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是娃的行為表達,為讓娃養成良好習慣,父母應注重自身影響

2019-10-21     話梅的媽媽

文|話梅的媽媽(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孩子天生就是模仿的天才,從不會說話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在模仿父母的行為,等孩子會說話後,模仿的內容就更多了。而處於模仿期的孩子也常常會令父母們覺得很頭疼,尤其是孩子對於模仿的內容沒有分辨能力,常讓父母們哭笑不得。

一天鄰居張姐在和老公通電話,讓老公買點菜回來,有朋友在家做客的時候,孩子一把搶下來媽媽的電話,裝作很兇的樣子對著電話說:「爸爸快回家,否則饒不了你!」然後就乾脆地掛斷了電話,張姐聽到孩子這麼說很是驚訝。

這時候來家裡做客的朋友打趣的問到「寶寶你這是和誰學的啊?」孩子脫口而出「媽媽!」說著還有模有樣的學著媽媽的樣子,雙手叉著腰說話。張姐趕緊給自己解圍道「小孩子就是愛胡說,我什麼時候那麼凶了!」孩子則爭辯說:「你每天都這樣,爸爸很害怕媽媽!」朋友聽後哈哈大笑,張姐羞得滿臉通紅,孩子則站在一旁得意洋洋。

孩子處於模仿期的時候,對於外界環境刺激的接受能力非常強烈,很多家長的無意間的言行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樣本,有些時候家長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那麼孩子們為什麼如此的青睞「模仿」行為呢?

l 模仿帶給孩子新奇的體驗

父母在孩子眼裡是很高大的,對自己有一定的掌控感,所以孩子在模仿父母的行為的時候,就會因此有種新奇的體驗,比如說緊張感,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行為表達,自己可以感受到一定的控制欲,這讓孩子的內心情感訴求得到一定的滿足。

l 模仿讓孩子很有成就感

在孩子的成長中,孩子急於長大,而模仿讓孩子有種自己已經長大的成就感。比如說學些爸爸的樣子看書,雖然書上的內容孩子並不能看懂,但是孩子卻很有成就感,因為自己的行為和大人一樣。這個過程中,孩子甚至會建立起自我認同感、榮譽感等很多積極的心理狀態。

l 模仿是孩子學習的過程

孩子在模仿中漸漸地對周圍的環境有所學習,而模仿就是孩子最常用的方法途徑。孩子在模仿中獲得能力的提升,孩子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都因為接觸到新的刺激而得到快速的發展。孩子在模仿中完成學習的內容,加深自身對環境刺激的理解。

模仿是孩子天生的一種行為表達,所以家長們在給孩子營造生活環境的過程中更加要注意到自身的言行帶給孩子的影響。有人把孩子比作一個容器,而往容器內投放東西的人正是孩子的父母。當父母們給予孩子良好的環境刺激時,孩子更加容易能夠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更加能夠在行為上有所改善。

大家對孩子的模仿行為有哪些看法呢?對於父母的言傳身教有哪些見解呢?

------------------------------

關注、轉發、分享【話梅的媽媽】文章,話梅擅長嬰幼兒成長知識、兒童教育注意事項、幼兒成長過程中棘手問題等所有的育兒問題都會在這裡為您解答,給您最專業的建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iI9G0BMH2_cNUge5l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