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話:悟空》大火!是誰放出了這隻猴子?

2024-08-21     開屏新聞

我們曾拯救不同的世界,但唯獨沒在我們自己的故事裡,當過一次超級英雄。這一次,我只想做齊天大聖,圓兒時的夢。

昨天(20日)上午,國產遊戲《黑神話:悟空》正式上線發售,成為全球遊戲玩家的焦點,相關話題迅速引爆社交媒體。第一撥玩家紛紛曬出好評,稱這款現象級產品正式開啟國產3A遊戲(一般指高投入、長時間、強資源開發的大型單機遊戲)元年。

那麼,這位「悟空」究竟是從哪「蹦」出來的?「悟空」背後的「天命人」又走過了怎樣的九九八十一難?

一條「必然」的取經路

《黑神話:悟空》立項於2018年,經歷6年半的「磨難」,終於昨天面世。而將這隻「孫悟空」放出來的人正是馮驥——遊戲科學創始人兼CEO。

馮驥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年輕時的他是一名「網癮少年」,甚至曾為了玩遊戲放棄考研的機會。2005年,馮驥入職遊戲公司任職遊戲策劃崗位,並打造網遊《斗戰神》,一度成為經典。

「理想主義的情懷需要靠現實主義的努力去實現,就像西天取經,最重要的是先邁出步去。」

2014年,馮驥踏上創業之路,創立自己的工作室——遊戲科學。

一直以來,馮驥都有開發單機版遊戲的夢想:以斗戰神為切入點,融入成熟的架構,通過各種遊戲形式,不斷拓展出更大、更符合中國文化的架構,最終做成一個嚴謹的泛中國神話體系。

「決定要做高品質單機遊戲,有熱愛、理想主義的成分,但更多時候,是對遊戲市場和自身能力冷靜審視後的結果。」2018年2月,遊戲科學創始團隊決定為一款高品質單機遊戲「拓荒」——這款遊戲正是《黑神話:悟空》。

團隊定下重走西遊,其實是在一次餐敘上。「每個人都很興奮,有的人想做科幻向槍戰遊戲,有的人想做武士與槍炮的動作冒險,直到聊到《西遊記》時,所有人都沉默了。這可能就是我們大家的集體記憶和興奮點。」

回想起來,馮驥覺得這幾乎是必然結果:《西遊記》與孫悟空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IP之一。「讓全世界玩家,因為這個載體去深入了解中國文化。」

還未問世,已成「神話」

2020年8月20日,《黑神話:悟空》首個時長13分鐘的實機演示視頻發布,一舉引爆遊戲圈。視頻中,許多遊戲迷仍能看到《斗戰神》的痕跡,不由地感慨:那群最想做西遊的人,真的回來了。

而馮驥將這次爆火定性為「幸運的意外」。當時,他們團隊面臨的真正困難是招不到人,視頻的主要目的是招聘,順帶宣傳項目。原本預期50萬的播放量,沒想到超過了設定的100倍。

馮驥記得,那天時間過得非常快,微信上的未讀消息怎麼點也點不完,他給伺服器連充三次錢,才穩住了官網的訪問通道。

在驕傲與驚喜慢慢沉澱後,熱度帶給團隊的更多是焦慮,甚至惶恐。現象級的爆火更多是因為遊戲承載了大家對國家及民族樸素的熱愛,「我們只是在一個合適的時間,很幸運地承載了大家的期待。」

過去4年,馮驥每天都在擔心達不到大家的預期。這種如履薄冰的感覺被馮驥視為寶貴的經歷。「它隨時提醒我,《悟空》幸運地站在了高點,但也意味著腳邊就是萬丈深淵。」

在外界看來,從零起步開發一款國產3A遊戲,像是一群理想主義者的大膽實驗,但馮驥更希望成為「務實的理想主義者」。

「試試吧」讓中國猴子硬控海內外

「踏上取經路,比抵達靈山更重要。」馮驥說,「這句話不僅是對《西遊記》精髓的提煉,也是我們製作這款遊戲的核心理念。」

就在兩個多月前的《黑神話:悟空》預售當天(6月8日),馮驥在社交平台寫道:開發過程中,我做過的決策,大多可以簡化為——「試試吧」。

試試別人十年前就做得無懈可擊,我們卻始終不得要領的特性。

試試與大家聊得昏天黑地激動萬分,實機品質卻尬出天際的創意。

試試因為過於自信或者一時興起,投入大量時間試錯卻屢撞南牆頭破血流的,一切看起來很美的東西……

8月20日,被網友笑稱要請假「蹲守」的《黑神話:悟空》全球解鎖。

以中國神話故事為背景,融入陝北說書等非遺文化,對山西玉皇廟、重慶大足石刻、浙江時思寺等全國多處名勝古蹟進行實景掃描……些帶有濃烈中國文化特色的嘗試,讓這款產品承載了超乎預想的關注。

《黑神話:悟空》也被貼上了國風、文化出海等標籤。山西、重慶、浙江等地文旅帳號紛紛上線「悟空」大片,邀請各位「天命人」來取景地提前「取經」。

在海外,遊戲愛好者也積極發布與《黑神話:悟空》相關的文化解讀類視頻。雖然有些內容並不一定準確,但主創團隊對此並不介意。「遊戲就是這樣一個能讓全世界玩家交流體驗、分享快樂的產品,我們樂見不同的聲音。」馮驥說。

長期以來,3A遊戲被歐美壟斷,理解海外遊戲的故事背景是國內玩家的必修課。

對於玩家來說,遊戲是一座「跨文化的橋樑」,過去的中國玩家都經歷了這段跨文化理解的過程,現在輪到了海外玩家學習《西遊記》,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從全球「出圈」的第一步來看,《黑神話:悟空》成功了。

但用馮驥的話來說,這可能只是起點。「不能因為蓋了一個國風標籤,就有了免死金牌,就可以低品質,應該有更大的責任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好的內容產品是先自然打動了本地的文化族群,如果品質足夠高,自然會輻射到海外。」

來源 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 貓恩泊

責任校對 袁熙

主編 熊波

終審 編委 李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0674b2be89a50091809ff8bc0698c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