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大逆不道」的話:別太把老師的話當回事

2023-06-27     窈窕媽媽

原標題:說句「大逆不道」的話:別太把老師的話當回事

hi,我是窈窕媽媽,點擊關注我

作者 | 大J

來源 | 大J小D(ID:jiayoubaobao2015)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最近公眾號又改版了。如果沒有星標公眾號,就會收不到我們的文章,我們的緣分或許就無法再續了 ……

為了不失聯,希望大家動動手指星標【窈窕媽媽】公眾號,期待你們能在文章發布的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文章。 星標步驟如下:

育兒群已建好,進群方法在文末。名額有限,進 群要儘快哦~

期待和你們有更親密的聯繫~~

以下是今天的正文:

孩子上學後,有個特別重要的心得沒給大家分享過:別太把老師當回事。

先別驚訝我說出這麼「大逆不道」的話,聽我慢慢講;先分享一個小故事。

01

總被老師告狀的兒子

故事的主角是雲雁老師和她的兒子。雲雁老師是中國教育報記者,長期關注兒童心理和閱讀。

她說,兒子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她幾乎每周都要被班主任請去,投訴她兒子上課「多動」。

那段時間,基本上只要接到學校電話,她就「蹬蹬蹬」往學校跑。老師抱怨的點特別多,上課屁股坐不定,手不知道放哪裡。

老師苦口婆心勸說過,但孩子還是無法達到課堂要求那樣,不回答問題的時候手放在背後,一整堂課可以端坐45分鐘。

上課經常被老師點名,被叫起來站著,都沒見好轉。老師就只能請家長過來配合教育了。

雲雁老師態度端正地接受老師反饋,但特別有意思的是,班主任老師「投訴」完畢後,特地問了一下,你準備回家怎麼做?

她對班主任老師說,老師,您說的這些我都接受,也的確給您添了不少麻煩了。我回家肯定不罵孩子,但我也會想想方法,儘可能地讓孩子不痛苦的情況下,慢慢提高自控力。

雲雁老師說,這是她當時真實的心理活動,因為她系統學過兒童心理學,特別能理解,小學第一年級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需要完全適應學校規則是不容易的,而這點對於男孩來說就更難。

但萬萬沒想到,班主任老師竟然給她豎起了大拇指,你這麼做是對的。 家長和老師就是需要「各司其職」。

老師需要反饋孩子真實的表現,也需要干預課堂行為。家長肯定也需要干預孩子的課堂行為,但更加關鍵的是,需要讓孩子回家不要再有那麼多壓力。

不知道你們聽完什麼感覺?我當時特別驚訝,一追問,果然,雲雁老師家就讀的是北京十一學校,是一所一直在踐行「重新定義學校」的教育理念,無論在高考選拔還是素質教育,都取得過很耀眼的成績。

故事說完了,不知道你們什麼感悟?

這裡,我不想去羨慕老師學校好,也不想去吐槽我們現在的環境,更加不想評價主人公處理的是否無可挑剔。

我始終一個觀點,聽別人的故事,長自己的見識。我從這個故事裡,有兩個很深的感悟,也許是很多家長,尤其是孩子進入小學後的家長所忽略的。

02

不必「太」把老師的話當回事

孩子入學後,就是踏入社會,有人的地方就有了「比較「的標準。我們經常容易想當然地認為,每個孩子都需要達到標準,甚至都是超出標準的。

(換位思考,單位業績考核,也不是一條線拉齊的不是嗎?)

老師的職責,肯定需要保持家長的知情權,實話實說,溝通進度讓家長不至於到了期末有驚喜,甚至驚嚇。

我們當然也重視老師的話,但不用「太」當回事。這個度怎麼把握呢?

1

區分現象和問題

孩子上課坐不定

孩子上課愛說話

孩子作業很粗心

孩子上課坐不定

孩子上課愛說話

孩子作業很粗心

當老師反饋這些的時候,我們家長需要時刻提醒自己, 這只是現象,而不是問題。

老師分享了現象後,我們需要和老師一起去 定義問題,這才是真正可以幫助孩子。

比如,坐不定背後的問題,到底是肌肉力量不足導致坐40分鐘累呢?還是上課的內容孩子不感興趣呢?又或者是周圍環境分心因素多呢?

而如果家長「太」把老師的話當回事,那很可能只是盯著「現象」本身,然後只會一個勁地對孩子指責教育,你不要亂動,你不要說話,你不要粗心。

講真,這些話壓根對孩子沒幫助,弄不好還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結果越來越差。

這時候的不把老師的話「太」當一回事,就能讓我們退一步,看到孩子,分析孩子的問題,真正地幫助孩子。

任何時候都要記得,孩子不是在找麻煩,而是深陷麻煩。

2

理解解決需要時間

凡是學齡前用心帶娃的,都明白,解決很多孩子的「問題」,都是需要時間的。但人就是這麼奇怪,一旦有了外部壓力,就容易把這個簡單道理忘記。

大家設想一下,幾乎每周都被老師找,投訴娃的問題,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下,首先崩不不住的就是父母自己。

