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第十二回 佛力顛中收萬法 禪心醉里指無明

2019-05-30   心田主人

溫馨提示:點擊右上方「關注」,可隨時分享到本號精彩內容。

前言

《濟公傳》是明末清初出現的一部描寫濟公傳奇事跡的小說,全稱《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簡稱《醉菩提》,又名《濟顛大師玩世奇蹟》、《濟公全傳》、《皆大歡喜》、《度世金繩》等,由明末清初高產的通俗小說作家"天花藏主人"根據宋元話本及戲曲、民間傳說編次而成。《濟公傳》現知有乾隆、道光、同治、光緒多種刊本。其中乾隆二十四年金閶書葉堂刻本是較早的本子。二十回本《濟公傳》可以說是開了章回體濟公小說的先河,是各種版本的濟公章回小說的雛形。

作者介紹

天花藏主人,清小說家、出版家。又號荑秋散人、荻岸散人、夷狄散人、素政堂主人,真實姓名不詳。早年篤志詩書,志向頗高,但現實粉碎了他的夢想,便從事小說的寫作與出版。作有小說《玉嬌梨》、《平山冷燕》、《人間樂》、《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玉支璣小傳》《鴛鴦媒》等。由他作序、出版的小說有《兩交婚小傳》、《定情人》、《圖畫緣小傳》以及《後水滸傳》等多種。關於天花藏主人的身份,學術界曾有多種猜測,如張博山、張勻、煙水散人、天花才子與墨浪子等,但均缺乏確實證據而不能成立。

附:印祖評道濟(濟公)禪師

復龐契貞書(《印光大師文鈔》(增廣卷一))

道濟禪師,乃大神通聖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顯不思議事。其飲酒食肉者,乃遮掩其聖人之德,欲令愚人見其顛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則彼便不能在世間住矣。凡佛菩薩現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絕不顯神通;若顯神通,便不能在世間住。唯現作顛狂者,顯則無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飲酒食肉也。世間善人,尚不飲酒食肉,況為佛弟子,要教化眾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則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飲酒食肉不可學。彼吃了死的,會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樣的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裝金;能將無數大木,從井裡運來;汝喝了酒,把井水也運不上來,何可學他?濟公傳,有幾種,唯醉菩提最好。近有流通者,雲有八本,多後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義,均好;所敘之事,乃當日實事。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學,便是妄毀。妄學則決定要墮地獄;妄毀則是以凡夫之知見,測度神通聖人,亦屬罪過,比之學者,尚輕之多多矣!見其不可思議處,當生敬信;見其飲酒食肉處,絕不肯學,則得益不受損矣。

《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目錄

第一回 靜中動羅漢投胎 來處去高僧辭世

第二回 茅屋兩言明佛性 靈光一點逗禪機

第三回 近戀親守身盡孝 遠從師落髮歸宗

第四回 坐不通勞心苦惱 悟得徹露相佯狂

第五回 有感通唱歌度世 無執著拂棋西歸

第六回 掃得開突然便去 放不下依舊再來

第七回 色不迷情心愈定 酒難醉性道偏醒

第八回 施綾絹乞兒受恩 化鹽菜濟公被逐

第九回 不甘欺侮入凈慈 喜發慈悲造藏殿

第十回 顯神通太后施錢 轉輪迴蛤蟆下火

第十一回 解僧饞貴人施筍 觸鐵牛太守伐松

第十二回 佛力顛中收萬法 禪心醉里指無明

第十三回 松長老欣錫禪杖 濟師父怒打酒罈

第十四回 榜文叩閽驚天子 酒令參禪動宰官

第十五回 顯神通替古佛裝金 解冤結遇死人

第十六回 不避嫌裸體治癆 恣無禮大言供狀

第十七回 死夫妻訂盟後世 勇將軍轉蠢成靈

第十八回 徐居士疏求度牒 張提點醉索題詩

第十九回 救人不徹因天數 悔予多事懶看山

第二十回 來去明一笑歸真 感應佛千秋顯聖

《濟顛大師醉菩提全傳》第十二回:佛力顛中收萬法 禪心醉里指無明

 卻說濟顛對沈一道:'人生在世,只為這具臭皮袋要吃,我看你又無老小,終日忙忙碌碌何時得了?倒不如隨我到寺里去做個和尚,吃碗安頓飯罷!'沈一道:'我久懷此意,但恐為人愚蠢,一竅不通,做不得和尚,若師父肯帶我去,今日就拜了師父,跟師父到寺里去。'濟顛道:'直截痛快,做得和尚!'方吃完酒,就領了沈一入寺來參見長老道:'弟子尋得一個徒弟在此,望長老容留。'長老道:'也好也好。'遂命侍者燒香點燭,叫沈一跪在佛前,替他摩頂受記,改名沈萬法,正是:

