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處,最頂級的社交格局

2023-11-17     洞見

原標題:與人相處,最頂級的社交格局

與人相處,最頂級的社交格局

原創2023-11-16 11:04·洞見

作者:洞見ciyu

共榮共生,彼此賦能。

《小王子》中有句話: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奢侈,那就是人與人的關係。

人生這一趟,我們會遇到許多人。

他們來了又走,聚了又散,似乎命運半點不由人。

但其實,所有看似偶然的關係,背後都是必然。與他人的連結有多深,感情能走多遠,都取決於我們有什麼樣的社交格局。

01

勝在利他

佛教故事中,有一種鳥叫共命鳥。

這種鳥只有一個身子,卻有兩個頭。

有一天,其中一個頭在吃果子,另一個頭則想飲清泉。清泉離果子的距離較遠,而吃果子的頭又只顧自己,不肯滿足對方的要求。

於是想喝清水的頭十分憤怒,一氣之下在心裡計劃:好吧,你吃果子卻不讓我喝清水,那麼我就吃有毒的果子。

結果共命鳥中毒身亡,兩個頭同歸於盡。

人有時候和這兩隻鳥一樣,為了點利益錙銖必較,最後讓彼此漸行漸遠。

太過利己的人,註定是沒有朋友的。

你對別人算計,別人記在帳上;你對別人慷慨,別人記在心裡。

清朝時,安徽有個叫鄭經的藥商,從藥農手中收購藥材,再轉賣給藥材鋪。

藥材市場很不穩定,有時藥材剛收購沒幾天,行情就跌了。

很多藥商不管市場跌得多狠,依然按正常價位賣給零售藥鋪。

鄭經卻不一樣,若行情跌了,他也會相應地把藥材以低價賣給藥鋪。

他說:「要給別人留一點,讓別人有活路,自己才能有活路。」

正是這樣的處事原則,讓很多藥材鋪主動找他長久合作,他的生意越來越紅火。

利己則生,利他則久。

成年人的世界裡,利益是動力,也是紐帶,與其盤算著自己的,不如把格局打開,才有更多人願意走進自己的生命里,跟自己一路同行。

02

久在真誠

武則天執政的時候,有一位宰相叫陸元方,他想賣掉洛陽城裡的一所房子。

家人已經找好了買主,馬上就要付款了,他卻跟買房人說:這個房子哪裡都好,就是沒有排水的地方。

家人都埋怨陸元方太傻。

陸元方卻說:宅子可以不賣,但是不能欺騙他們。

雖然賣宅失敗了,但是陸元方不欺人不騙人的名聲卻傳開了。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過是將心比心。

真誠比任何套路更有用,要走進別人內心,它是最好的通行證。

清朝康熙年間,萊陽有位首富叫左文升。

他早先只是一個小商販,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外地一位叫周繼先的鄉紳。兩人志趣相投,很快開始合夥做些小買賣。

一次,周繼先外出辦事,將30貫錢委託給左文升轉販貨物,並說好按當時市價付3分利息。

沒想到不久後,市面上銀根緊缺,錢價增值,利息翻了好幾倍。

年底結算時,左文升主動按高價結給周繼先,周繼先原想推脫,左文升卻說:「做生意要按市場規則來,本錢是你的,多出來的利息也該是你的。」

周繼先深受感動,也主動把自己的人脈介紹給左文升。

每一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桿秤,虛情假意換不來真心實意,裝腔作勢換不來推心置腹。

人永遠都是相互的。虛偽的人,走著走著就淡出了視線;真誠的人,慢慢走進了彼此的心裡。

03

貴在與共

作家張波在《高質量社交》里講過一段話:

「人」字,一撇一捺,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刻哲理。你是一撇,只有找到認可你、扶持你的一捺,才能站穩、立住。

