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民營銀行停辦現金業務,釋放何種信號?銀行網點會"消失"嗎

2022-02-16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兩家民營銀行停辦現金業務,釋放何種信號?銀行網點會"消失"嗎

文:閆佳佳 石丹

ID:BMR2004

日前,北京中關村銀行和遼寧振興銀行相繼公告稱將停辦現金業務,引起公眾激烈爭論。有人表示,「普通人不能拒收現金,為何銀行卻敢停辦現金業務?」還有人表示,「如果全國銀行都效仿的話,不會使用手機的老年人該怎麼生活?」

對此,有專家表示,「停辦現金業務並不會成為趨勢,停辦現金業務可能涉嫌違規,央行之前對多家拒收現金的經營主體給予過處罰,這裡面包括一些金融機構,現金業務也是金融機構法定業務。」也有專家認為,「隨著技術的發展,一些產品和服務的淘汰是避免不了的,沒有必要太擔心新生事物的出現、成長和消失的過程。」

近兩年,接連曝出「銀行網點關門」的消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中國銀保監會金融許可證信息平台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商業銀行機構共計2784家銀行網點終止營業。銀行數字化轉型加快,銀行業務離櫃是大趨勢,未來銀行網點將何去何從?《商學院》記者就兩家民營銀行停辦現金業務等相關情況致函北京中關村銀行和遼寧振興銀行,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停辦網點現金業務

2022年1月28日,北京中關村銀行發布公告稱,隨著其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不斷加大線上業務發展力度,為了給客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經向有關監管部門報備,該行將於2022年4月1日起停辦現金收付業務,停辦渠道包括營業網點櫃面和ATM自助渠道。客戶可通過手機APP、營業網點辦理除現金收付以外的其他各類業務;確需現金服務的,可轉帳至他行辦理,北京中關村銀行免收轉帳手續費。

此前,遼寧振興銀行也發布了停辦櫃面和ATM現金業務的公告。1月7日,該行表示,為集中資源提升電子銀行的服務能力,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金融服務,經主管人民銀行批覆,該行將於2022年3月1日起停辦櫃面現金存取款、零錢兌換、殘損幣兌換、自助設備存取款等現金業務。

獨立經濟學家、財經評論員王赤坤向《商學院》記者表示:「『成本上升+利潤下降』促使銀行停辦櫃面和ATM現金業務。ATM的費用構成分別是銀聯服務費+ATM服務商費用+押運服務費+銀行其他運維費用,據相關機構測算,銀行帳戶服務、人民幣結算、電子銀行、銀行卡刷卡、支付帳戶服務以及ATM跨行取現等方面,全部費用預計每年約240億元。」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則認為,民營銀行更加重視成本控制與盈利能力,因此對於成本較高的實體網點不太熱衷,停辦營業網點櫃面現金業務正是縮減與控制成本的措施,但也會給一些習慣於在實體網點辦理業務的客戶帶來不便。

「從客戶需求看,這兩家民營銀行以服務小微企業為主,主要產品為信貸類產品,客戶對現金收付業務需求較少。」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向《商學院》記者表示,「從服務能力看,民營銀行受限於『一行一點』現狀,不具備開展較多現金收付業務的能力;現金收付業務成本較高,加重民營銀行經營壓力。從監管政策看,商業銀行經批准後可以開辦新的業務,也可以停辦原有的業務。」

全聯併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則向《商學院》記者表示:「中關村銀行與振興銀行畢竟是民營銀行,並沒有像國有銀行那樣必須承擔政府職能的義務。另外,隨著技術的發展,一些產品和服務的淘汰是避免不了的,比如BP機、公共電話廳……而且這些過渡型產品的消失,並沒有給整個社會帶來災難性後果。當然,隨著銀行線下網點的消失,會給部分老年人帶來不便。但是,未來的老年人群體(也就是現在的青壯年群體)是具備上網能力的,因此沒有必要太擔心新生事物的出現、成長和消失的過程。」

董希淼還表示,「在基本不影響客戶業務辦理的情況下,停辦現金業務能進一步降低經營成本,有助於集中更多資源滿足核心客戶的需求,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下一步,或將有更多的民營銀行停辦現金收付業務。但對我國銀行業而言,現金收付業務將長期存在,老百姓不用擔心。」

向網際網路民營銀行轉型

北京中關村銀行成立於2017年,由用友網絡、碧水源、光線傳媒等11家中關村上市公司共同發起設立,註冊資本為40億元。該行是北京市首家獲中國銀監會批覆籌建的民營銀行,也是全國首家專注服務科技創新的銀行。

北京中關村銀行2021年三季報顯示,截至2021年9月末,該行實現營業收入9.21億元,同比增長77.35%,凈利潤2.6億元,同比增長127.19%。不良率下降至0.61%,撥備覆蓋率大幅提升至427.02%。

同期,該行資產總額447.51億元,負債總額401.13億元,發放客戶貸款及墊款總額238.4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6.33%;吸收存款278.5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7.94%。

遼寧振興銀行成立於2017年,由瀋陽榮盛中天實業等5家企業發起設立,註冊資本為20億元。該行是遼寧省首家民營銀行,主要服務小微企業和個人消費者,企業願景是成為國內領先、專而美的科技型銀行。

振興銀行最新的年報為2020年年報,數據顯示,2020年該行資產總額271.18億元,負債總額252.52億元,客戶存款226.76億元,不良率為2.1%。振興銀行全年營業收入8.19億元,凈利潤虧損1.65億元。

柏文喜表示:「停辦現金業務是上述兩家民營銀行向網際網路民營銀行轉型的重要標誌,也具有降本增效的直接作用。」目前,網際網路民營銀行有微眾銀行、網商銀行、新網銀行、億聯銀行,且上述網際網路銀行均沒有線下網點。

