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為何大鬧天宮時無所不能,西行路上干誰都不行?(修定版)

2022-06-09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孫悟空為何大鬧天宮時無所不能,西行路上干誰都不行?(修定版)

本文作者:李嘯天

一、引子。

這篇文章其實是前作的重寫版本。為毛要重寫?因為自己不滿意,把一個簡單問題寫複雜了,對那篇文章很不滿意。

自媒體的好處,就在於可以想怎麼來就怎麼來,之前發了一篇爛稿也就發了,再寫一遍也算對得起自己了。

那麼,孫悟空為何大鬧天宮時無所不能,西行路上卻干誰都不行,連個小妖都打不過呢?

網上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千奇百怪,但基本上都是錯的。真正的答案,其實非常簡單,因為: 原本大鬧天宮時的孫猴子與西行路上的孫猴子壓根就不是同一隻猴

你是在扯淡嗎?

一點都不!

那麼,一個是美猴王,一個是六耳獼猴?

當然也不是。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跳開現有的故事來談,答案在於:大鬧天宮的故事與西遊故事在原型上壓根就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兩個故事,然後被吳承恩們在洗稿的過程中生硬地拼接在了一起,洗稿不徹底,以至於造成了前後撕裂,使得孫悟空看起來不像同一個人,就是這麼簡單。

現在所看到的《西遊記》並不是一個構思嚴謹的原創故事,也不是一兩個作者坐在書房裡憑空構思出來的,而是吳承恩們將社會上早就流傳的各個版本的故事連綴整合起來的。在吳承恩們整合之前,大鬧天宮裡的猴子與後面西遊路上的猴子真的不是同一個猴,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故事。但是,捏合的過程中留下了BUG,這就導致了大鬧天宮時無所不能,而西行路上能力平平。

二、同期作品的例證

別不信,我們先來看一個《三國演義》中的例子,即大名鼎鼎的「千里走單騎」。

「千里走單騎」在《三國演義》諸多故事中絕對算得上膾炙人口的一節。但是,這個故事是虛構的,史無其跡,就是民間為了弘揚關公的「忠義」精神,編出來的一個故事。早在羅貫中編撰《三國演義》之前就已經廣為流傳了。

羅貫中編撰《三國演義》,也不是一個人坐在書房裡憑空構思出來的,而是將原本社會上流傳的各個三國故事進行整合,這個過程中自然不放過膾炙人口的「千里走單騎」,就將它整合進了小說中。

但是,問題來了。

之前由民間藝人口口相傳的「千里走單騎」的故事,由於底層藝人的文化程度不高,搞不清東漢的首都到底在哪裡。體現在起初版的「千里走單騎」的故事中,關羽走單騎的起點是長安城,然後一路向著東北方向,去現在的河北一帶去找劉備。

但是,羅貫中是大儒,很清楚關羽出發的地方是許都,而不是首都。許都是現在的許昌,因為老羅懂,所以他就將這個故事裡的起點改成了許昌。

可是,問題又來了。

羅貫中只改寫了起點,途中經過的幾大關,他沒有動,還保持了原來的模樣。從許都出發,然後灞橋挑袍,再然後到了東嶺關,之後一路經過洛陽、汜水關、滎陽、黃河渡口,最後進入河北。

就是這裡,bug就出現了,直接導致了關羽成為了地理盲。原本從許昌出發,前往河北,按說直接向東北方向走就行了,可他偏不,不僅不往東北跑,反而向西北跑了,一路到了洛陽之後似乎才幡然醒悟,然後終於折向了東北,跑了很多冤枉路。

為什麼說起點最初是長安呢?因為西安附近有灞水,關羽走單騎之前先有一出「灞橋挑袍」,就發生在 灞水邊。而東嶺關也在長安城的東邊。從長安到灞橋到東嶺關再到洛陽,完全是一道直線。原型故事裡的路線問題不大,但搞錯了起點,羅貫中進行洗稿時,只洗了一部分,結果就留下了一個超級笑話。

再後來,因為《三國演義》火了,許昌生生造出了一個灞陵,其實是穿鑿附會,只是將原本存在的「八里橋」硬是改成了「 灞橋」。八里橋常見, 灞水卻只有一個,是陝西渭河的支流,就在西安的邊上。

