身份,騙吃騙喝,騙財騙色,將許多善男信女騙得傾家蕩產,讓人又憤怒又無奈。
「托缽歸來,不為鐘鳴鼓響;結齋便去,也知鹽盡炭無。」不管是和尚還是施主,仔細閱讀此聯,當別有會心,別有感悟了。
大家有沒有自己創作對聯呢?歡迎留言分享哦。看到優秀的,我會寫入文章里。
失業在家,寫文餬口,喜歡我文章的朋友,請讚賞、收藏和轉發!1塊錢是情,2塊錢是愛,再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