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智慧,與長城、坎兒井並稱世界三大奇蹟。
原來,南水北調工程古代就有了。這就是京杭大運河。
從杭州到北京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880公里。開挖於公元前486年,這是春秋時代。直到元朝的1293年全線通航,歷時1779年。
(京杭大運河全線 圖編/從零開始)
京杭大運河在各路段叫法不同,因為是由各條河流連通疏浚形成的。
要說工作效率,現代比古代那就是神速。現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武漢丹江口至北京天津,僅用了12年(2002年-2014年)。
9月3日《山東商報》報道,京杭大運河全線復航工作已提上日程,將連通雄安新區白洋淀。白洋淀通過大清水水系連通京杭大運河。
01
京杭大運河,起於春秋爭霸
京杭大運河並不是開始就規劃好,然後開挖的。開始起於春秋爭霸,擴展地盤,只連通了長江和淮河。後來各朝代不斷疏浚、延伸、貫通,就成為了現今的京杭大運河。
公元前486年,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春秋五霸,其中吳王夫差算五霸之一。當時吳王夫差和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各施韜略,占地盤,比能耐,掰腕子。
(春秋五霸 圖/從零開始)
吳王夫差接手吳國時,吳國不算強大 。但吳王夫差為了給其父雪恥,勵精圖治,開疆闢土,打敗了越王勾踐,但吳王夫差的心也膨脹起來,想爭霸中原。
但是,吳國久居吳越(上海浙江一帶)之地,善水戰,為了便於水軍行動,北上輸兵運糧,便開鑿「邗溝」運河,利用湖泊多的特點,在湖泊之間局部開挖,讓湖泊連通,形成連續的水路,貫通江淮兩大水系。
(春秋地圖—邗溝 動圖/從零開始)
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吳要北上,可以走海路,對於古中國來說,海航力量弱,海航風險大。對於吳國來說,水路是最合適的。挖好邗溝後,還在今揚州的西北築了邗城,即最早的揚州古城。
吳王夫差還接著開鑿了黃溝運河,溝通了泗水與濟水,他就可以沿邗溝北到淮水,入泗水,入濟水,西上黃池,與齊晉爭奪盟主地位。著名的黃池會盟就是吳王夫差組織的。
吳王夫差雖然稱霸了北方,但由於開鑿運河消耗國力太大,北上也讓後院空虛,越王勾踐趁機攻打吳國,最後吳國敗於越國。
邗溝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如今揚州到淮安之間的大運河(淮揚運河)基本是過去的吳國邗溝。
吳王夫差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為了北上開挖的邗溝,兩頭的揚州(廣陵)、淮安(淮陰)會成為歷史文化名城。他若有知,在九泉之下了也會笑醒的。
淮揚運河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沿岸遍布遺產點15處。
02
京杭大運河,興盛於隋元兩朝
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規模的整治,向南向北的拓展,基本上形成了今日京杭運河的規模。
隋煬帝(楊廣)時期,考慮到黃河是東西向,沒有南北向的聯繫,便考慮人工修建南北向的河流通道。以前各諸侯國也在轄地陸陸續續挖了一些運河,隋煬帝就將它們連接在了一起。
(隋朝帝下揚州看瓊花 圖編/從零開始)
因為隋朝京師在西安,傳說隋煬帝為了方便去揚州看瓊花,也為了漕運(南糧北運)方便,所以,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南、東北方向形成了運河河道,全長2000多公里:
還原到隋朝地圖上,看看詳細情況:
(隋朝地圖—大運河 圖/從零開始)
到了元朝,因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
(元朝地圖—大運河 圖/從零開始)
由於古代沒有高鐵、高速線路,地圖上縱橫交錯的都是河流,因此大運河的河道非常清晰。
03
京杭大運河,傳承於當代
現代的京杭大運河,基本保持了元代的規模和建制。新中國後,進行過大規模的整修,有的地方進行了截彎取直。
由於黃河大改道,南宋南流改為北上,黃河形成的泥沙淤積,使得京杭大運河在濟寧梁山以北被黃河攔腰截斷。清朝開始,京杭運河通航逐步走向以黃河為界、南北分制的狀況。
因為濟寧的微山湖南北長100多公里,連通著江蘇,濟寧以南至杭州河道一直發揮著重要的運輸作用。
此後的100年間,黃河以北的山東段還在繼續通航,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由於水資源不足等原因而徹底斷航。
(黃河變遷 圖/從零開始)
為了發揮京杭大運河南水北調、航運的功能,京杭大運河的全線復航工作已經於2018年12月正式啟動。
據《山東商報》報道,8月26日,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南的泰安段經過近兩年的緊張施工,具備了通航條件。京航大運河現在通航情況如下:
(京航大運河現在通航情況 圖/從零開始)
黃河以南全部通航。下來就看黃河以北了。
京杭大運河的全線復航,最關鍵的就是如何穿越黃河,上架或下穿,難度都比較大。我們國家在大基建路橋建設方面,世界領先,相信京杭大運河穿越黃河工程,一定會順利完成。
山東方面說,未來航道將由德州市出山東境,爾後還將連通雄安新區。
(白洋淀與京杭大運河連通示意 圖/從零開始)
京杭大運河的全線復航,意味著,白洋淀下遊河道(趙王新河-大清河)也必然疏浚,達到通航條件,然後在天津的獨流鹼河北端對接京杭大運河,北上北京,南下杭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