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到網上很火的一段視頻,標題叫《小鎮農村VS北京海淀,成長經歷差別有多大》。
當然,似乎也可以叫《小鎮女孩和北京姑娘暢聊成長經歷》,因為視頻的前面是這麼寫的。
反正是一回事,我們只需要關心故事的內容即可。
視頻中,是兩個二十八九歲的女孩,一個出生在農村小鎮,一個出生在北京海淀,她們從家庭背景到教育經歷有著「鴻大」的差距,按理說人生不會有太大的交集。
但就是這樣的兩個人,居然坐到了一起喝著咖啡,聊起了自己的成長曆程。
她們的對比雖然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但細細品味,其實非常震撼人心。
02
農村小鎮女孩劉夢娜的學生時代,應該是我們大多數人都熟悉的樣子。
家長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沒有能力去幫助孩子,他們只能寄希望於學校。
在學校里,老師會告訴你「多考一分,超越千人」,讓你學習學習再學習,其他的所有活動都被壓縮壓縮再壓縮。
北京姑娘,準確地說是海淀姑娘王逅逅,出生於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
父親開了一家出版社,從小圍繞她的都是書,她也因此進行了海量的閱讀。
中學時代她上的是著名的十一學校,那裡有最好的素質教育實驗,有無數個社團,有無數的活動,所有的個性都可以張揚。
當然,課後她也會被媽媽帶去補習班,她在前面聽課,媽媽在後面學,就像網上流傳的照片顯示的一樣。
高三的時候,劉夢娜昏天黑地備戰高考,王逅逅出國交流學習。
甚至,回國後,王逅逅還出版了一本書,名字叫《體驗美國中學教育》。
毫不誇張地說,小鎮女孩劉夢娜的中學時代是黑白的,北京姑娘王逅逅的中學時代是彩色的。
03
中學時代的不同,顯然也會延續到大學時代。
王逅逅所在的學校,考清北司空見慣,一年能考上七八十個。
劉夢娜和同學們的高考目標,則只是想考上一個一本。
在高考填志願的時候,沒有人給劉夢娜專業的指導,父母什麼都不懂,全憑同樣什麼也不懂的孩子自己掌握。
於是,劉夢娜隨便填了一個看起來很「特別」的服裝設計與工程。
視頻里沒有說王逅逅考上了哪所大學,從網上搜索發現,她上的應該是哈佛大學文理學院。
然後在大三的時候,她在紐約時報北京辦公室實習,然後通過這個跳板,又去了真格基金實習。畢業後,徐小平又找到她,給她投資。
劉夢娜的大學四年則乏善可陳,視頻里直接略過,估計,像普普通通的你我一樣。
04
在看視頻的過程中,我有一個深深的感覺,就是家庭條件、生活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
我們的父母,可能只會說一句「你要努力讀書」,別人的父母,卻可以輔導從小學到高中所有的功課;
我們的父母,連985和211的區別都不懂,別人的父母,可能自己就是最頂尖高校的教授;
我們的父母,天天見的、說的只是最底層的家長里短,別人的父母,見的、說的可能是我們電視上才能看到的大人物。
農村小鎮女孩和北京海淀姑娘,過的是完全不同的生活。
這樣的對比,讓我們唏噓。
但我們知道,誰都不能改變什麼,劉夢娜可以羨慕王逅逅,但她不可以學王逅逅。
她上不了十一中學,不能出國交流,更不可能自費上美國名校。
要知道,王逅逅高三去美國交流的花費是10萬元,而在另一個採訪中,她的父親介紹,她本科四年的學費,大概要160萬左右。
農村小鎮女孩,只能走農村小鎮女孩的路,只有這樣的路,她才可以走。
她只能通過刷題,通過高考,改變命運。
好在,劉夢娜在被爺爺的一次批評之後,年年都是三好學生,最終考上了大學,走進了大都市。
05
在我的一篇文章後面,有朋友留言說:「農民工二代,即使你是多麼優秀的大學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也不一定混得好!」
我回覆說:「但總會不斷進步的。只是很難一步登天。」
劉夢娜現在做自媒體,王逅逅現在做網店,從收入上講,似乎劉夢娜還比王逅逅更好。
但從另一個角度講,人家王逅逅已經不用在生活中去內卷,她可以過得更隨心所欲,這仍然是劉夢娜不能比的。
談起兩個人的區別,王逅逅對劉夢娜說:「可能在海淀呆久了,就可以看得見這些珠子串起來,就會變成一個珍珠。你就是要去找這些珠子把它串起來,你可能連那個珠子你都沒有找到,或者,你不知道有珠子這個東西。」
其實,在農村女孩的世界裡,哪裡有那麼多珠子,哪裡有機會去發現什麼珠子!
就像沒有去美國中學交流,就不能寫出《體驗美國中學教育》一樣。
有些事情,我們無法選擇,我們只有接受,並努力去改變。
即使生而為一顆粗礪的沙子,我們也要用努力去層層包裹它。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也能變成一顆美麗的珍珠!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噹噹、京東、天貓等平台熱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