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播六天豆瓣9.2分,《漫長的季節》能否改變懸疑劇「爛尾」宿命?

2023-04-27     娛樂獨角獸

原標題:開播六天豆瓣9.2分,《漫長的季節》能否改變懸疑劇「爛尾」宿命?

作者| 無花果

編輯| 赤木瓶子

在這個時代,有本事能讓當下高閾值的觀眾們翹首以待的創作者,辛爽肯定算一個。

捧紅秦昊和懸疑「三小隻」、讓兒歌《小白船》、爬山不再是單純含義的《隱秘的角落》,不知不覺距離現在已經過去了三年。三年間,還沒有同等量級的懸疑劇翻越這座高峰。近期,導演辛爽執導的第二部懸疑劇《漫長的季節》不負眾望,開播六天拿到豆瓣9.2分,超越了前作《隱秘的角落》的8.8分,一躍成為今年最高分劇集。

網絡熱度方面《漫長的季節》則超過了同類型的《塵封十三載》,僅次於仙俠劇《長月燼明》。

此次辛爽依舊與老搭檔秦昊合作,也能看見劉琳、史彭元等熟面孔,新增加的范偉、陳明昊、林曉傑的表演都十分重量級,飾演王陽的劉奕鐵和飾演沈墨的李庚希則是年輕演員中的戲份擔當。這次除了有東北懸疑故事裡熟悉的樺鋼廠,明媚溫暖的黃白光代替了懸疑劇一貫冷冽潮濕的陰鬱色調,東北人性格的特殊和語言的幽默感也不著痕跡地融合在一個悲劇底色的故事裡。

看起來,《漫長的季節》是在挑戰一種很新的懸疑劇。

此外,《漫長的季節》的特殊之處還在於,第一,這次它的播出平台不是愛奇藝「迷霧劇場」,而是騰訊視頻獨播。第二,雖是講述東北的故事,劇集拍攝地點卻放在了雲南昆明,導演居然在南方拍出了東北秋季的明亮乾燥感。第三,主演范偉與秦昊此次都用上了物理特效化妝,還原了兩個時空下,不同年齡、不同心理狀態的角色,這使得故事的層次感很豐富,也極其考驗演員的表演功底。

不過,諸多溢美之詞外,劇情過半案件的推理還未進入高潮,劇情節奏過慢、時間線較混亂、范偉的角色同質化等評價也逐漸冒出來,9.2的高分能否撐到最後?《漫長的季節》又能否改寫懸疑劇易「爛尾」的宿命,還要畫上個問號。

時間發酵一切:「往前看,別回頭」

就在各種懸疑劇習慣性借用恐怖片手法,靠音效、環境、奇觀嚇時刻繃著弦準備觀眾一跳的時候,《漫長的季節》偏偏反其道而行,它不靠過分暴力血腥的鏡頭唬人,也沒有用陰森冷冽的色調烘托懸疑氛圍,而是展現了色彩分明、光照充足的東北的秋天,甚至還加入了與懸疑天然相「對沖」的喜劇元素,把東北俚語、方言運用地格外絲滑。

而在眾多懸疑題材以及社會派推理已經不知道該往哪走,又該以怎樣的角度再深挖人性的幽暗面時,《漫長的季節》也跳出了老套路,在探討「時間」是這個更宏大的主題。從秦昊、范偉從頭武裝到腳的老年裝扮,到數個橫跨20年的精彩的轉場鏡頭,再到20年間物是人非的樺林生態和人物關係,都很難不讓人對「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由此產生自己以及身邊人過往人生的聯想。

但「時間感」不是那麼容易在影視中表達得當,少一分則輕浮,多一分嫌做作。《狂飆》第一集把雙男主身上的時間感表達地精準,才能一舉擊中觀眾的心。

能看出來,《漫長的季節》對於時間的流逝的態度是克制又寫實的,唏噓中帶著自我調侃與開解,范偉飾演的王響中年喪子,經歷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但他多年追兇,不改軸人本色,這不是得過且過,只是日子還要過下去。他與秦昊飾演的龔彪,陳明昊飾演的馬德勝組成老年追兇探案組,繼續追查殺害王陽的真兇,三個「老年臭皮匠」試圖解開塵封多年的懸案。

劇情跟隨著三個不怎麼靠譜的人隨時開飆,但因年齡感的增加整體散發著一種「開解人」、「寬慰人」的氣場,有種「越過山丘」的舉重若輕,正如前兩天人民日報發的那句「往前看,別回頭」。

《馬大帥》是導演辛爽反覆看的神劇,其中范偉飾演的「彪哥」范德彪是不可錯過的經典角色。於是,你可以看到無論是《漫長的季節》中的范偉還是秦昊,身上都有范德彪的影子,愛面子、熱心腸、愛吹牛、越努力越倒霉,經常因用力過猛而招致嘲諷。