王赤坤認為,相對銀行網點,線上銀行有以下幾點優勢:一是目前線下券商的直接獲客成本高昂,是線上銀行獲客成本的幾十至上千倍。二是線上銀行的網際網路屬性,讓線上銀行的時間和空間不受限制,大大方便了客戶交易,快捷的交易體驗使得線上銀行效率非常高;第三是線上銀行的網際網路屬性,理論上線上銀行業務擴展邊界和業務規模不受約束。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線上銀行將會大大增加其擴張的能力,銀行網點將會像傳統店鋪一樣被擠壓。隨著銀行數字化轉型,線下零售業務等向線上轉型,銀行業務離櫃已是大勢所趨。

2021年2月20日,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發布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業務的通知》中第五條規定,嚴控跨地域經營。地方法人銀行開展網際網路貸款業務的,應服務於當地客戶,不得跨註冊地轄區開展網際網路貸款業務。無實體經營網點、業務主要在線上開展,且符合銀保監會其他規定條件的除外。

該規定自2022年1月1日起執行,存量業務自然結清,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按照「一行一策、平穩過渡」的原則,督促商業銀行對不符合本通知要求的網際網路貸款業務制定整改計劃,在過渡期內整改完畢。

圖源:中國銀保監會官網

商業銀行中不得跨註冊地轄區開展網際網路貸款業務的部分民營銀行也在謀求實現全國展業的出路,其中通過轉型成為網際網路金融銀行可實現全國展業。

銀行網點是否會「消失」

隨著銀行數字化轉型,線下零售業務等向線上轉型,銀行網點業務日益艱難。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2020年中國銀行業服務報告》顯示,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櫃交易達3708.72億筆,同比增長14.59%;離櫃交易總額達2308.36萬億元,同比增長12.18%;行業平均電子渠道分流率為90.88%。

隨著銀行業務離櫃、銀行網點經營成本較高以及銀行數字化轉型加快。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2月14日,兩個半月共計296家銀行網點終止營業。

王赤坤認為,銀行網點屬於體驗式消費服務,其特點為:有足夠大的場地、交通便利、非常好的場景配套,上述特點導致其存在較高的成本,此外,網點涉及人群聚集和資金安全,對消防安全和安保要求極高,軟硬體及配套人員等開支也較大。

董希淼則認為,物理網點數量多,是我國銀行業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一大突出特點。很長一段時間來,網點是銀行服務的主要渠道和場所,是銀行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銀行通過增加網點,吸引和服務客戶,實現規模擴張,提升市場份額。但是,網點是銀行成本最昂貴、管理最困難、風險最集中的服務渠道。遍布全國的網點,如果分布科學合理,功能充分發揮,服務能夠滿足客戶需求,那麼網點就是良好的營銷網絡、交易平台和服務場所。反之,網點就會成為銀行巨大的包袱和負擔,是一種「沉沒成本」。

銀行網點經營成本需要「超高營業流水+超高利潤」才能覆蓋。王赤坤表示,「銀行消化高成本的方式一是長租10年以上,二是利用網點收儲攬儲。目前銀行網點房租逐漸到期,續約新的租金翻了近10倍,二是年輕人很少去網點,銀行網點收儲攬儲能力退化。一方面銀行網點綜合成本嚴重高企,一方面銀行網點利潤嚴重下降。」

在董希淼看來,銀行網點數量總體上呈現連續縮減的趨勢,在數字金融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網點轉型再次成為數字時代銀行業不得不面對的新挑戰。但是他還認為,數字化時代不應意味著缺乏個性化互動的時代。網點不應因為客戶依賴度降低而完全被數字化渠道取代,數字渠道同時應該借鑑物理網點的情感互動所帶來的客戶體驗。

首先,從客戶角度,物理網點對於不善於用新興技術的老年人,或是其他一些不擅長、不願意在線上辦理業務的顧客依然有強烈的需求。從業務類型角度,目前數字化渠道無法滿足所有非標準化業務。銀行依託物理網點,能為這部分群體和業務提供更周到的服務。

其次,線上業務與線下網點交互的營銷模式能夠實現優勢互補、融合發展,提高金融服務效能,符合金融服務業未來發展趨勢。對於銀行而言,強化線上與線下協同,能為客戶提供更多的選擇,線上渠道服務形式靈活有助於提高客戶體驗感;而線下網點仍然是銀行觸達客戶的重要渠道,維繫存量客戶,增強客戶黏性。

銀行網點應加快輕型化、智能化、場景化轉型步伐,降低成本同時提升效率。成本和收益始終是生存之本,物理網點一方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提供線上無法提供的服務。

董希淼對銀行網點轉型升級提出三方面策略:一是網點智能化建設應優化流程,將智能技術嵌入和應用在客戶服務流程中;二是網點布局「小而輕」、網點功能「全而精」,降低運營成本,充分運用科技手段釋放人工勞動力,提升網點運營效率;三是充分運用技術手段,融入交互體驗、社區理念、社交元素和人文關懷,實現「更懂客戶」服務體驗,為客戶帶來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和情感交互的創新體驗,進而把金融服務深度融合到人們的生活場景之中,將銀行場景擴展至客戶身邊的社交娛樂場景。

對於未來銀行網點是否會逐步消失,柏文喜認為,「未來銀行網點會逐步減少,但不會消失。作為銀行系統與客戶交互的重要實體介面與形象展示窗口,銀行的實體網點不會完全消失,會在一定程度上予以保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04a1c629875dc56128cae4f63513f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