偶然拜師父,便成親子孫;

何須親骨肉,寬大是禪門。

次日,濟顛無事閒坐,吩咐沈萬法到灶下去扒些火來,萬法道:'師父要火做甚麼?'濟顛道:'我身上被這些餓虱子叮得癢不過,今日要尋他的無常,因此要火。'沈萬法聽了就去弄了一盆火來,放在面前,濟顛就脫下僧袍來,在火上一烘,早鑽出許多虱子來,內中有兩個結在一塊不放的,濟顛笑道:'原來虱子也有夫妻,我欲咬死他,又怕污了口,欲要掐死他,又怕污了手,不如做個功德,請你一齊下火罷!'遂將僧袍一抖,許多虱子都抖入火中,濟顛口中作頌道:

虱子聽我言,汝今當記取。

既受血氣成,當與皮肉處。

清凈不去修,藏污我衲里。

大僅一芝麻,亦有夫和婦。

靠我如泰山,咂我如甘露。

我身自非久,你豈能堅固。

向此一爐火,切莫生驚怖。

拋卻蠕動軀,另覓人天路。

咦!烈火光中爆一聲,剎剎塵塵無覓處!

濟顛復將僧袍穿上道:'他不動,我便靜。快快活活!'一面說,一面往外走,一逕走到王公家裡,恰好開始辦喪事,濟顛對王婆道:'你又不曾請得別人,我便替你指路罷!'遂高聲念道:

面果兒王公,秉性最從容;

擂豆擂了千百擔,蒸餅蒸了千餘籠。

用了多少香油,燒了千萬柴頭,今日盡皆丟去。

平日主顧難留,靈棺到此,何處相投?

咦!一陣東風吹不去,鳥啼花落水空流!

眾人把棺材直抬至方家峪(地名,即山谷),略歇下,請濟顛下火,濟顛手執火把道,大眾聽著:

王婆與我吃粉湯,要會王公往西方;

西方十萬八千里,不如權且住餘杭。

濟顛念罷舉火,親戚中有暗笑的道:'這師父倒好笑,西方路遠,還沒稽查,怎麼便一口許定了住餘杭?'正說不了,忽見一人走到王婆面前作揖道:'恭喜婆婆,餘杭昨夜令愛五更生了一位令郎,令婿特使我來報個喜信。'原來,王公有個女兒,嫁在餘杭,因是有孕,故未來送喪,今聽說產了兒子,滿心歡喜,忙問道:'這兒子生得好麼?'那人道:'不但生好,還有一樁奇事,左胸下有面果王公四個朱字,人人疑是公公的後身。'眾親友聽了,方大驚駭,知道濟顛不是凡人,卻都來圍著他問因果,濟顛見眾人圍得緊,便跳在桌子上,一個筋斗,露出前頭的東酉,眾人都大笑,濟顛乘人喧笑,便一逕走了。

離了方家峪,進了清波門,一直到了新官橋下,沈平齋的藥鋪中來。沈平齋卻不在家,那沈媽媽往時最敬重濟顛,忙請進堂中奉茶,親備酒請他;濟顛見了酒,不管好歹,一上手便吃了十餘碗,已有些醉意,沈媽媽又托出一碗辣汁魚來,濟顛也不推辭,吃一碗酒,又喝些魚湯,不知不覺吃得十分酩酊,方才作謝起身。沈媽媽見他醉了,囑咐道:'你往十里松回去,那裡路靜,你醉了須要小心些。'濟顛糊糊塗塗的應道:'我和尚一個空身體,有甚小心?今夜四更時,你們後門倒要小心。'竟跌跌撞撞的去了。沈媽媽聽見濟顛說話蹊蹺,到了四更天不放心,叫人悄悄到後門去看,不期果有個賊在那裡挖壁洞,那時喊將起來,方逃走了。自此益發敬重濟顛,就如'活佛'。

