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是唐玄宗年代的宰相,有關那個時代由盛轉衰的細節已不必再贅述。張九齡則是在朝堂之上,完整的經歷了唐玄宗統治前期到後期的轉變。唐玄宗勵精圖治的時候,張九齡也忠君之事,竭盡胸中之才,共襄盛舉;而當皇帝開始昏庸不前,一個忠心耿耿地宰相也就不再被需要。
盡觀朝代的衰落,由於封建制度其本質上的缺陷,當統治階級不再有能力掌控朝政使百姓安居樂業的時候,整個社會都會極大的受到影響,甚至使得一個朝代一蹶不振。而唐玄宗一生的轉變,正是詮釋這個缺陷的絕佳的例子。
於是張九齡被貶黜,奸相李林甫當權,對上阿諛奉承花言巧語,對下則一手遮天瞞天過海。值得一提的是,李林甫當政的時間,也恰恰是杜甫求取功名的時間,而由於當時朝堂的黑暗,官宦世家出身的杜甫困守京城十年,始終沒有得到一官半職,一直到安史之亂爆發的不久之前。
言歸正傳,張九齡遭到貶黜之後,心中自然積攢了許多的怨氣無處發泄。在荊州的任上,見到不同的景色和事物就會勾起他不同的心境,「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山山水水,全部變成了他情感的寄託。於是有了他的「感遇十二首」。十二首詩全部用比興手法,借物抒情,表達了自己堅貞高潔的氣節與「信見疑忠被謗」的憤懣。
而在這十二首詩的創作過程中,詩人的態度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從之前講過的第一首來看,張九齡還活在怨憤和傲嬌之中,朝廷不用我,我也不需要功名來證明我的美好情操,看不到一點想要重新為官的意思。
今天選擇的是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七首,久經貶謫的張九齡此時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感遇十二首
唐代: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很明顯的是,在這一首詩里,張九齡有一點按捺不住寂寞了。也許是眼見得朝廷黑暗吏治腐朽的無力感;也許是自身為國效忠的一腔熱血,總之有一種力量在催動著張九齡,讓他想要回去做官。
整首詩的意思在第三句和第五句體現的最為明顯,而開頭所描寫的橘樹以及它經冬不衰終年常綠的美好品質,只是作者的自比和起興之用。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意思是橘樹的高潔足以被推薦給名流貴族從而聲名大振,只是因為中間的阻隔艱難實在太多了,其實也就是張九齡在感嘆自己想要重回高位,只是之間的阻礙實在太多,令人看不到希望。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表面上還是在說橘樹,實則是在感嘆,一直說要延攬賢才卻不付諸行動,老夫我不就是一個很合適的人選嗎?
有意思的是,《楚辭》中收錄了屈原的作品《桔頌》,其內容與這首詩大致類似,也是先誇耀了橘樹的種種美好品質,其後表達了自己與之類似的清邁堅貞。平時看來不起眼的橘樹,卻被人們賦予了這麼優秀美好的品質,也是我們中國的一大特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