而在《漫長的季節》里,那種舊式外放、粗曠、大嗓門的東北幽默並沒有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理解、理性、和旁觀角度出發的冷幽默,這種「收」讓喜劇環節並沒有喧賓奪主,反而有一根線牽引著觀眾,讓人對這幾個相互糾纏了二十年的人物關係產生好奇,對於他們之間的愛恨情仇的關心,有時甚至超過了案件本身。

王響和亡故兒子王陽的矛盾在於,習慣被安排的循規蹈矩的老一代人,和渴望跳出圈外、嚮往自由和愛情的一代人的矛盾,劇集用詩句喻人,王陽寫的新派詩王響看不懂,王響更在意詩句的合轍押韻,並給王陽的「打個響指吧」接了「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在尚不流行雙押rap的年代,王響的行為是地道的「爹味兒」十足。

從後來王響對待第二個兒子小北的方式來看,多年後的他在育兒方面已經180度大轉彎,變得靈活又開闊,王響開始勸小北去大城市發展,把他從正在工作的超市叫出來只為說幾句話,從不訓斥只有鼓勵,從不暴躁只有暖心,你能感受到王響失去兒子後的懊悔。時間和大事件是改變一個人的最強驅動,但時間不能倒退,一切也只能向前看,向前走。

辛爽的懸疑劇:「野蠻生長」的技術流

好的影視作品需有好故事來支撐,《隱秘的角落》改編自紫金陳的《壞小孩》,以三個小孩為主視角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一個月內的「小巧」故事,時間線堆疊得更緊湊也更濃縮。此次《漫長的季節》改編自憑藉《冬泳》成名的東北作家班宇的同名小說,以三個老年男人的視角講述橫跨20年的大篇章,同樣的生活流懸疑,不一樣的是兩部劇一老一少,一南一北,一長一短的強烈對比,也更能凸顯導演的想法和技巧。

書寫一代人的一生,是一種野心。我們也的確在《漫長的季節》里看到了時間帶來的變化,由人和人的關係變為了人和社會的關係,人和命運的關係。

在辛爽最新的一條「謝謝觀眾」的微博評論區里,有網友評論道,「敏感肌親測,美術音樂都喜歡,還會繼續回購的」。的確,在懸疑劇「捲起來」的這些年,觀眾閾值變得越來越高,對藝術的感知力也越發敏感。於是懸疑劇除了拼內容、拼主創外,還拼鏡頭、拼美術、拼音樂、拼海報設計,總之,硬體和技術已成了懸疑劇的必備配套設施。這其中,不乏電影導演和80、90後新導演入局帶來的一派新氣象。

從《白夜追兇》《無證之罪》,再到《隱秘的角落》《摩天大樓》,以及近兩年的《八角亭迷霧》《雙探》《回來的女兒》《塵封十三載》《漫長的季節》,有第一眼的驚艷,新角度的清奇,也有期待後的落寞,重新出發的進階。

《漫長的季節》採用了一種高難度的三重時空敘事,20年前和20年後是大的對比,20年前又分為事發前和事發後,一方面順時針推進劇情,一方面反向推理案情,且故事的時間線沒有用直白的文字標註來劃分,而是特意用不同風格的轉場來過渡。對於這種要求膽大心細、邏輯嚴密的敘事結構,有人嘖嘖稱奇,也有人看得雲里霧裡,但整體看下來終究憑藉藝術效果險中求勝。

例如劇集開頭,20年前的中年王響開著威風凜凜的火車在玉米田飛馳而過,緊接著與20年後把計程車停在田間地頭的老年王響做對比,錯開一眼就容易感嘆,「范偉怎麼突然變這麼老了」;又比如20年前在雨中心懷期待意氣風發的王陽,和後來經歷變故站在雨中慟哭的王陽的轉換;同樣的,20年前王響和馬德勝在餃子館吃飯談論案情,對比時過境遷之後在同一張桌上已經蒼老的倆人探討偷車牌案;以及本來是王響與兒子王陽一起吃飯的場景,鏡頭一轉卻是兒子的遺像。

隨著對於劇集敘事模式的習慣,不少觀眾從不適應到熱衷於捕捉這些絲滑的轉場,並通過這些轉場來get劇情重要線索。

丁可的配樂在《隱秘的角落》里備受好評,此次《漫長的季節》的配樂再次受到褒獎。12個單集搭配12首完全不同的片頭音樂,就像話劇舞台上的「鳴鑼開場」,9首片尾曲也各有風格。據辛爽介紹,東北小城樺林被設計為有些西部片的感覺,Blues、Funk、衝浪音樂,隨著劇情進程時而自由、散漫,時而激情澎湃,時而文藝浪漫,共同形成了《漫長的季節》獨特的音樂風格。

辛爽曾在《漫長的季節》發布會解讀他想表達的東北氣質:「即使生活已經變成一片廢墟,你仍然能樂樂呵呵的面對它。」

作為12集短劇,目前該出現的人物都已出現,該破解的謎題早已浮現在明面,此後還有4集時間,每集一個半小時的時長挑戰不可謂不大,在期待更多驚喜和反轉的同時,也不禁為該劇捏把汗,希望能將高質量保持到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1bc68016e3840e6177d4fb132b554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