且說濟顛剛走出清波門,身體醉軟了,掙不住腳,一滑,早一跤跌倒在地,爬不起來,竟閉著眼要睡。把門軍及過往行人,俱圍攏來看,有的認得說:'這和尚是凈慈寺的濟書記!'有的說:'他吟得好詩,做得好文,那個朝官不與他相好。'有的說:'這和尚沒正經,一味貪酒!'內中有一個道:'我要到赤山,經過凈慈寺,卻是順路,我扶了他回去罷!'眾人道:'好!好!也是好事。'那個人將濟顛扶起來攙著走,濟顛走一步,掙一掙,攙他好不吃力,慢慢的攙到十里松,濟顛立腳不住,又跌倒了,那裡再扶得起,那人無法,只得撇了他,自走到凈慈寺報信。沈萬法急急的趕到十里松,只見濟顛醉昏昏,酒氣直衝的,睡在地下,沈萬法叫道:'師父醒來!我扶你回寺去。'濟顛看見是沈萬法,便罵道:'賊牛!你豈不知師父醉軟了,卻叫我自家站起來!'沈萬法無奈,只得將他扶起來站著,自己彎下身子去,叫他伏在背上,然後背起,走不上數十步,不道那濟顛酒湧上來,泛泛的要吐。沈萬法道:'師父忍著些,待我背你到寺了再吐罷!'濟顛也不言語,又被背著走,不上三五十步,濟顛忽一陣噁心,那些穢物直湧上喉嚨來,那裡還忍得住,早一聲響,吐了沈萬法一頭一面,沈萬法欲要放下來收拾,卻恐再背費些力氣,幸還有些蠻力,只得耐著穢臭,一逕背入寺中,到廚房內眠床上,方才放下,打發他睡了;然後去洗乾淨了頭面,再來看師父,只見濟顛睡得熟熟的,就坐在旁邊伺候。

等不多時,忽見濟顛一轂轆子跳將起來,高聲喊道:'無明發呀!無明發呀!'眾僧雖多聽見,只認做濟顛酒狂,誰來理他?沈萬法也糊糊塗塗,又打發濟顛睡下,睡不多時,又見他跳起來高叫道:'無明發呀!無明發呀!'此時已是更余時分,眾僧俱已睡了。濟顛叫了許久,見無人理他,遂走出來,繞著兩廊,高叫:'無明發呀!無明發呀!'又叫了半晌,著了急,遂敲著各處的房門,大叫道:'無明發呀!無明發呀!'直叫到三更時分,忽羅漢堂琉璃燈燒著了旛 腳,火燒起來了,及至眾僧驚覺,爬起來時,早猛風隨火,烈焰騰騰,已延燒到佛殿與兩廊各僧房了,眾僧方才慌張,忙來救火搶物,已是遲了,只急得亂跑,濟顛罵道:'我叫了這半夜,都塞著耳朵不聽,如今燒得這般,只可惜長老匆匆歸去,不曾見得一面送他,可憐!可憐!'此時眾僧苦作一團,那裡還有心來聽他的話,直燒到天明,早有許多官兵入寺來查失火的首犯,已把兩個監寺捉將去了。眾僧一時燒苦了,捶胸跌腳,都恨恨的道:'我們晨鐘夕梵,終日修道,難道許多菩薩,就沒有一點靈感,救護救護?'濟顛聽了大笑道:'你們這般呆和尚,如何得知成毀乃世人之事,與佛菩薩何干?'因口念四句道:

無明一點起逡巡,大廈千間故作塵;

我佛有靈還有感,自然樓閣一番新。

可惜偌大一個凈慈寺,失了火,從前半夜燒起,直燒到次日午時方住,一殿兩廊盡皆燒毀,惟有山門不壞,大家立在山門下查點,僧眾雖多焦頭爛額,卻人人都在,只不見了長老,有的說,想是在方丈中熟睡,被火燒死了,有的說,定是見火緊,逃往寺外去了,眾僧分頭向各處找尋,未知長老果在何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