所以,地理盲的鍋,不應該由關羽來背,要有羅貫中來背。正是羅貫中工作不細緻,洗稿沒洗好,露了怯,才導致了關羽行程中的迷之操作。

同樣的工作,吳承恩們在揉前作於《西遊記》的過程中,將原本分別存在的大鬧天宮的故事與後來西遊的故事整編成了一個故事。但是,工作又不夠細緻,洗稿不徹底,露了怯,造成了前後孫悟空功力大減,留下了一個超級大bug。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四大名著的作者,並不是一個人獨自創作完成,而是經過不同的人不同的創作,經過無數次流轉之後,經過羅貫中、吳承恩們整合編撰而成。

這樣,出問題的不是只有《西遊記》與《三國演義》,《水滸傳》里的地理問題更是一塌糊塗,壓根沒法看,《紅樓夢》里的各大人物的結局與前面的詩歌里的定性也多有不同。

三、憑什麼就說前後不是同一隻猴?

目前,市面上銷售的《西遊記》,基本上都是明世德堂版,而且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及中華書局等專業出版社經過多人多輪的校對後才形成的流行版。

即便如此,還是留下了一些痕跡。

首先,西行路上的的確是一隻猴,這個是確鑿無疑的。

現存敦煌石窟的玄奘取經壁畫,大約作於西夏初年,已經出現持棒 猴行者形象;南宋刊印的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記》,已經有 猴行者化作白衣秀士,自稱「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 鐵額獼猴王」和「深沙神」(注意,這裡的花果山位於西行路上,類似後來鎮壓孫悟空的五指山,花果山的名字則被移做他用,改到了海島上)。

這些古早的版本里,陪唐僧的都是一隻猴,而且因為有佛法修行,還被稱為了「猴行者」,以示與普通猴截然不同。

《西遊記》里的後半部分,孫悟空一般都被稱為「孫行者」。(央視版《西遊記》里則多稱孫悟空為大聖,這又給很多觀眾造成了很大的誤導。)原著前13回里,孫悟空大多被稱為「大聖」,真到了西行路上,基本上都是「行者」,稱呼明顯不同。

其次,相對於西行路上孫悟空是一隻猴子,大鬧天宮時候的孫悟空其實是一隻猿。

「猿」與「猴」在生物學是明顯是不同的物種,即便是《西遊記》,也是分的很清楚的。且看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里的描述:

「那猴 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 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

「猴王領一群 猿猴、獼猴、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暮宿水簾洞,合契同情,不入飛鳥之叢,不從走獸之類,獨自為王,不勝歡樂。」

......

「只見那班部中,忽跳出一個 通背猿猴,厲聲高叫道:「大王若是這般遠慮,真所謂道心開發也!如今五蟲之內,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閻王老子所管。」

......

以上幾段,尤其是第二段,將猴子的種類分得很明確了,獼猴與猿猴還有馬猴是截然不同的幾個物種。只是,猿被稱為猿猴,但依舊是猿。

可是,別忘了,西行路上的「真假孫悟空」,假悟空可是一隻獼猴。六耳獼猴也是獼猴。

一隻獼猴能夠在形與神上都模仿的真悟空惟妙惟肖,很大可能那時的真悟空也是一隻得道的獼猴。

可是,再來看一下《西遊記》的第一回:

「石猴卻又瞑目蹲身,往裡一跳,叫道:「都隨我進來!進來!」那些猴有膽大的,都跳進去了;膽小的,一個個伸頭縮頸,抓耳撓腮,大聲叫喊,纏一會,也都進去了。跳過橋頭,一個個搶盆奪碗,占灶爭床,搬過來,移過去,正是猴性頑劣,再無一個寧時,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眾猴聽說,即拱伏無違。一個個序齒排班,朝上禮拜,都稱「千歲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將「石」字兒隱了,遂稱美猴王。」

這裡突如其來的一個「 石猿」,分明說猴王是一隻猿。所謂的「美猴王」,其實是「美美的猿猴王」的簡化版,畢竟那時將猿稱為猿猴。

這還沒完。 《西遊記》第七回「大鬧天宮時」,孫悟空與佛祖之間的對話:

