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人生選擇題#周冬雨到了「遲暮之年」,最看重的是這3樣東西

2019-12-21     沛澤媽讀心理


假如給你18樣好特質「自信、樂觀、誠實、勇氣、健康、親情、友情、愛情、夢想、智商、顏值、才華、幽默、自尊、自律、好奇心、抗壓能力、賺錢能力」,讓你從中選擇你認為最重要的9樣,你會選擇哪9樣呢?

這是由今日頭條、西瓜視頻與新世相聯合出品的一檔虛擬人生體驗式談話節目——《人生選擇題》,主持人華少利用互動遊戲的方式,模擬出嘉賓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芳華、而立、中年、遲暮),面對困境時的不同選擇,在每一個階段,嘉賓都要抽取一些人生困境事件牌,抽到之後,嘉賓可以用手上好的特質去抵禦困境,也可以接受困境事件,通過不斷地選擇,最終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到了遲暮之年,真正堅守的東西是什麼。

那些我們年輕時認為重要的東西,比如才華、顏值、賺錢能力、愛情等,到了遲暮之年,才發現這些都不及健康、親情重要,我看了五期節目,嘉賓分別是周冬雨、張靚穎、宋茜、陳志朋、鄭雲龍,都是大咖,在經過不斷地選擇與放棄,他們到了遲暮之年,最終會留下什麼呢?

無論是明星還是普通人,絕大多數人都會把健康和親情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而它們也將是我們在遲暮之年最看重的東西。當然,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看重的東西也不同,比如,在芳華的年齡,我們會非常看重顏值,但了中年,我們就不會把顏值看得那麼重了,更看重的一些內在的東西,比如樂觀、自律、自信等。

抗壓能力,人生任何一個階段都不能或缺的能力

古人云: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所以,我們總需要做出選擇,做出取捨,生命就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如果讓我選擇一項特質給孩子,一定少不了抗壓能力,我覺得這是在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都不能缺少的東西。

在我讀大學期間,學校有兩個學生因為受了一些挫折,最終選擇了不歸路,這些挫折或許在當時他們看來是一座大山,壓在身上,喘不過氣,如果他們挺過來了,今天再回過頭去看,恐怕都會笑自己太傻,或者淡淡地一笑而過。

一個大二的男生因為失戀,痛苦不堪,同學和老師勸了他很久,有一段時間白天晚上都有同宿舍的同學陪伴,但他還是在一個周六的早晨,趁和他一起的同學打盹的時候,從四樓跳了下來,他的同學都抓到他的衣服了,但還是被他掙脫了,他對死亡是那麼的執著,令人不寒而慄。

還有一個是剛升入大學沒多久的女生,南方沒有暖氣,宿舍里陰冷,但學校為了安全起見,是不允許用電褥子的,但不少學生都會偷偷地用,這個女生在去晚自習前插上了電褥子,出門前忘記拔掉了。後來電褥子點燃了床鋪,好在宿管科的人及時發現,只是燒壞了床板,並沒有闖下大禍。這個女生被記過處分,她就想不開了,擔心大學畢業後還背著一個處分(實際上,大多數學校都不會讓學生背著處分離校的,除非犯下了非常嚴重的錯誤),便喝藥自殺了。

如果把這些小挫折放在人生里去看,它們幾乎小得可以忽略不計,遺憾地是,他們都因為抗壓能力太差,沒有度過那道坎兒。人的一生就是一場未知的旅行,我們不知道會遇到什麼,也選擇不了,唯有抗住壓力,努力地跨過去,所以,抗壓能力是必須具備的一種生存能力。

可能有人會說現在的孩子有什麼壓力啊?吃穿不愁,要什麼有什麼,有書讀有人愛。其實不然,每個人的成長都與壓力相伴,不同的人生階段所承受的壓力不同,那些我們認為微不足道的壓力,發生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而言就是大事。

比如,三歲的孩子搭積木,快完成的時候,嘩啦一下,積木倒了,孩子能傷心難過的哭上半天,這種挫敗感,讓孩子體會到了壓力。而此時你一定會被吹著鼻涕泡的孩子氣得又蹦又叫,「不就是積木到了嗎?再重新搭就可以了,你哭什麼啊?」

幾米在繪本《我的錯就是大人的錯》中說過:「大人都忘了,他們也曾是小孩,他們的口袋裡,曾經也藏著各種怪獸,他們的腦袋裡,曾經浮現奇幻彩虹……」正是因為我們忘記了自己也曾經是孩子,所以就忘記了如何去理解孩子,總認為他們沒有壓力。

挫折感,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長

當下經常有媒體時不時爆出一些令父母心驚膽戰的新聞,孩子沒寫完作業被老師批評了,就想不開了;玩手機被老爸訓斥了,就要死要活地去跳樓;和同學鬧了點矛盾,就敢拿著刀子去扎別人……

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家長們心裡都會忍不住嘆息一句:「現在的孩子太難管了,管輕了不聽,管重了尋死覓活,到底該怎麼辦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會變成這樣,就是從小被寵壞了,經歷的挫折太少了,挫折缺席了孩子的成長,才會讓孩子變得弱不禁風。

1.經歷過挫折,孩子才能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

兒子五六歲的時候,看到樓下有爺爺在下象棋,他很好奇,非要爸爸給他買一幅象棋,他也要學下象棋。一開始,老公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會故意輸給孩子。漸漸地,兒子就有些飄了,有一天,他拿著棋盤,對我說:「媽,我去樓下和爺爺們殺一盤去。」

老公趕緊叫住了兒子,「你先別著急,先和我下幾盤,如果你贏了,再去找爺爺們下。」三盤下來,兒子被殺得片甲不留,他著急地流下了眼淚。

孩子一味地寵著護著,不讓他體驗挫折感,不承受壓力,他就會變得輕飄飄,不知道天高地厚,自我評價過高,而這是一種不真實的自信,一旦遇到挫折,自尊心就會備受打擊,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這種極端的認知都是不可取的。而經歷挫折則是讓孩子有自知之明,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不會患得患失,失敗的時候能夠有勇氣重新再來,成功的時候不會忘乎所以。

2.經歷過挫折,孩子才能千錘百鍊

每年高考之後,都有學霸們曬自己的複習資料,做過的卷子,用過的筆芯,那些我們原以為天資聰穎的學霸,其實也付出了很多努力,相信他們也曾遭遇過挫折,千錘百鍊之後才有了金榜題名。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風雨之後見彩虹。這句話適合任何人,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人,即使撞了大運,有幸成功,往往也是曇花一現,只有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出來的成功,才能更長久。

雖然經歷挫折,是孩子成長必須要付出的代價,但這並不意味著經歷挫折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可以不聞不問。挫折感的產生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沒有實現目標,做事沒成功;一個是做事失敗後,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

當孩子感受到挫折感的時候,我們要陪在孩子身邊,做兩件事:一是處理情緒問題,做孩子的傾聽者,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得以宣洩,這是第一位的,處理好情緒,才能理智地解決問題;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沒有做成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這才能讓每一次挫折都成為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piKG8BMH2_cNUgtKw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