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到底有沒有大廠?

2023-07-21     正解局

原標題:南京,到底有沒有大廠?

南京,真有大廠。

正解局出品

先講個小故事。

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從小就跟著父親學書法。

基因好,加上刻苦練習,王獻之後來也成了大書法家,和他的父親王羲之並稱「二王」。

別看王獻之字寫得好,但他對當時流行的一種棋類遊戲(樗蒲),卻不咋精通。

有一次,家裡來了幾位客人,想玩棋,就叫王獻之一起玩。

沒想到王獻之的「短板」一下子就暴露了。

大名鼎鼎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連樗蒲都不會玩,這個消息一下子就傳開來了。

面對這樣的「非議」,王獻之只能苦笑,無力爭辯。

樗蒲

同樣,苦笑而無力爭辯的,還有南京。

前段時間,一條「南京沒有大廠」的新聞,把南京帶上了熱搜。

南京城市發展,又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

南京,真的沒有大廠麼?

南京夜景

讓南京惹上「非議」的大廠,其實就是我們說的網際網路行業里的頭部公司。

早兩年,這些大廠工資獎金數到手發麻,行業朝氣蓬勃的像八九點鐘的太陽,很多人擠破腦袋都想進去。

再精準點說,真正的大廠,指的無非就是騰訊、阿里、京東之類的網際網路巨頭。

最近幾年,這幾家巨頭在哪個城市設個總部,都能成為這個城市有吸引力的標誌。

提到網際網路大廠,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深圳、廣州、北京、杭州,當然現在還有上海。

騰訊總部大樓

但南京並不是網際網路荒漠,反而還有著強大的網際網路基因。

比如,全球最大的快時尚女裝網際網路電商公司SHEIN的出生地,就是南京。

2022年,SHEIN的營業收入達到了227億美元,估值也一路上升到最高約1000億美金,不僅成為全球排名前3的獨角獸,還是歐洲快時尚巨頭Zara和H&M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而當年,跟阿里巴巴幾乎同時進入「黃頁」的全新領域的一家公司,也在南京。

這家公司叫焦點科技,它的旗下有一家知名B2B電子商務平台——中國製造網。

當年,南京在電商行業,還有兩所大名鼎鼎的「黃埔軍校」:

一個是四海商舟。

四海商舟早在2009年,就啟動了面向國內製造業廠商的品牌出海服務。

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周寧,還曾被稱為跨境電商行業早期的布道者。

一個是奧道科技。

當時在國內,奧道科技的SEO技術水平在行業內,那是非常的高。

後來,在華東甚至全國,很多非常出名的公司和公司的創始人,包括SHEIN,都出自這兩家公司。

最近幾年,南京也成為新興網際網路基地:

阿里巴巴江蘇研發中心,規模就不小,能容納3萬人,2025年就能投入使用了;

阿里巴巴江蘇總部效果圖

小米科技第三總部的研發中心,也被安排在了南京。

據說這個研發中心的級別,僅次於北京武漢,比上海還高;

58同城也選擇了南京。

這麼看,南京的網際網路企業,無論是從質量上還是數量上講,都不算差。

如果非要把「大廠」特定為網際網路行業,並且特指那幾家大公司,那南京差點意思。

按說,沒有網際網路大廠,也不是一個城市拿不出手的主要原因,就連上海也曾因為這個問題被「吊打」過。

曾經,上海因為不那麼熱衷於前期燒錢、回報率非常不確定性的網際網路公司,被定性為落後於時代的發展。

但仔細觀察南京的產業就會發現,南京並沒拖後腿,而且,在中國百年近代史上,支撐起南京這個省會城市的產業,都在「大廠」。

那是一個方圓不過80平方公里的區域,住著不少低調的工業大佬,近代中國最先進的化工技術、最優秀的化工業人才,都聚集在這個地方。

比如,中國最早的一批實業家,畢業於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化工系的范旭東,就在這個地方建立了一個化學工業公司,叫永利錏廠。

永利錏廠舊址

這個廠,不僅擁有突破氨鹼法制鹼技術(侯氏制鹼法)的侯德榜,還誕生了中國5位院士,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大廠」。

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袋化肥、第一包催化劑、第一台高壓容器以及第一套合成氨、硫酸、硝酸.....