如來笑道:「我是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尊者,阿彌陀佛。今聞你猖狂村野,屢反天宮,不知是何方生長,何年得道,為何這等暴橫?」

大聖道:「我本:

天地生成靈混仙, 花果山中一老猿

水簾洞裡為家業,拜友尋師悟太玄。

煉就長生多少法,學來變化廣無邊。

在因凡間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瑤天。

靈霄寶殿非他久,歷代人王有分傳。

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

這裡的孫悟空可是真真確確說自己是一隻猿的。

這還沒有完呢。再來看一下《西遊記》的目錄。全書 100回,用到「猿」字的回目就有19次。像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五行山下定心」,第十四回「心歸正,六賊無蹤」,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馬憶心」,第四十回「嬰兒戲化禪心亂,馬刀歸木母空」等等等等。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該怎麼理解?

其實,也很好理解,就是吳承恩們在編撰《西遊記》時,將前面一個仙猿鬧天宮的故事與後面猴子作陪取經的故事合二為一,在這個洗稿的過程中,有的地方他改了,有的地方他沒有改,尤其是在成型的詩歌里,或者是在原有的標題及回目上,都沿用了之前的說法,留下了「猿」的痕跡。

四、猿與猴的區別有那麼大嗎?

有人會問,前面是猿,後面是猴,哪又怎麼了,區別很大嗎?

當然大了,在中國古代的語境里,「猿」與「猴」的差別簡直不能太大了。「猿」往往代表了靈性,是帶有仙氣的褒義動物。古人認為猿性格仁厚,不貪食多,善長嘯,善引氣,備受崇拜。與「猿」有關的詞,多為美好向的,像「蜂腰猿背」形容女子身材苗條有型有致;「猿臂之勢」用於戰爭中,借用猿臂的長且靈敏、運轉自如,以此比喻作戰形勢能攻能守,可進可退;「猿鳥亂鳴」儘管有個「亂」字,但它的意思是「交錯」的意思,「曉霧將歇,猿鳥亂鳴」說的是晨霧將散,猿鳴與鳥叫此起彼伏,以此來突出了清晨時的靜謐,是對環境的讚美;「猿悲鶴怨」(鶴唳猿聲),將猿與鶴並列,儘管是詞意悲苦,但對於猿本身是褒揚的;同樣的還有「猿腸寸斷」,都是對猿這一動物充滿了敬仰感。

李白的詩歌里,「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也是用猿來抒懷自己心情的愉悅與豪邁。諸葛亮的《臥龍吟》里也有「清風明月入懷抱,猿鶴聽我再撫琴」,猿鶴並列,都是仙物。還是李白,「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也將猿與鶴並列在了一起。《水經注》里有句「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也是借用猿鳴來比喻三峽的清幽。

南宋時期牧溪法師所畫的禪宗畫作品 《觀音·猿·鶴圖》,這件國寶級文物更是將猿放到了與觀音菩薩平齊的地位。

唐傳奇《古樂瀆經》里講孫悟空的原型之一無支祁「狀有如猿,白首長髯,雪牙金爪」,這就是猿了。再有上面提到的元雜劇 《二郎神鎖齊天大聖》,齊天大聖說自己「輕舒猿膊」,也是一個猿。

相比於「猿」,再來看看「猴」。

中國古文環境里,相對於猿,猴可不是什麼聖物,而是低等的物種。要知道,在四川、雲貴、福建一帶猴子活躍的地方,民眾對於猴子可是沒有多少好感,畢竟猴子整體禍害農作物,生性頑劣,總是讓農民一個頭兩個大。用「猴」組詞,像「沐猴而冠」「尖嘴猴腮」「猴子撈月」「殺雞儆猴」「猴年馬月」「猴兒精」等等,全都是帶有貶義的詞。

所以說,前面「大鬧天宮」時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實際上是一隻仙猿,而不是一隻頑劣的猴子。起碼,在最初的版本里,是這個樣子的。後來在流傳中,慢慢又給這隻仙猿加上了一些猴子的脾性。

五、是誰將前後兩隻猴子整合在了一起的?

那麼,究竟是誰為大鬧天宮的仙猿加上了猴子的脾性,然後又與取經路上的猴子整合在了一起的呢?

