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遠征軍與廣州三元里村民武裝力量之間發生的自衛反擊事件。
在這次戰鬥中,村民克服武器落後的劣勢,充分利用有利地形,誘敵深入,大敗英軍,後來在廣州地方官府的干涉下,英軍才得以撿回性命。
三元里抗英鬥爭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抵抗外國侵略的勝利鬥爭,表現出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抵禦外敵的愛國精神。
1840年六月,英國海軍少將懿律率皇家海軍艦隊47艘、4000餘士兵從印度出發,抵達廣東珠江口外,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在這場現代工業文明與古老農業文明的較量和碰撞中,戰爭從一開始就呈現一邊倒的態勢。
生產力和軍事力量落後的清帝國在英國堅船利炮的碾壓下接連敗退,隨著英軍迫近京畿,道光將林則徐等主戰派官員革職,命主和派官員直隸總督琦善前往談判。
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訂《穿鼻條約》,割讓香港島,使道光大為不滿,將琦善抄家革職,於1841年二月任命奕山為靖逆將軍率一萬八千餘人南下廣州與英軍交戰。
愛新覺羅·奕山,滿洲鑲藍旗人,康熙十四子胤禵玄孫,道光族侄,歷任正藍旗護軍統領、伊犁將軍、御前大臣等職,出發前奕山誇下海口:
「務使逆夷片帆不返!」
但其表現卻大跌眼鏡,五月份奕山到達廣州後,不僅沒有認真備戰,反而貪圖享樂,購買大量西洋進口鐘表和奢侈物品。
奕山不得不投降求和,並簽下《廣州和約》,承諾向英軍支付600萬銀元的贖城費。
然而貪婪成性的英軍並未就此撤退,而是大肆劫掠,十三行的很多商鋪被燒毀搶奪一空,此後又不斷竄擾西北郊三元里、泥城、西村及蕭岡等村莊,肆意搶掠燒殺,姦淫婦女,其惡劣行為激起百姓反抗。
五月二十九日,十幾名英軍流竄至三元里,見一李姓農婦稍有姿色,便上前調戲,農婦大聲呼喊救命。
丈夫菜農韋紹光聽見其妻呼救,立即叫上村民將這十幾名英軍圍住,在一頓狂毆下,有八名英軍被打死,其餘逃回廣州城。
當晚韋紹光等人思量英軍一定會來報復,為做好應對,他們於第二天清晨在三元古廟前集會,號召全體村民武裝抗擊。
同時在以何玉成為代表的愛國鄉紳的組織下,三元里附近共103個村約一萬五千人組成平英團,以大刀、弓箭和長矛為武器,齊聚在三元里村東北的牛欄崗上。
在韋紹光率領下,村民於廟前誓師:「旗進人進,旗退人退,打死無怨。」至此一場廣州民間自發組織的對外自衛反擊戰打響了。
事件經過:清政府正規軍沒有搞定的英國殖民者,被鄉民百姓搞定了
五月三十日,三元里百餘名武裝村民作為誘餌,手持鋤頭、鐵鍬、木棍、刀矛、石錘、鳥槍等武器,圍困廣州城北英軍駐守的四方炮台進行佯攻。
駐防英軍司令臥烏古負隅頑抗,在戰鬥中,少校畢霞緊張恐懼過度,再加上天氣炎熱,竟中暑昏倒在地,幾分鐘就死了。
雙方對陣半日不分勝負,惱羞成怒的臥烏古指揮英軍集中發射火槍火炮,農民軍則按計劃且戰且退,據當時英軍記載:
「我們的火箭炮繼續對著他們的隊伍一行一行地推過去,他們仍然沒有什麼畏懼的表現,搖動著旗幟和盾牌,引誘我們向前進。」
失去理智的英軍立刻出兵一千餘人前往追趕,不多時,英軍就被引誘至預先設好的埋伏圈牛欄岡附近。
在英軍還未緩過神來時,忽然戰鼓擂響,旌旗蔽野,殺聲震天,七八千武裝農民從四周猛衝出來,將英軍團團圍困,慌忙之中的英軍立刻開炮還擊。
農民們雖武器落後,但利用有利地勢和聰明戰術與英軍鏖戰,到下午兩點時分,天空突降大雨,電閃雷鳴,惡劣的天氣導致英軍火藥受潮,槍炮全部啞火。
他們賴以指望的田間小路又被暴雨淹沒,稻田一片汪洋,穿著皮靴的英國士兵在泥濘中寸步難行,農民軍趁機衝出,將英軍分割包圍,用長矛猛刺英軍。
「刺刀之於中國人的長矛,只不過是一種可憐的防禦物罷了。」
其中一個六十人組成的連隊,有三四十名印度僱傭兵被刀砍斃傷。
此時的英軍士氣大落,膽戰心驚,根本無心戀戰,開始紛紛後撤,他們一個挨一個結成方陣,穩步向後撤退,在一番掩護下,終於於晚上九時狼狽逃回四方炮台。
在當天的戰鬥中,除了三四十名印度僱傭兵傷亡外,另有英軍5人死亡,23人受傷,雖然看上去傷亡比較小,但相對於鴉片戰爭的其他戰役而言,這次英軍的傷亡是相當大的。
受到戰勝英軍的鼓舞,一大批廣州手工業工人以及附近州縣等地鄉村武裝也陸續加入到三元里隊伍中,圍台民眾增至數萬。
他們相約圍困餓死英軍,甚至拿著土槍、土炮、盾牌、鋤頭、鐮鍬等與英軍對峙。
臥烏古被這烏央烏央的民眾嚇得不敢應戰,一邊豎起白旗乞求和談,另一半派人拜會奕山,請求其出兵驅散群眾,如若不然將毀約攻城。
此時的奕山被圍在廣州城內籌集贖城費,英軍是萬不能得罪的,如果廣州再次丟失,自己的烏紗帽勢必不保。
於是他接受英軍請求,急派廣州知府余保純出城,先安撫英軍,然後再率番禺、南海兩縣令向組織圍攻的何玉成等鄉村士紳施加壓力,警告他們。
如果事情再不平息,將拿他們是問,士紳害怕只能屈服,帶頭撤退,其他農民見狀也漸漸散去,三元里抗英至此結束。
若敢再來,不用官兵,不用國帑,自己出力,殺盡爾等豬狗,方消我各鄉慘毒之害也!」
小結
三元里抗英雖然沒有對戰局產生大的影響,但這次戰鬥卻是農民自發組織的自衛行動,這種偉大的鬥爭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反抗外侮的愛國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