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王鵬記者張小燕文圖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一千多年前,唐代詩人杜甫的千古一嘆,曾引起天下蒼生多少共鳴和期盼。自古以來,關乎千家萬戶基本生活保障的住房問題就是民生領域的重大問題,也是對執政者執政能力的現實考驗。近年來,民樂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立足縣情、精心謀劃,大力實施生態宜居搬遷工程,動員祁連山淺山區農戶向生態工業園區和縣城搬遷,幫助人民群眾實現「安居夢」,一攬子解決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掀開了鄉村發展的新篇章。
立足實際實施生態宜居搬遷
祁連山腳下的豐樂鎮易灣村有著近兩百年的歷史。19世紀初,民樂縣北部低海拔地區的農民因為缺少設施耕地無法得到灌溉,生活十分艱辛,開始向資源豐富、雨水充足的南部祁連山區遷移。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易灣村人口達到了1600多人。豐樂鎮易灣村村民王華天告訴記者,「當時村裡人比較少,降水很充足,植被也保護得很好,所以吸引了好多北部灘區群眾遷到易灣村來。」
然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隨著人口的增加,森林被砍伐,大片林地和草原被開墾成耕地。人們解決了眼前的溫飽,卻發現天氣越來越乾旱,降水越來越稀少,生態環境越來越脆弱,加之居住地點分散、公共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滯後、生產生活條件較差、地方病易發多發,沿山群眾增收致富變得越來越困難。相反,隨著近年來全縣水利設施的不斷完善,北部沿灘地區的灌溉條件越來越好,群眾的生產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生活也越來越富裕。靠天吃飯再也沒有讓易灣人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易灣等沿山村逐步成了全縣最貧困的地區。
近年來,為持續鞏固提升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成果,解決全縣發展不平衡問題,從根本上改善祁連山淺山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縣委縣政府經過廣泛調研、充分論證,計劃從2019年開始,利用3-5年時間,大力實施生態宜居搬遷工程,重點將居住在祁連山淺山區高海拔地區的農戶搬遷至民樂生態工業園區特色小鎮集中安置,配套完善就業、教育、醫療、社保、養老等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和保障體系,著力補齊民生短板、放大生態優勢,努力打造群眾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實現全縣農業向集約化發展、農村向城鎮化邁進、農民向職業化轉型,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取得重要進展,實現全縣經濟高質量發展。
政策引領堅定搬遷信心決心
生態宜居搬遷工作啟動以後,民樂縣組織開展了「大動員大宣傳大推進大落實」生態宜居搬遷活動,在縣級四大班子領導的帶動下,全縣各級幹部深入村組一線開展宣傳發動,藉助村級大喇叭、黨員微信群、抖音快手等媒體平台,大力宣傳生態宜居搬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導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圍繞群眾關心關注的購房價格、貸款政策、獎勵補助、土地權屬等問題,做好生態宜居搬遷政策宣講闡釋,為群眾講清講透搬遷優惠政策,幫助群眾算好「經濟帳」「生態帳」「發展帳」,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打消思想顧慮,提高搬遷積極性,有效推動了生態宜居搬遷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豐樂鎮武城村村民劉興通告訴記者,「生態宜居搬遷這個政策相當好,政府通過貼息貸款讓我們住樓房,是黨對山區群眾的特別關懷。」
為推動生態宜居搬遷工作落到實處,民樂縣制定出台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宜居搬遷工程的實施意見》,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級四大班子主要領導任副組長的民樂縣實施生態宜居搬遷工程領導小組,加強對生態宜居搬遷工作的組織領導,並成立宣傳發動、搬遷對象確認、項目建設、搬遷安置、綜合服務、後續發展保障六個專項工作組,進一步明確職責分工,確保生態宜居搬遷工作協調推進。縣發改局副局長張連勤說,「縣上出台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對搬遷農戶最高可給予15萬元的財政貼息貸款,鼓勵有條件的村組實行整村、整組搬遷,對整村整組搬遷或行政村搬遷達到20戶以上的農戶給予相應獎勵。通過一系列獎補政策的實施,進一步激發農戶搬遷的積極性。」
為了進一步消除搬遷顧慮,提升群眾的搬遷積極性,民樂縣還組織開展了生態宜居搬遷勞動力就業赴外培訓班,組織村組幹部和村民代表赴金川區、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生態工業園區圓夢園小區、張掖海升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等地觀摩學習,切實引導和帶動群眾轉變故土難捨、因循守舊的思想觀念,積極支持參與生態宜居搬遷工程。順化鎮新天樂村副主任宋興財說,「通過觀摩學習,確實感受到了生態宜居搬遷帶來的好處,易地扶貧搬遷的圓夢園小區搬遷點上基礎設施齊備,人居環境優美,村莊乾淨整潔,百姓安居樂業,更加堅定了我們搬遷的信心和決心。」
著眼長遠解決後續發展難題
為了解決搬遷群眾的後續生產生活和就業等問題,民樂縣堅持生態宜居搬遷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原則,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積極發揮勞動力市場和扶貧車間作用,及時跟進海升農業、華瑞農業、濱河集團、化工產業園、食用菌產業園等骨幹企業和重大項目,引導搬遷群眾在園區企業實現就業。甘肅銀河食品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樊玉芬告訴記者,「生態宜居搬遷,不但能改善山區群眾的生產生活,也能為我們園區企業解決勞動力缺乏的現實問題,將進一步激發企業的生機和活力。」
同時,民樂縣整合培訓項目和資源,加大搬遷群眾技能培訓力度,開展了生態宜居搬遷勞動力建築領域就業技能培訓、中藥材栽培加工及產銷技術暨生態宜居搬遷戶就業技能培訓班、生態宜居搬遷工程就業赴外培訓等勞動力職業培訓、實用技術培訓、就業創業培訓,確保每戶家庭至少有一名勞動力熟練掌握一門實用技術。鼓勵搬遷群眾自主創業,對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創業群體給予一次性5000元創業補貼和15萬元的個人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扶持。提供就業信息諮詢,依託生態工業園區管委會和圓夢園社區勞務服務中心等平台,建立健全企業用工信息庫,免費為搬遷戶培訓和就業提供完善的政策信息諮詢、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等服務。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保證了搬遷群眾不僅有「新居」、還有「新業」,進一步打消了群眾的搬遷顧慮,堅定了群眾的搬遷信心和決心。三堡鎮村民孫建民說,「通過參加培訓,進一步提升了我的技能知識,搬下去後就可以到園區就近務工了,而且園區的教育醫療條件也比較好,搬下去能為我們創造更好的生產生活條件,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產業是群眾脫貧致富的根本保障。民樂生態工業園區馬鈴薯、中藥材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已經在全國享有盛譽;現代農牧業及食品精深加工產業也正在迅速崛起,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企業未來發展都需要大量產業工人。民樂縣實施生態宜居搬遷,從根本改善沿山群眾生活環境的同時,正在生態工業園區就近建設一個巨大的勞務基地、一座現代化的生態產業新城。
生態宜居搬遷,任重而道遠。民樂縣廣大黨員幹部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實施生態宜居搬遷工程,切實解決祁連山淺山區高海拔群眾上學難、看病難、就業難的問題,讓群眾切實享受改革發展的紅利,為沿山地區群眾實現安居夢開闢一片新天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Dfp28B8wMrh2Lijnx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