答案是:福建人。

為什麼會是福建人?

這個問題得分三個部分來看。

第一,福建獨特的地理環境,「八山一水一分田」造成的八閩文化在中國文化版圖裡獨具一格,迥異於國內其他各省。至今,福建的「客家文化」與「閩南文化」都保持得比較完整,迥異於其他地方。

第二,可以說福建文化獨特,也可以是山高皇帝遠,反正這裡的文化很與眾不同。很突出的一點,就是 福建一帶存在著普通的「淫祀」,就是民間崇拜怪力亂神之類的東西。「淫祀」的意思就是祭了不該祭的神,其中就包括猴神崇拜。

「淫祀」這種明顯不符合儒家的儀軌的東西,在其他地方也有,像各地的「黃大仙祠」等,但規模都不大,僅限於地方周邊,屬於鄉民自發的信仰。但福建的「 淫祀」卻蔚為大觀,規模及形式,都超乎想像。像別的地方極少見到的額「猴神」崇拜,在福建就很成氣候,而且猴神都被尊稱為「大聖」,像齊天大聖、通天大聖、平天大聖等等。

至今,我們還能在福建順昌看到「齊天大聖」和「通天大聖」的石碑,齊天大聖府遺址以及齊天大聖五兄弟神像。但是這裡的「齊天大聖」並不能和吳承恩書中的孫悟空畫上等號。因為早在小說《西遊記》之前,順昌地區的齊天大聖信仰已經存在了幾百年。

無獨有偶,在元雜劇《西遊記》的版本里,孫悟空是有兄弟姐妹的,他們的名字分別是大姐驪山老母,二妹巫枝祗聖母,大兄齊天大聖,小聖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孫悟空在那時是通天大聖,齊天大聖是他的哥哥。

所以,有理由推測,是福建人改造了最初的孫悟空,將其稱之為了通天大聖,並為其賦予了猴子的部分性格,超出了最初的猿的設定。

上面提到的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看這個名字,就像極了「大鬧天宮」的原型,劇中盜仙丹的是老二「齊天大聖」,他的大哥叫「通天大聖」,三弟則叫「小聖乃耍耍三郎孫行者是也」。這個原型里,「齊天大聖」與「孫行者」兩個名字都有了,但是還沒有合在一個人的身上。

另外在福建泉州「傀儡戲」里,其中有一出古早版的《三藏取經》,其產生年代也不能確定,大致是元代,甚至可能是宋代,其中第二齣《坐井猴》中有「我與天地同庚,號為齊天大聖。」和「但吾姓孫名悟空。」第四齣《收猴》中有「[三藏亥,白]你拜我為師,著稱我本師。[亥]我叫你行者。」

在這部戲裡,可以看出不同雜劇已經有了合流的趨勢,齊天大聖與孫行者開始了融合,新的西遊故事正在孕育誕生中。不僅仙猿有了猴子的脾性,而且鬧天宮的故事開始與取經故事有了融合。

第三,可是為什麼是福建人呢?除了泉州的「傀儡戲」之外,知道,目前我們所看的《西遊記》是明世德堂版,而世德堂的主人叫熊雲濱,他是福建建陽人。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諸多《西遊記》的版本里,還有李卓吾點評本,而這個李卓吾李贄是福建泉州人。此外,還有楊閩齋本、閩齋堂本等,都是妥妥的福建人。可以說,在《西遊記》的傳播過程中,福建人無疑是主力軍,有很大的影響。

綜上三點,可以得知,在宋元時期,原本流傳在北方的西遊故事,被南下的知識分子帶到了福建,然後又結合了福建本地文化,對西遊故事進行了改編,不僅對古早的大鬧天宮進行了改編,還對取經路上的故事也進行了改編。

之後,經過改編後的版本又回傳到了北方,到了吳承恩手中,他進一步進行了修訂,使之成為了一個完整的故事。但他改編的不細緻,使得孫悟空前後的能力發生了變化,將猿的故事改成了猴的故事,卻又沒有改完整。

可以說,《西遊記》的流變,是中國南北文化碰撞而出的結果。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0460ad558e3961a25cf123075bfa6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