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1年12月5日,莫斯科的蘇軍趁著暴雪的降臨發動了戰略反擊,這一局面是德軍始料未及的。當時德軍受暴雪和殘酷戰鬥的影響,部隊的士氣已經一落千丈,所以在遭到蘇軍的攻擊後就迅速出現了崩潰的跡象,這不僅僅發生在基層官兵身上,就連德軍的高級將領也是一樣的。於是德軍開始從莫斯科周邊撤離,試圖逃離蘇軍的攻擊鋒芒。混亂,恐慌,崩潰,這一切都出現在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德軍身上。
一、蘇軍的反攻
1941年12月5日,蘇軍的加里寧方面軍率先發動反擊,部隊越過了伏爾加河上游後,遭到了德軍兇猛的抵抗。加里寧方面軍的兵力並不是十分強大,所以在大多數地段上都沒能突破德軍的防禦。只有蘇聯第31集團軍是個例外,它兇猛的切進了德國第9集團軍的陣地後方的圖爾吉沃諾。這一位置距離德國第9集團軍的防線有足足20英里,在態勢上對於德國第9集團軍是十分危險的。但是還不等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想出一個解決方案時,更大的危險就降臨在了他們的頭上。
朱可夫的西方面軍在蘇軍的右翼發動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反擊,並且得到了700餘架飛機的支援。德國第2、第4裝甲集群試圖合圍莫斯科的計劃宣告破產,同時因為無法阻止蘇軍的反攻,所以只能急忙向西撤了十五英里。這一切都僅僅是個開端而已,因為接下來蘇軍的反攻幾乎到處都是,無力抵抗進攻的德國第2裝甲集群也只能向頓河上游撤退,隔壁的德國第2集團軍也陷入了混亂,因為他們的防線已經快被蘇軍的突擊部隊打穿了。
德國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在這個危機的局面下趕到了斯摩棱斯克,會見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馮·博克。這位不久前還信心十足進攻莫斯科的元帥如今已經疲憊不堪,他悲觀的對勃勞希契表示,他確信他的部隊已經無力阻止蘇軍的反攻了,就憑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現在這67個疲憊不堪的師去阻擋蘇軍的反攻力量,如果一定要堅守和阻擋的蘇軍話,那就一定是死路一條了。勃勞希契同意了馮·博克的建議,並命令部隊撤到維亞濟馬以東的冬季防線上去。
然而勃勞希契的這條冬季防線其實僅僅是在地圖上畫出來的,在這條90英里的防線上根本就沒有堅固的預設陣地,即便部隊到了這裡也沒可能進行防守。而此刻從耶列次到利夫內的主要退路大多已經被切斷,德國第45步兵師已經被擊潰,部分部隊遭到了合圍,正在撤退的第95步兵師和第134步兵師也被蘇軍重創。蘇軍趁勢繳獲了許多德軍的物資,這些裝備大多是損壞或是被埋在雪堆里的,但仍舊反映了德軍撤退時的慌亂,現在德軍唯一考慮的就是如何生存下去。
二、自相矛盾的命令
蘇軍的反攻原本目的僅僅是要將德軍從莫斯科地域驅趕出去,但是德軍的混亂和脆弱壯大了蘇軍的膽量,這讓蘇軍當即修改了自己的作戰計劃。蘇軍從原本的西方面軍正面進攻改為了從兩翼進行鉗形攻勢,加里寧方面軍從加里寧和托爾若克地區向斯摩棱斯克發動進攻,而西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則向維亞茲馬和斯摩棱斯克推進,西北方面軍在加里寧方面軍的西面實施輔助性的縱深突擊。整個作戰計劃的意圖十分明顯,是打算一口吃掉整個中央集團軍群。
蘇軍的進攻富有成效,德軍情報部門——東線外軍處判斷蘇軍可能投入了16個集團軍,兵力可能已經達到240萬人,遠遠超過了中央集團軍群(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多)。德軍有相當一部分將領都認同應該進行撤退作戰,從德國陸軍總部到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再到下屬各部隊大多都一門心思的要逃離蘇軍的攻擊。德軍官兵們不知道該如何去行動,許多人都是在向著後方拚命的逃亡,即便是沒有逃竄的部隊也是不知所措。
