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公眾號:A963設計網
日前,《世界日報》報道,已故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上東城的故居將掛牌出售,要價800萬美元。從結構布局,到室內裝潢都由其親自設計,貝聿銘曾與妻子盧淑華,在該住宅居住超過45年。
貝聿銘夫婦在紐約家中,約攝於1970年代
據悉,此次出售的貝聿銘故居,是一個聯排別墅,建於1899年,1973年由貝聿銘夫婦從Laura Delano手中購得,當時售價21.5萬美元。此後,貝聿銘一直居住在此,直到去世。
是什麼樣的宅子可以讓大師如此長情近半個世紀?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究竟
該別墅擁有四層樓,及一個地下酒窖四個臥室,三個衛生間,總面積3848平方呎,約合427平方米。
從夫婦兩人的主臥,到二樓的小圖書館,一層會客廳,再到位於房子中心、連結四層樓的大型白色旋轉階梯,都是由貝聿銘親手設計。
該別墅所在的地區也是富豪雲集的薩頓廣場街區。周圍鄰居非富即貴。從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再到如今聯合國秘書長官邸就在幾步之遙。
貝聿銘家的藝術品
最後,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貝老的部分作品吧
01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地點:法國巴黎
建造時間:1983年—1989年
羅浮宮金字塔,位於巴黎羅浮宮的主庭院拿破崙庭院,是一個用玻璃和金屬建造的巨大金字塔,周圍環繞著三個較小的金字塔。大金字塔作為羅浮宮博物館的主入口,已成為巴黎的城市地標。
當貝聿銘提出設計方案時,統計顯示有90%的法國人反對金字塔方案。「旁人接受不接受對我並不是最重要的,我自己接受不接受這個比較重要一點。」他強調自己來自有著古老文明的中國,使法國人相信自己不會小看歷史文化傳統。
玻璃透明的質地,保證現有建築群的外觀不被嚴重破壞,歷史之於現代能完美融合。後來,時間證明它們的經典性,也映照了貝聿銘前瞻性的設計眼光。
02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地點:卡達多哈
建造時間:2000年—2008年
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位於卡達首都多哈海岸線之外的人工島上,占地4.5萬平方米,以恢弘又富有想像力的方式展出了伊斯蘭精美的藝術及手工藝品,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以伊斯蘭藝術為主題的博物館。建築主要由簡潔的白色石灰石構成,包含一棟獨特幾何形狀的主樓、一座翼樓以及一個大型中央庭院。
貝老對這一大型文化建築的目標是,將較久遠時代的價值觀融入當今的文化之中,或如他所說的,捕捉住「伊斯蘭建築的精髓」,而這一任務的難題在於伊斯蘭文化內容多樣,覆蓋面從伊比利亞半島到印度到莫臥兒王朝,甚至延伸到中國邊疆。為了表現伊斯蘭建築的本質,貝聿銘在中東考察了好幾個月,研讀穆罕默德,到埃及,去突尼西亞。怕這個博物館會被周圍環境所淹沒,他請求卡達的王儲為其建立一個獨立的島。在他設計展館的同時,展館才開始收集展品。萬般努力,留下了璀璨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03 美秀美術館
地點: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建造時間:1996年—1997年
美秀美術館是位於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的私立美術館,美術館每一部分均體現了建築家打破傳統的創新風格,它遠離都市,位於一個原始山林的深谷,為了儘可能地將自然環境保留和復原,貝聿銘先在山林間開闢出一條道路,然後在兩座山的山谷之間興建一座吊橋和隧道通向美術館。
除此之外,最特別的是建築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並非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築,採取了先蓋房子後填土的方法,最後種上與原始山林相適應的樹木,這樣再保證不破壞環境的同時讓建築與環境天然合一。
這一設計清楚體現設計者貝聿銘的概念:創造一個地上的天堂。他第一次來到這個地方時,便很激動地說:「這就是桃花源!」
04 德國歷史博物館
地點:德國柏林
建造時間:1999年—2004年
德國歷史博物館,花了5年時間、耗資約4.99億港元增建,是以玻璃和鋼鐵製成的現代建築物。德國歷史博物館館長奧托邁爾盛讚其為「完美的設計」,見證了貝聿銘寶刀未老。螺旋式樓梯的玻璃中心柱蜿蜒在三個樓層之間,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透明的蝸牛殼。
貝聿銘設計的新館是個一邊帶圓弧的三角形,建築物用乳白色石料砌成的兩側呈現銳利的線條,另一側則是玻璃與鋼結構圍成的圓弧。流暢的幾何圖形顯示了建築的現代風格,而它在現代感中又透露出優美的古典丰韻,和周圍兩座由古典派建築大師辛克爾修建的建築遙相呼應,渾然為一體。
05 甘迺迪圖書館
地點:美國波士頓
建造時間:1964年—1979年
波士頓港口的永久性建築物——約翰·甘迺迪圖書館,讓貝聿銘在美國主流建築圈站穩腳跟。當時的貝聿銘還是無名小輩,有人猜測,或許正是貝聿銘流露出的場地、環境應是建築先決條件的設計理念,打動了甘迺迪夫人。
這是一座黑白分明的現代化建築,一些空間低於地面,使建築中最動情的因素留於地表——這個項目在譁然輿論中成功。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美國建築界宣布1979年是"貝聿銘年",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06 克利夫蘭搖滾名人堂
地點:美國俄亥俄州
建造時間:1993年—1995年
克利夫蘭的搖滾名人堂,世界第一個以搖滾樂為主題的博物館,成為了全球樂迷朝聖的搖滾樂殿堂,簡單的幾何造型在流暢的整體中實現不同的功能。在聽過許多搖滾樂演唱會後,貝聿銘認為搖滾樂就是能量,他設計這座搖滾樂博物館就是為了顯示這種音樂的能量。
佇立於伊利湖畔的劇院式懸臂一方面用以支撐環形鼓狀建築,另一方面用於平衡旁邊165英尺高的直線型塔及玻璃帷幕。金字塔造型的玻璃帷幕像極了吉他的柄與弦,陽光穿透過玻璃灑在一樓大廳,魔術般的光影變化,在整個挑高空間營造出絕佳美感。從伊利湖畔遠眺,博物館像艘白色大帆船,充滿蓄勢待發的能量。充分顯示著他的建築理念:「搖滾樂就是能量」。
07 蘇州博物館
地點:江蘇蘇州
建造時間:2003年—2006年
蘇州博物館,是大師貝聿銘封山之作。貝聿銘出生於中國廣東,是蘇州望族之後,在獅子林里度過了一段童年時光。在退休十幾年再度出山,為故鄉蘇州設計了蘇州博物館新館。
一座恬淡的蘇州博物館,灰白色、帶有姑蘇輕軟氣質,它樸素卻很美,有世外桃源的空靈,又有人間煙火的溫度。中國傳統蘇式文化傳承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禪意表達,充分體現了江南的山水秀逸,寧靜致遠。「人以創意為自然添色,而自然也激發人的創作靈感」,蘇州博物館的種種設計尤其體現著這一種精神。
圖文來自網絡資料編輯,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