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牛降被稱為「第二黃山」,位於石台、祁門兩縣交界處,其實這裡分五個景區:主峰、靈山、雙龍谷、龍門及觀音堂。這片區域五個景區其中前四個位於石台縣境內,觀音堂景區位於祁門縣境內,分處於不同的山峰、山谷。
與其說牯牛降是一座山峰,則不如說是一片山脈,按地理位置來看,是黃山山系向西延伸的部分,山形秀麗,雄、奇、險,故爾古稱"西黃山"。
雖不如黃山88座山峰之壯觀奇麗,但同樣連綿千里,36座大峰,72座小峰,還有36座大岔,72座小岔——想來這數字怎麼那麼巧呢?難不成造物主有意為之?
主峰的海拔1727.6米,僅次於黃山光明頂,算不得低了,山形酷似一頭牯牛從天而降,故名牯牛降。
這次主要遊覽牯牛降的龍門景區,站在百丈崖上俯瞰山谷,看亂石,聽溪水,源自四疊瀑飛流而下,還可以走走迷宮,逛逛嚴家古村。
驅車來到景區門口,這裡的停車場和遊客中心較之祈門的更大些,遊客中心寬敞而明亮。
檢票後,搭乘電瓶車進入景區。門票已含單程交通費,回來時可以選擇步行,約30分鐘,也可以在下車處再搭乘交通車回到遊客中心——這段路走起來不近呢,建議坐交通車回。
下車,是一條河,河上跨座橋通向村子,名為「石公橋」, 過橋便是一古村——嚴家古村,據傳是東漢時期的隱士嚴子陵後裔居住於此。
步行從橋而過,一陣陰涼撲面,這兒是村口的古樹林,樟樹、楓樹、還有其他樹種,大都有幾百年,最老的一棵已有四百多年之久。
水邊樹下,綠蔭遮蔽,空氣中瀰漫著樟樹的清香。路邊正有兩三戶村民擺攤,賣著當地的土特產,筍、菌、茶葉、還有這棕櫚葉編成的扇子。
純手工編制,擺攤的老人一邊守著攤一邊繼續,不停歇忙著手中的活。
從村中穿過,大都是近代百餘年的老宅,估計是民初時期的建築,仍在居住的已不多,大多殘垣斷瓦,村民已搬至山外交通更便捷之處。
村子盡頭是水碓坊。一百多年了,引水入室,借水力磨米、舂米,現如今是用不上了,但仍是保留原先的模樣,供遊客參觀。
離開水碓坊便出了村,經過一大片竹林。林間一段台階,一段碎石子路,再一段是「林間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的鄉野小徑,曲折迴轉,逐級升高,不經意間已登至半山腰。
順便插上一段,登山途中不時有村民擺攤,除了賣水,冷飲,最多的是茶葉,此地產富硒茶,皆來自海拔一千米以上的高山野茶,泡一杯品嘗,味道還真是不錯。
穿行於鄉野小徑,多見各種山間野趣。林間走路,當然不會寂寞。
耳際不時傳來各種鳥鳴,有畫眉,還有從未聽過的鳥鳴,好聽。
走過竹林,經過一亭,小憩片刻,繼續向前,遠遠地聽到水聲,嘩嘩的轟鳴震入耳膜。源聲一路尋到四疊瀑。
走到潭底看飛流直下。再登至高處看景台,覽四疊瀑全貌。
山中清泉流經此處,如白馬奔騰而下,又似一匹碩大的白練直掛崖壁,如雪似玉,曲折迴環,從天來降。
山泉四疊迴轉,一躍入潭,稍作收拾停留,便排成隊,轉過身,彙集成涓涓溪流一路向山下而去。
溪流中的巨石添了人為的想像,富予各種情趣。
休息片刻再繼續,一路仍是沿著溪水前行,環行繞山,轉過龍門潭。這兒潭水青碧,山泉水從四疊瀑布飛落,一路跌宕坎坷,終於平靜地在此匯成龍門潭,清之至清,美至美矣。
難怪以龍門景區命名。若說牯牛湖有袖珍喀納斯湖的美譽,那這兒便以微縮「九寨溝」來形容吧。
繞著潭水環行出了村,走到之前下車的石公橋,結束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