加劇了這一情況的是來自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於1941年12月13日的密令,這道密令要求德軍丟棄已經因為嚴寒的低溫,或是因為各種原因而失去作用的火炮和坦克、車輛,儘可能迅速的脫離和蘇軍的接觸。部隊應向西面撤退大約90英里左右,並且構築或是占領一條防線。然而請注意,在12月8日,希特勒曾下達了《第39號訓令》,該命令要求部隊應堅守陣地,或做有限撤退到適合防守的位置進行堅守。而勃勞希契這道密令則直接推翻了希特勒的命令,而希特勒又得在次日下命令推翻勃勞希契的命令。這一切都讓前線部隊變得更加混亂,不知該聽從那一道命令。
以德國第98步兵師為例,在12月10日他們突然收到了轉入防禦的命令,此前他們還在向莫斯科發動進攻,而防禦命令則讓部隊的士兵們議論紛紛。僅僅三天後,又是一道新的命令抵達,這道命令就是勃勞希契的密令,要求部隊立刻撤退到90英里之外去。緊接著在12月14日他們又收到希特勒的命令,要求他們不許撤退,該師已經做好了撤退準備,現在又得派出部隊去普洛特瓦河對岸構築陣地保護第4集團軍的側翼,可在17日這些部隊又被新的命令要求撤回。可想而知,這些自相矛盾的命令,徹底讓第98步兵師的士氣降低到了冰點。而這種情況其實在德軍各部隊里都是存在的,並非是單一個例般的存在。
三、絕望的德軍
德軍的各部隊面對這些自相矛盾的命令,內心是痛苦而絕望的,他們大多認為自己的高級指揮系統已經崩潰,變得不再可信起來。但相比之下如第98步兵師這樣身處前線雪原的部隊還是好的,因為他們暫時還沒有陷入到被蘇軍窮追猛打,必須狼狽逃竄的境地里(儘管不久之後他們也必須這樣)。那些已經開始撤退的部隊才是真的倒霉,典型例子就是德國第4裝甲集群的第5軍。第5軍現在已經被蘇軍嚇破了膽,正按照勃勞希契的命令進行撤退,而且是在零下30度之中撤退。
這場撤退是絕望的,因為他們不知道前面的村鎮里是否已經有蘇軍在等待他們,蘇軍那些騎著矮腳馬的騎兵和滑雪營的機動性超過了他們,並且有充足的彈藥物資和他們作戰。他們已經無法奢求得到友鄰部隊或是上級的援助,部隊沒有冬裝也沒有增援,而第5軍司令部也徹底失去了對自己部隊的掌控,因為所有的部隊都在告急,到處都是蘇軍在進攻他們。第5軍的司令部只能調一些小部分士兵和一門火炮去堵住缺口,這已經是他們能抽調的最大的力量。
德國第5軍的絕望境況並非是一個個例,而是此後數個星期里的德軍常態。大多數部隊的減員異常嚴重,一些人可能已經被消滅,還有一些人被凍死或是走散了,這些和大部隊脫節的人的命運耐人尋味,如果運氣好他們或許還能回來,運氣不好可能就被消滅或是凍死在曠野里。德軍的官兵們也得不到休息,因為在野外露營等於讓部隊出現大規模傷亡——許多士兵會在入睡後被低溫凍死。所以德軍只能儘可能的向後方撤退,儘管這種撤退是絕望而可悲的。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部隊的士氣崩毀,儘管士兵們還能服從命令,但這是出於軍官們的威壓以及對蘇軍的恐懼。雖然部隊還沒有出現崩潰和譁變的跡象,可士兵們對於上級說的蘇軍不足為懼,以及蘇軍坦克低劣的言辭已經不再信任了。軍官們也變得信心全無和歇斯底里,高級將領們要軍官們服從命令需要哄騙和威脅,甚至是要靠用軍事審判的方式。各部隊只能採取嚴苛的軍法來制止任何有關失敗的言論,可任誰都知道現在德軍已經陷入了空前的危機。現在對德軍來說,士氣的崩潰遠遠要比被蘇軍追擊更為要命多了。
結語
德軍現在的情況已經是混亂到了極點,那些自相矛盾的命令害慘了德軍,因為部隊必須要在這些自相矛盾的命令中來回奔波,並且士氣也逐步降至冰點。按照命令進行的沒有掩護,沒有規劃的撤退也迅速變成了潰退。幸運的是在12月26日,終於有明確的堅守命令抵達,這一命令讓德軍部隊鬆了一口氣,因為現在他們終於得到了一個明確的命令。儘管他們仍然將在堅守後被蘇軍擊退,可是這已經比他們在自相矛盾的命令和單純的逃亡中被消滅要好太多了。
參考文獻:《蘇德戰爭1941-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橫掃千軍:蘇聯衛國戰爭著名戰役紀實》