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位於我國大陸南端,東南鄰北部灣,西南與越南接壤,是我國與東南亞交流的重要門戶。廣西為多民族聚居之地,自秦始皇平定嶺南後開始納入華夏版圖,歷史上因處於「廣信」之西而得名,兩宋時曾設廣南西路,元末明初正式建省,建國後因施行民族自治制度而於1958年改廣西省為廣西僮族自治區,後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現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共轄十四個地級市,自治區首府為南寧市,但在建國初廣西為「省」時期,廣西省曾僅轄有五個省轄市(相當於現地級市),其中一市還是由廣東省劃入,並曾又劃歸廣東。這五個省轄市分別為南寧市、桂林市、柳州市、梧州市及北海市,其中1958年3月廣西僮族自治區成立時省轄市僅四個。
中華民國成立後,廣西省政府駐地由桂林遷到南寧,南寧(南寧府廢后設南寧縣,後改為邕寧縣)成為廣西的政治中心。南寧在民國時期也曾籌備設市,但終因財力不足而無疾而終,1936年廣西省政府又遷回桂林。1949年12月,南寧解放後籌備設市,以邕寧縣城及近郊設省轄市南寧市,並被確認為廣西省省會,1958年廣西僮族自治區成立後南寧為自治區首府。
桂林曾長期為廣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明清時廣西均以桂林為省會,其不僅以山水「甲於天下」,也是我國第一批二十四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民國時期,桂林省會地位曾被南寧取代,但民國時期廣西曾長期存在的建制市僅桂林一座。1930年桂林建市,1936年省政府又由南寧遷回桂林,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後仍為省轄市。
柳州為廣西工業重鎮,清時為柳州府,民國初廢府存馬平縣,後改稱柳州縣、柳江縣。民國時,柳州也曾擬設市,但終因條件不足而未設。1949年11月25日柳江縣解放後,以城區設柳州市,隸屬於廣西省柳州專區,1950年3月升為廣西省省轄市。
梧州,歷史上曾為嶺南地區重要的中心,曾為蒼梧郡治、廣信縣所在,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民國初梧州府廢存蒼梧縣,國民政府成立後梧州設市,但僅五年後就因財力不足而撤銷,1949年11月25日蒼梧縣解放後籌建梧州市。1950年1月1日,梧州市正式成立,為梧州專區所轄縣級市,2月升為廣西省省轄市。
明清及民國時期,北海為廣東合浦縣轄地,其民國時期也曾擬設市而條件不足而未設,1949年12月4日北海解放,為合浦縣所轄北海鎮。1951年1月北海正式建市,為廣東省省轄市,同年5月北海市、欽廉專區劃歸廣西由廣西省代管,1952年3月正式劃歸廣西,此時廣西共轄有五個省轄市。1955年7月,北海市復歸廣東,1958年3月廣西僮族自治區成立時,北海為縣級市,隸屬於廣東省合浦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