結果,我們自己壓力太大,然後不切實際地希望孩子「立馬」就好了,大人的焦慮傳遞給了孩子。

博主大J 曾經分享過自己女兒小D的經歷。

「像小D一年級,我幾乎每周都會被老師「投訴」,小D字寫的特別潦草,連續幾周後,發現小D並沒有改善,老師還直接在家長群,把她的作業作為反面教材來說,直接圈我。

你說壓力能不大嗎?肯定有,但如果我們嘗試不「太」把老師的話當回事,我們就能有理智腦知道,孩子寫字這件事,和吃飯學走路一樣的,不可能一夜之間就變好的。

那我後來怎麼做呢?我就會和老師分享我們在家的行動計劃,一兩周和老師分享小D寫字進步的過程。

這樣,老師知道父母是上心的,同時也讓我們自己和老師都明白,孩子的「問題」需要慢慢來。

這時候的不把老師的話「太」當一回事,就是幫助孩子找到「慢慢來」的緩衝區,讓孩子沒有壓力下一點一點變得更好。

3

學會家庭內部化解

老師面對一個班級幾十個小孩,有時候難免會為了效率而在管理上偶有簡單粗暴。那麼這時候,我們家長就更加要學會別「太」把老師的話當回事。

這麼說,倒並不是要在孩子面前輕視老師,而且我特別不建議這麼做。 但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區分「行為」和「動機」。

比如,幼兒園開始實行「光碟行動」,孩子現在每天晚上就很擔心,說自己實在吃不下,但吃不完老師就會不開心,而且只有吃完的人才能有小紅花,她也想要。

這時候,我們可以幫助孩子解讀動機,為啥老師希望每個人都要吃光食物啊?對啊,農民伯伯種菜很辛苦的,一粒米要從小苗苗變成我們碗里的飯都是需要花很多時間的,所以我們要珍惜。

然後分析行為,老師希望你們從小可以養成珍惜糧食的好習慣,所以就會鼓勵你們都吃完。

還可以多做一步, 考解決方案。但你即使很努力也吃不完,那怎麼辦啊?

我們每次午餐前可以和老師說一下,吃多少要多少,讓老師少給你一點。吃完了如果還需要,可以再加。每個人按需拿食物,那麼浪費的機會就會減少的。媽媽送你去幼兒園的時候,也會和老師說一聲的。

這時候的不把老師的話「太」當一回事,就能讓孩子既尊重老師,更能學會更多應對處事的策略。

03

做孩子的外部調節器

今天和大家分享了一些方法,但歸根到底,談的其實是,父母在孩子人生階段中非常關鍵的一個角色, 那就是做孩子的外部調節器。

自從兒子入園後,每當我著急上火,氣急敗壞的時候,我都會想像這樣一個畫面:

我從早上8點上班,一直到下午4點下班,老闆無時無刻都對我人盯人,需要完成很多對我來說挺難的任務,哪怕我已經用盡全力,但仍然無法讓老闆滿足。

然後回到家,我希望我最愛的人可以怎麼對待我?是對我仍然追著靈魂拷問,你怎麼就做不到呢?是對我不斷地指責,覺得我無能/不懂事嗎?是天天在我面前唉聲嘆氣,覺得我給他們丟臉了嗎?

我從早上8點上班,一直到下午4點下班,老闆無時無刻都對我人盯人,需要完成很多對我來說挺難的任務,哪怕我已經用盡全力,但仍然無法讓老闆滿足。

然後回到家,我希望我最愛的人可以怎麼對待我?是對我仍然追著靈魂拷問,你怎麼就做不到呢?是對我不斷地指責,覺得我無能/不懂事嗎?是天天在我面前唉聲嘆氣,覺得我給他們丟臉了嗎?

我需要的是什麼?這個答案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清楚,那麼我想,這也是我們的孩子所需要的。

孩子慢慢長大,他們離開我們的呵護去「闖」社會,這件事並不容易,我們很多成年人至今都沒做得很好,經常還弄得滿身是傷。

那麼就讓我們時刻去做孩子的外部調節器,不管任何時候,讓他們安心篤定地知道, 哪怕外面再難,回家就有擁抱,回家就能充電。

這樣的孩子,哪怕暫時落後,也不會亂。因為他們在家休息好了,可以再有勇氣繼續「闖」社會。

能夠重新出發,就能越來越好。

最後:

在我們店鋪購買的東西有問題直接私信我,保證儘快處理~~ 售後問題大家完全不用擔心哈,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信任。

另外大家催了很久的育兒群已建好,除了每天針對不同年齡兒童發育特點 分享育兒知識,還會有分享自用好物以及給大家談到的品牌福利、定期抽獎等活動,保證每天都有收穫~

這是我們日常分享的內容,非常乾貨哦~

左滑】查看其他年齡段群的分享內容

添加我的微信好友後,說明來意小助理會拉你進群。

有其他育兒方面的問題也可以私信給我,期待跟你有更親密的聯繫~

End

本文作者大J,育兒暢銷書作者,500萬父母關注的親子教育博主,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兒童早期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員,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特聘研究員。著有育兒暢銷書《打造兒童超級大腦》,《愛上閱讀的秘密》、《跟早教專家學兒童潛能開發》系列 歡迎關注她的個人原創公眾號「大J小D」

了解更多育兒乾貨

窈窕媽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26e85f5d0fbebe3b2de3a82784ff8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