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酷的大逃殺時代,為何還要繼續「賭國運」?

今天是2019年9月24號,今天和大家聊聊投資理念的話題。

菜導在昨天的頭條里,提到了一個觀點:存量搏殺的世界已經近在眼前,各種「大逃殺」已經愈演愈烈。

所以,我們應該在個人能力、風險預判、人生選擇等方面做好相應的調整,不然「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在昨天文章的留言中,有一位菜友就說,既然都在搶存量,那麼我們就應該把重點往新的經濟轉移,尋找發展空間,這樣不就有新的增量了嗎?

菜導對此的回答也很簡單:眼下這個環境下,如果真要在全球經濟體裡面尋找所謂的「新增量」,其實還是得看我們自己。

只不過由於內需遲遲未能真正啟動,所以我們當下顯得有些焦急。

這句話如果換個更直白點的解釋,其實就是:在如今這個爭搶存量的大逃殺時代,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除了不斷地提升和完善自己,還有一個能做的就是堅定我們對「國運」的信心。

為啥我們能篤定不移地繼續「賭國運」?

首先,只看總體經濟數據的話,雖然目前全球各國都慢下來了,中國也正式告別高增長了,但橫向比較下來,中國的增長速度仍然是全球跑得最快的。

哪怕接下來我們只能保持5%的年增長,也足以讓很多國家羨慕了。

其次,由於中國經濟在體制、結構、產業、體量等各方面的積累和優勢,相較於深陷衰退危機的西歐已開發國家和大起大落的像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的穩定性明顯更好。

進一步來說,因為我們在制度方面的相關特性(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優勢),使得我們對經濟體系調控能力一直是冠絕全球的。

這在過去是中國高增長時代的根本動因之一,在現在則表明中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要更強。

本輪全球降息潮來臨之際,央行能夠一直「以我為主」,沒有貿然跟進,就是最好的體現。

最後,就是我們全體中國人在全球產業鏈和財富轉移進程中迥異於其他民族的民族特性了。

前一陣歐巴馬投拍的《美國工廠》,就通過美國人的視角,展現了東亞文明在企業管理、員工管理和組織文化上的「強大優勢」。

坦誠講,這種優勢就和馬雲那句「能夠996是修來的福報」一樣,雖然聽著非常不正確,但又確實是我們過往40年高速增長的源動力之一。

而且,在東亞另外兩個已經步入已開發國家階段的儒家文化國家:日本和韓國。這種工薪階層夜以繼日地打拚奮鬥的現象也並未消退。

菜導此前也說過,於個人情感來說,996無疑是反人道的,不值得推崇的;但於企業發展和社會進程來說,996又是我們短期內無法繞開的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過程。

畢竟我們不像西歐老牌已開發國家有過漫長的收割全球、囤積財富的歷史,也不像美國那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科技和國運優勢。

在存量搏殺的時代,我們所能比的,就是比其他國家更能忍、更願意拼、更吃得苦,對於通過個體努力獲得財富躍升的意願,要遠遠大於那些座山吃空、混吃等死的想法。

所以,要想在存量博弈的混戰中逃出生天,我們不僅要相信國運,也要相信我們每一個個體的能量。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除了埋頭向前,我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