這些都是妥妥的大廠氣象。

這些大廠,在過去很多年,給南京的GDP添了不少彩,還使南京成為中國化工業的搖籃。

就算百年後的今天,這些「大廠」也還是南京GDP的重要支撐。

南京能不斷地湧現新生產業,都是因為有它們托底。

南京被拿出來「吊打」,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南京的產業結構,大多產品集中在上游,和大眾接觸的機會少。

在長三角城市群里,這些年裡,很多人熱衷於比較南京和杭州:

兩家都是GDP萬億俱樂部成員,杭州的GDP總量高,南京的人均GDP高。

2022年南京和杭州GDP的對比

杭州的人均收入高,南京的人均預期壽命高。

2022年,杭州的GDP為18753億元,南京緊追其後,達到了16908億元,但兩個城市差距達到1800億以上,比兩年前還拉大了600多億。

細分到產業上,杭州的三產增加值占到了1.28萬億元,比南京的1.05萬億元,高出了20%還多。

事實上,南京的三產比重已經達到62.2%,按說已經非常強勢,但從數據上看,還是明顯遜於杭州。

杭州是一座有大廠的城市,阿里巴巴就成長於杭州。

杭州還誕生了無數的民營企業,杭州的民營經濟占比61%,這些優勢,都是南京難以企及的。

還有人說,是上海壓制了南京的服務業發展。

南京和上海,產業上的確有著交叉。

2022年末,南京的三產比重達到62.2%,但是,上海的三產比重,達到了74.1%。

很多服務業企業,還沒在南京落地,就被上海吸走了。

除了上海,蘇州也削弱了南京的存在感。

南京在經濟上始終低蘇州一頭,因為蘇州的存在,南京無法像武漢和成都、長沙、鄭州那樣,能在省內獨大。

但實際上在很多領域,南京都「走在前面」。

中國第一個榮獲"中國軟體名城"稱號的城市,就是南京。

南京軟體谷科創城

對於全球地緣戰略極為重要的台積電,就從北至南,從一線到二線,圍繞很多城市考察了一圈後,最終選定了南京,並興建了大陸第1個研發中心。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南京熊貓每一次出現,幾乎都和「中國第一」掛鉤。

1959年的南京熊貓,僅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就生產出了江蘇省第一部黑白電視。

熊貓電子廠還成了當時毛主席唯一視察過的電子廠。

如今,改名叫中電熊貓的南京熊貓,已從當年生產收音機、電視機等電器的製造企業,成為了國內自主研發生產振蕩器產品頭把交椅的科技企業。

中電熊貓當前生產的振蕩器產品,占全球市場份額10%,不僅在毫米級的「小世界」里闖出了世界級大市場,還承擔了國家的「卡脖子」工程。

「亞洲第一所」,中國雷達的發源地14所,儘管不是什麼網際網路大廠,但它研製了各式艦載相關的裝備研製、包括雷達、通信、電子系統等,是名副其實的大國重器。

南京的「紫金山實驗室」,研究了不少真正的高科技。

比如,毫米波相控陣系列成果,從晶片、模塊到天線陣面全面實現自主可控。

這些高科技,沒有網際網路大廠那麼高調,但解決的問題都不低調。

台積電南京工廠

說到這兒,關於南京偏重工業的爭議,又跟著浮出水面了。

在長三角地區中,南京是唯一一個製造業百強市排名靠前、疊加服務業擴大開放的試點城市。

但很顯然,大部分人只關注到了前面的部分,即製造業百強市排名靠前。

鋼鐵和化工,的確是南京的兩大支柱產業,但在長三角,有類似情況的城市也不少見。

比如上海、蘇州、無錫這幾個城市的鋼鐵產業都很強大,上海、寧波的化工產業規模也很厲害。

但好像只有南京會被調侃重工業纏身。

這對於南京來說,顯然是一種深深的偏見與誤解。

如果放眼整個江蘇省,就會發現,江蘇的發展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特徵,那就是均衡性。

江蘇省每個城市的經濟,都有各自的偏重,也都很強。

2022年江蘇各城市GDP排名

有意思的是,儘管經濟體量與廣東接近,每個城市也都很強,但整個江蘇省,至今也沒出現過一個一線城市。

所以,這就註定了南京,沒法在省內獨大。

然而,這一次,關於南京沒有大廠的討論,最後的指向,還是認為南京應該捨棄那兩大支柱產業,擁抱全新的產業。

但這樣的觀點,太草率了。

新生產業往往都是建立在舊有產業之上,不管是鋼鐵,還是化工,都是製造業的底層基礎,沒有這些底層基礎,下游產業的發展就很難實現。

而且,製造業,恰恰是提供崗位、吸收人口最多的。

其實,無論是南京,還是整個江蘇,恰恰都透露出一座城市創新、轉型的隱秘邏輯——

大國之治,貴在平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24bbc10dff2f0a290f377229f4c2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