北宋宰相韓億、李若谷在考取進士之前,家裡都很貧窮。

倆人結伴進京趕考,路上同吃同睡,用一床草蓆,一條毯子。

到了京城,他們要去拜訪別人。沒錢請傭人,就輪流充當對方的隨從。

別人錦衣玉食,他們稀粥冷炙;別人夜夜笙歌,他們連榻同讀。

偌大一個京城,二人彼此陪伴,艱難備考,度過了人生最難熬的日子,最終先後考中了進士,並永結相好。

余秋雨說:彼此為路,相持相扶,除此以外,不再有路。

人生之路道阻且長,一人之力終有窮時。

懂得我為你鋪路,你為我搭橋,兩人方可共生共贏。

清朝時候,山西平遙有一位錢莊老闆,主營貨幣兌換、有價票據買賣,抵押貸款等業務,規模在當時不算大。

有一次,一位販賣絲綢的商人因為生意初期,急需一大筆用來資金周轉,可是輾轉了幾個大的錢莊,都不願意借錢給他。

無可奈何之下,他找上了這家錢莊,並說明來意,想以地契貸款。

錢莊老闆評估了下,地契的價值還不足以借那麼多錢。

但錢莊老闆知商人有燃眉之急,不想直接拒絕,尋思一下便為他量身定製了一套借貸方案。

商人為此感激涕零。

後來,商人絲綢生意越做越大,特地把很多業務交給錢莊打理,錢莊也藉此迅速壯大。

互相拆台,大家垮台;互相搭台,好戲連台。

彼此都能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便能成為攀登峰頂的同道者。

04

你聽過「龜兔雙贏理論」嗎?

在山地時,兔子知道烏龜爬得慢,就把它馱在背上跑到河邊;到了河邊,烏龜知道兔子不能游泳,就把它放在背上,游過河去。

一路上,他們互幫互助,共生共贏,最終一起走到了終點。

彼此成就對方,方可共逐未來。

在上海,有一家區域性銀行憑藉這樣的理念,硬是在中外資銀行雲集、市場競爭激烈的國際金融中心,闖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並且持續經營七十餘年,成為解放後上海地區持續經營最久的金融機構之一。

這家銀行叫上海農商銀行。上海是一座常因時尚、潮流、國際范兒而登上熱搜的城市,一個名中帶「農」的純本地品牌,似乎沒有多少優勢,但到目前為止,這家銀行的業績能夠躋身上市銀行「優等生」之列,而在國內同類型銀行中,屬於當之無愧的第一梯隊。

為客戶創造價值,與客戶豐饒共生的理念,讓這家銀行找到了自身差異化的生態位,他們以「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為使命,定位於服務社區居民、科創企業、鄉村振興,為千千萬萬奮鬥在上海的個體提供可獲得、可負擔、可持續的普惠金融服務。

儘管目前是上海地區網點數量最多的銀行之一,但上海農商銀行相信,今天銀行服務早已超越物理網點,只有把銀行開在客戶的需求點上,解決客戶需求,才能贏得與客戶共同成長的機會。

為了與客戶走得更近,上海農商銀行推出了「心家園」公益服務項目,在原有360家網點的基礎上,又深入社區設立「心家園」公益服務站,截至目前數量已達到570家,還有更多站點尚在創設中。

通過「商業銀行+社會機構+街道社區」模式,上海農商銀行將服務內容延伸至非金融領域,在居民家門口為其提供高品質服務,比如創設的「心家園」老年大學,讓老年人在家門口享受高質量老年教育,開展的「心家園」家庭教育指導解決家長的育兒需求,他們還幫助社區居民團購本地「名特優」農產品「牽線」。

雖然名為「農商」,但在今天的上海,越來越多科創企業都在選擇上海農商銀行的科創金融服務,他們的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與客戶數都位列上海同業前列,2018年推出的「鑫動能」戰略新興客戶培育計劃,如今已疊代升級至3.0,為企業搭建科創生態圈「鑫生態」,目前入庫企業超900家,授信規模超820億元,其中已上市公司96家。

他們不唯財務數據,量身定製服務,不僅為眾多科創企業送去銀行的「第一桶金」,還為企業引薦上下游合作夥伴,全生命周期陪伴企業成長,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在「三農」金融服務主場,上海農商銀行已連續多年保持涉農貸款餘額上海地區第一,他們落地「地理標誌」賦能商標價值質押融資,讓大都市郊區的農業經營者憑藉諸如「南匯水蜜桃」這樣的無形地理標誌也能獲得貸款,通過整村授信、創新資本引入模式等支持嘉定區安亭鎮、金山區廊下鎮、松江區葉榭鎮等眾多村落翻建。

他們以產業振興為突破口,助力上海走出具有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特點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

在《蛤蟆先生看心理醫生》這一本書中有一個情節。

蛤蟆先生在蒼鷺的幫助下,治癒了心中的內耗。

但在面談過程中,蒼鷺其實也收穫了成長,他不再像以前那麼教條、嚴苛。

他對蛤蟆先生說:「在諮詢中,學習一直是個雙向的過程,只是彼此學到的東西不同。」

蒼鷺把這個過程稱之為共生,共生意味有效聯結,共同成長。

是的,最好的關係,永遠是互相滋養。

共榮共生,彼此賦能,攜手並肩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0999e7c2485e7bb218164219f5cc9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