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占領拼多多,「新新農人」正崛起 | 品牌新事

2022-03-25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95後占領拼多多,「新新農人」正崛起 | 品牌新事

文 / 魚腩

年輕人返鄉,95後「新新農人」崛起

近些年來,大城市已不再是年輕人眼中的香餑餑,返鄉創業的95後越來越多,他們在各大短視頻平台記錄的田園牧歌生活,反而讓城市白領感到十分羨慕。

年輕人返鄉的原因各式各樣,一個是受到國家政策的召喚,想要回鄉振興經濟;另一個是數字化已逐步填平大城市與小鎮的鴻溝,95後喜歡的網際網路職業已經沒了地域限制;還有一個原因是在這些年輕人眼中,回鄉搞農業並不是土氣沒「錢途」的,反而可以讓自己大展身手,從上班族搖身一變為企業家。

圖源:《2021新新農夫升級統計》

如果大家關注新聞,會看到很多95後「新新農人」的創業故事。

比如劉胡蘭鎮的李詩宣,他帶領著當地上百名年輕人和十多家養殖屠宰工廠衝進了電商創業中,把當地的牛肉、豬肉和貢梨等特產銷往了全國各地,實現了「一個億小目標」。

李詩宣帶動超百名年輕人,加入電商產業

再比如湧泉鎮的陳凱,當他得知一個顧客來買橘子是為國家做實驗,他立刻表示要捐贈橘子支持科研,還因為一句樸素的愛國發言「幫不了國家什麼忙,遇到就想出點力」火爆出圈,迅速賣光了全村240萬斤橘子。消費者親切地稱呼他為「橘子界的鴻星爾克」。

所以在很多95後「新新農人」眼中,從事農業是一個理想主義和商業現實可以兼得的選擇,鄉村生活可以同時容下他們的身體和靈魂。

「新新農人」和傳統農業碰撞出新火花

信息和渠道是傳統農業面前的兩座大山,在過去,即使農村裡產出了好產品,本地有限的市場也無法幫他們擴大銷量,而城市裡的消費者又無從得知,即使知道了想購買,也會存在產品運不出來,或者經過多道轉手之後,運輸、倉儲、損耗成本增加的情況,失去價格優勢。

在上海從事網際網路行業的錢經緯回憶道:「我家人不太喜歡菜市場的雞,覺得肉太柴,所以我們一般買的是農村土雞,在前幾年電商不發達的時候,如果想托朋友從農村買一隻,大概要花1000塊錢,一年下來錢包都癟了不少。」

面對傳統農業存在的問題,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曾提出,如果要改造傳統農業,核心要素在於技術進步。而農業技術的進步是需要有外力介入的。

「新新農人」就是外力之一,他們成長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對電商、直播等新興業態具備更高的敏銳度,如果返鄉投身農業建設,則可以將先進的技術引入到傳統的農業生產當中,實現技術下行。

比如廈門大學畢業的陳宗佑,他的父親做了半輩子柚子生意,模式非常傳統,一般是先大筆囤貨,等到行情好時再拋售。但如果遇到柚子大豐收價格持續走低的情況,就容易出現嚴重虧損。前兩年陳宗佑適時接過了父親的重擔,通過電商平台為父親打開了新銷路,緩解了庫存壓力。

陳宗佑和工人在倉庫忙碌

此後陳宗佑還和父親一起建柚子分揀流水線,每日最多可以完成200萬斤柚子的分揀任務,此外陳宗佑還把自己的「程式設計師」技能用在了倉庫管理系統研發上,讓入庫明細、訂單結算實現線上化管理。

除了提升效率,做好品控之外,「新新農人」還非常具有產地品牌意識,他們認為講好創業故事,傳達好品牌文化,才能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避免陷入無序的低價競爭中。而做好品牌的關鍵是進行供應鏈整合,讓上游的供應鏈實現標準化、品牌化。

去年陳宗佑就跟合伙人高君賢一起,把「琯溪蜜柚」這一產地品牌打響了名聲。而平日裡大家購買的湧泉蜜橘、蒲江獼猴桃、賓川大蒜、洛川蘋果、會理石榴等等,背後都有「新新農人」對於產地品牌建設的助推。

電商平台助推三農,都用了哪些招?

農業技術要進步,除了需要「新新農人」的幫助,還要藉助於拼多多、阿里、京東和蘇寧等電商平台對農村的深入布局,讓農產品供應鏈能夠優化升級,使農產品上行。

比如以農業起家的拼多多,近些年來就格外注重把資源、流量、技術往農業上傾斜。

許多「新新農人」選擇在拼多多開店,就是看上它的「農地雲拼」模式,這個模式可以通過「拼購」把消費者原本在時間和空間上極度分散的需求,匯聚成相對集中的訂單,進而提升農產品銷量。

此外,拼多多還搭建電商運營課程,試圖培養更多的新農人和「新新農人」。另外還舉辦了兩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邀請世界各地的團隊參加,孵化出了溫室種植、無土栽培、AI種植等項目。

「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比賽基地

根據近期拼多多發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報告,我們發現從去年開始,拼多多已經在營銷端做「減法」,四季度營銷費用同比下降23%。同時在研發端做「加法」,2021年全年研發費用達到89.926億元,同比增長30%。

而這部分增長的研發費用,主要用於設立「百億農研專項」。

在拼多多一系列的布局下,「新新農人」在平台上的銷路變得暢通起來。根據拼多多歷年的財報,2018年平台的農副產品交易總額達到653億,2019年翻番,2020年再次翻倍達到2700億。

截至2021年12月初,拼多多平台上單品銷量超10萬單的農產品已達到6000多款,同比增長43%,單品銷量超100萬單的農產品達到50多款。

結語

在各大電商平台加持下,三農的綜合價值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我們依然要意識到,目前我國的農業數字化程度還遠遠不夠。

很多歐美發達市場已在農業上廣泛應用物聯網設備和智慧大棚等農業技術,而國內在這方面還處於起步階段。

所以未來這些大平台除了要幫助新農人和「新新農人」實現農產品在線銷售,打通物流之外,或許還得介入農產品種植端的變革,進一步填補農業數字化的空白。

就比如前文提到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平台需要將比賽的技術成果,最終轉化為數字農業解決方案,讓技術真正「下鄉」,在田間地頭得到應用實踐。

使用無人機實現標準化噴藥的 果園

但這個過程無疑是非常漫長的,拼多多CEO陳磊近期就說道:「回首我們在農業方面的努力,我們對其中的積極作用感到欣喜,但農業數字化才剛剛起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希望在這些大企業的帶領下,農業生產工業化、標準化可以早日實現,同時也希望消費者通過各個電商平台,購買到更加穩定、優質、可溯源的農產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1315abb5056519759d65f0f4d7b20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