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聽每周日晚的「夜聽濠江」主播:林滋蔚
古井邊撿拾過往
陳燕妹
常常行走於家鄉古巷道,腳步總被生活催逼得急急匆匆。偶爾瞥見斜陽中落寞地蹲在伯公宮牆角的古井,心頭雖說掠起幾絲悵然,可也停不下腳步。忽一日見井邊掛上一牌匾,走近一看赫然寫著:「汕頭市濠江區不可移動文物大巷古井」,驀然間感動與踏實充盈。有著四百多年歷史的古井,終於名正言順成為一個鮮活的文化符號了!那一刻,有一種要奔走相告的衝動。
古井曾帶給我們的童年幾多歡樂啊,忘不了那段簡單而美好的過往。小時候,井邊打水的聲音此起彼伏,和著戲謔聲、打趣聲、吵罵聲,活脫脫一曲生活的讚歌。多少個晨曦瀰漫的時刻,浣衣女孩、挑水婦女的勤快利索在打水的聲音中演繹得淋漓盡致。多少個夏日斜照的時刻,熱氣尚未褪盡,井邊便成了男孩和男人的天然淋浴場,一桶又一桶清涼的井水「嘩啦啦」地從頭頂上澆下來,笑聲便隨著水珠四處飛濺。有時戴紅領巾的小孩到井上挑水,碰上鬚髮灰白的老人,老人總會笑眯眯地誇他們說:「好好讀書啊,這井水特別養讀書人的。」小孩只眨著眼笑,老人一拍手說:「明朝咱鄉里就出了陳明職,後來還有陳英猷、陳作舟……他們都是喝這口井的。」
這井不單養人,還是鄉里舉行壯地龍民俗活動時,不可或缺的段落句點。壯地龍那兩天,鑼鼓喧天,禮炮轟鳴,鞭炮四起,巡遊隊伍中的主角便是兩條紙糊大龍。遊行最後,一條大龍葬于山上,另一條大龍則要潛入古井。只見游龍的人齊心合力小心翼翼地把龍扶起來,輕輕地送進這古井,讓它沒入水中。那莊嚴又熱鬧場面,使人熱血沸騰。
這一民俗總令我浮想聯翩,我想那一定承載著河浦鄉民最為真誠淳樸的願望:合境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我打起一桶水,掬一捧水入口,井水一點也沒變,依然甘甜清冽。井裡倒映著的天與雲,依然那麼湛藍,那麼柔軟潔白,幾百年來不管輝煌還是被遺忘冷落,古井依然如慈母敞開胸懷守護著家鄉的一片天啊!我想千年歲月,彈指一揮,生命可以在這裡聚集,也可以從這裡迸射,何其美哉!
幾座老屋,幾位老者,一口古井,在我的眼前再也揮之不去了。古道依舊卻人跡罕至,款步無聲,淺思淡行,悄悄望見一簇繁榮的過往,也望見綿綿不盡的期許!倘若可以,在井邊停下急急匆匆的腳步,撿拾一段段過往,驅逐現在的落寞,用你的眼你的心搭建起一座橋樑,從歷史奔向未來。現代化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鄉村歷史文化資源彌足珍貴,家鄉的古井應是一部最具內涵的優秀歷史詩篇,適合放在最柔軟的內心深處慢慢品讀。
有喜歡的文本想推薦給我們?
或者有迷人的聲線想幫我們朗讀?
「夜聽濠江」歡迎你的參與!
小編在這裡等你哦!
hj-515071@qq.com
來源:濠江鄉土文化叢書編輯組;本文在此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